科研产出
植物类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药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功能,中药材作为中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因素根据其源头不同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真菌毒素残留等.本文综述了这3种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因素及其限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近研究进展,全面分析了这3种质量安全因子国内外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差异,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提升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指导,为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农药登记;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鉴定、进化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辣椒全基因组序列,对辣椒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系统分析,并对其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辣椒基因组中鉴定出6个CaPSY基因,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编码358~43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辣椒PSY基因与其他相关物种PSY基因分为2大类.通过MEME工具鉴定出辣椒PSY基因共有8个保守基序(motif1~motif8).辣椒PSY实时定量检测结果表明,6个CaPSY基因在辣椒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不同,呈现出组织特异性,推测这些基因在辣椒组织中有不同的功能.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辣椒PS Y基因进化关系、功能差异等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椒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 基因结构 进化关系 组织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对芋头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芋头是江苏省特色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大,地膜使用率高,但是地膜回收困难、无法自然降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利于江苏芋头产业的规模化、持续性发展.本试验以聚乙烯(PE)普通地膜为对照,研究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对芋头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提高出苗率、促进芋头营养生长方面效果明显,产量较PE地膜增产18.1%~27.3%,开裂时期较为适宜,控制杂草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成本,经济上可行;当年降解率达到80%以上,土壤残膜经1年左右自然降解和清除后,基本对作物生产无影响,可以作为江苏芋头生产中普通PE地膜的替代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脱落酸对发芽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及抑制剂钨酸钠(Na2WoO4)处理对发芽玉米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以'苏玉29'黄色玉米为材料,将其进行不同质量浓度外源ABA浸泡处理后进行发芽,测定发芽玉米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脯氨酸、VC、总酚、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BA处理能提高发芽玉米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脯氨酸、VC、总酚的含量和内源ABA含量;5mg/LABA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最高,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7.6%和20.1%,而Na2WoO4会抑制内源ABA的合成,同时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表明,ABA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发芽玉米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同时,发芽玉米籽粒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综上,外源ABA处理能够促进发芽玉米内源ABA合成,提高发芽玉米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促进发芽玉米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增强发芽玉米抗氧化能力,提高发芽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远红光对生菜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植物工厂中水培生菜为试验对象,白光LED光源处理作为对照,在对照基础上添加不同光照度的远红光设置FR1处理[添加10μmol/(m2?s)远红光]和FR2处理[添加20μmol/(m2?s)远红光],研究不同远红光光照度对生菜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R1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菜株高、最大叶面积、根系长度及干鲜质量;FR2处理的株高、根系长度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且生菜干鲜质量随着远红光照度的增加呈增长变缓趋势.FR2、FR1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叶片净光合速率,但同时提高了光饱和点及降低了暗呼吸速率,有利于生菜干物质的累积.远红光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活性反应中心数量,增加了吸收与捕获的光能;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FR2处理的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遭受严重破坏,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显著降低,即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降低;且FR2处理用于热耗散的能量比例显著大于FR1处理.综上所述,在白光LED上添加10μmol/(m2?s)远红光可提高生菜产量.
关键词: 生菜;LED补光;远红光;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XTH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桃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表达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桃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水解酶(xyloglucan endotransglucosylase/hydrolase,XTH)基因家族鉴定与不同肉质桃贮藏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发掘PpXTHs家族成员中参与桃果实软化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深入解析PpXTHs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XTH蛋白保守结构域Glyco_hydro_16 domain和XET_C domain,利用Hmmer 3.1软件对桃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鉴定桃XTH基因家族成员;利用在线软件ProtParam预测其分子量、理论等电点等理化性质;利用在线分析工具Plant-mPLoc预测其亚细胞定位;MEGA1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运用在线工具MEME对其保守motif进行分析,Tbtools呈现蛋白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图谱;MapChart软件绘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技术检测PpXTHs在不同肉质桃贮藏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在桃基因组共鉴定XTH基因家族成员27个,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显示,PpXTHs家族成员可分为祖先类群、Ⅰ/Ⅱ亚家族以及ⅢA和ⅢB亚家族.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所有PpXTHs成员均含有Glyco_hydro_16和XET_C两个蛋白保守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属于ⅢB亚家族的PpXTH33随着溶质桃贮藏期延长,表达量上调,且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期硬质桃贮藏过程的表达水平;PpXTH33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CDS序列与桃参考基因组一致,长度为924 bp,编码307个氨基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pXTH33与GFP融合蛋白可能主要于细胞壁与细胞核上产生绿色荧光信号.[结论]桃27个PpXTHs家族成员蛋白结构均含有2个XTH蛋白保守结构域,不均匀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PpXTHs在溶质桃和硬质桃贮藏过程中的表达特性显示,PpXTH33与桃采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桃 果实软化 XTH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锰肥对根际土壤锰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施用锰肥对重度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浓度(13、26、66 mg·kg-1)和不同种类(常规锰肥、缓释锰肥)锰肥对根际土壤Cd、Mn有效性和小麦Cd、M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锰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且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土壤Mn的供给显著高于常规锰肥.与对照(不施锰肥)相比,常规锰肥在小麦生长前期使土壤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8%~61%;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使土壤中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6%~105%.施用常规锰肥显著增加了小麦拔节期根部Mn含量,而施用缓释锰肥在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显著增加了小麦根部Mn含量.施用锰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根部Cd含量和成熟期地上部Cd含量.所有处理中,仅施用中、高浓度常规锰肥和中浓度缓释锰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4%、27%和17%.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麦全生育期,小麦根部M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小麦根部向地上部Cd转移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用锰肥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促进小麦根部Mn吸收,从而抑制小麦根部Cd吸收,减少小麦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单施锰肥不能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需要同时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或综合农艺技术,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挂卵密度对豆天蛾幼虫生长发育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卵在不同密度下对幼虫生长发育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筛选大豆种植密度一定时的最佳挂卵密度。【方法】选择大豆种植密度为行距×株距=40 cm×20 cm的田块,选取面积为20 m~2的小区9块,将挂卵密度为10、20、30、40、50、60、70和80粒/m~2的卵粒分别挂在小区内,以不挂卵小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分别设置3次重复。统计不同挂卵密度的豆天蛾幼虫在收获时幼虫生长日龄、存活率、体长、体重、幼虫产量和大豆产量等指标。【结果】挂卵密度为30粒/m~2幼虫在25日龄被收获,且幼虫存活率达到最大值,为58.44%,其次是挂卵密度为10、20和40粒/m~2,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8.33%、55.56%和52.33%,4个处理间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它4个处理(P<0.05);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体长与挂卵密度为10粒/m~2的幼虫体长相同,均为8.09cm,且高于其它6个处理;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体重为9.35g,仅小于挂卵密度为20粒/m~2的幼虫体重(9.39 g),但二者的幼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挂卵密度为30粒/m~2的幼虫产量高达158.00 g/m~2,其次分别为处理40粒/m~2和50粒/m~2,幼虫产量分别为153.00 g/m~2和140.17 g/m~2,3个处理的幼虫产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P<0.05);卵密度为30粒/m~2时大豆产量为142.50 g/m~2,显著低于对照大豆产量210.33 g/m~2(P<0.05)。【结论】在30粒/m~2挂卵密度下,豆天蛾幼虫各项指标表现良好,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此结果为豆天蛾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预冷与雾化ε-聚赖氨酸共处理对采后上海青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真空预冷与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共处理对上海青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真空预冷、真空预冷结合喷雾补水、真空预冷与雾化ε-PL共处理对低温流通过程和货架期间上海青外观品质、抗氧化物质、营养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独真空预冷能够保持上海青较好的品质,但会导致叶片表面严重失水萎蔫,预冷后失水率达到4.45%;而真空预冷结合喷雾补水能改善组织的失水问题,失水率较单独真空预冷低了61.27%;相比之下,真空预冷与雾化ε-PL共处理不仅能降低单独真空预冷导致的失水问题,而且明显延缓了上海青的黄化程度。在货架期结束时,真空预冷与雾化ε-PL共处理组的总叶绿素质量比为0.74 g/kg,分别是对照组、真空预冷及真空预冷结合喷雾补水组的2.87、2.00、1.56倍;真空预冷与雾化ε-PL共处理还显著减缓了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叶酸和总酚含量的下降,维持了营养物质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较高含量,同时还有效抑制了亚硝酸盐及丙二醛的积累。真空预冷与雾化ε-PL共处理可有效延缓采后上海青的黄化衰老进程,维持其较好的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种类对稻田N2O排放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丰度,以阐明N2O排放对不同种类秸秆施用引发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筛选控制单季稻田N2O减排增效最佳的秸秆种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WS和MS处理下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分别增加162.32%、107.11% 和9.48%,其中RS处理显著高于MS处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菌(AOA、AOB)和反硝化菌群落(nirS、nosZ)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拔节期RS处理显著增加AOA、AOB、nirS和nosZ拷贝数,MS和WS处理对上述功能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各生育期土壤NH4+-N含量整体高于NO3–-N含量,二者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峰值,而后随水稻生长不断降低,同一时期不同秸秆处理之间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表明,土壤AOB丰度和土壤NH4+-N含量是直接影响稻田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因子、水稻产量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玉米秸秆是减缓太湖流域单季稻田N2O排放且提高产量的最优秸秆还田种类.
关键词: 秸秆种类 N2O排放 土壤微生物 结构方程模型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