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酸性硫酸钙处理对水蜜桃采后匍枝根霉致病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酸性硫酸钙(ACS)溶液对水蜜桃果实采后致腐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的抑菌效果,在离体和体内条件下,探究其对匍枝根霉细胞膜渗透率、细胞壁降解酶、呼吸相关酶活性和桃果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ACS溶液对匍枝根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ACS-10-3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强.在作用120 min时,ACS-10-3组菌丝细胞膜渗透率达到52.76%,较CK高出39.72%;匍枝根霉在含有50%ACS稀释液的带药培养基中培养9 d时,ACS-10-3组的PG、PMG、CX和GLU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得到了抑制,较CK分别降低38.41%、41.96%、59.31%和35.52%;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呼吸能量代谢系统中酶活性的上升,培养第9天时匍枝根霉的SDH、MDH和IDH活性分别为0.02±0.01、0.68±0.12、106.13±3.54 nmol·min-1·g-1,均显著低于CK(P<0.05).同时,ACS稀释液可显著降低损伤接种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与CK相比,ACS-10-3组桃果实的匍枝根霉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分别降低了99.61%和73.33%.因此,适宜稀释倍数的ACS溶液能够有效抑制水蜜桃采后因匍枝根霉侵染引起的软腐病.


矾根'紫色宫殿'离体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矾根'紫色宫殿'幼苗茎基部组织为外植体,开展丛生芽诱导、增殖和试管苗生根及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是MS+6-BA 2. 0 mg/L+NAA 0. 1 mg/L,丛生芽诱导率达95. 83%;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是MS+6-BA 0. 2 mg/L+KT 1. 0 mg/L+IAA 0. 2 mg/L,增殖率达6. 15;试管苗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 2 mg/L,生根率达100%.试管苗移栽的最适时期为4月上旬,并以塑料罩保湿为宜,成活率达96. 67%,且植株生长良好.


氮磷养分胁迫下小麦幼苗期生物学响应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小麦苗期耐低氮、低磷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特征,以矮抗58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法研究了小麦在不同营养环境中(全营养、低氮胁迫、低磷胁迫)的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干重、株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最大根长、总根数、根系总长度、根系干重和根冠比)和根系生理特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小麦苗期氮、磷素吸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和低磷胁迫下,小麦的株高、叶面积、茎叶干重、含氮量、根系干重、总根长、总根数及根冠比均明显降低,其中低磷胁迫下根系干重、总根长及根冠比的下降幅度大于低氮胁迫,低氮下最大根长的增加幅度较低磷增加7.3%;在低磷条件下小麦的含氮量下降了57.7%。低氮、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均明显降低;正常条件下的小麦氮、磷素吸收量与根系形态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差,在低氮和低磷条件下小麦的氮、磷吸收量与根系干重、总根长、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该小麦品种根系对低磷环境反应较为敏感,而对低氮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小麦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增加对低氮、磷胁迫的适应。


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猪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其冷冻前后的基因进行表达谱分析,筛选出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 表明:(1)猪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前后共获得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171个,其中冻后上调表达基因103个,下调表达基因68个;选取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2)损伤应答、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坏死及蛋白激酶调节、RNA拼接、核mRNA拼接和mRNA代谢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基因差异表达的生物学过程;(3)胞外区、基底质膜、细胞外间隙、质膜、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线粒体脊、线粒体、细胞器膜和线粒体包膜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基因差异表达的细胞组分调控;(4)类固醇结合、酶抑制剂的活性、激素结合、核苷酸结合、辅酶结合和ATP酶活等参与了卵母细胞冻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功能调控.(5) KEGG Pathway分析表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黏着连接和MAPK信号通路等参与了冻后卵母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综上所述,冷冻能造成猪MⅡ期卵母细胞多系统的损伤,如线粒体损伤、凋亡、坏死、质膜损伤和RNA拼接与代谢异常等.


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_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 sativa L. cv. 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_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_4群体分成7个区组LR1~LR7,分别研究了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不同侧根密度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冠根的根粗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根长有略微的差异,LR4与LR3存在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株高与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稻侧根的存在对株高和分蘖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众多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侧根密度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米的外观品质、粘度值无相关性。


多组学技术揭示葡萄叶片响应灰葡萄孢菌侵染的抗性机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灰霉病高抗品种'申丰'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定量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叶片在灰葡萄孢菌侵染胁迫3d后体内蛋白质和代谢物的差异变化水平.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中有1374个蛋白质和33种小分子代谢物在病菌侵染后发生了1.5倍以上的差异表达(P<0.05).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灰葡萄孢菌侵染对叶绿体蛋白表达影响最大,且主要集中在植病互作、植物激素与生物碱合成3条信号路径上.基于多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进一步表明,水杨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支酸、水杨酸、异分支酸丙酮酸裂解酶pchB、转录因子TGA和病程相关蛋白PR-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水杨酸介导的抗病信号通路的全面激活是葡萄叶片抵御灰葡萄孢菌侵染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发现为后续深入揭示葡萄灰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及葡萄抗病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土壤中19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内标法,快速测定土壤中19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残留的分析方法。5. 0 g土壤样品添加200μg/kg基质匹配同位素内标后,经20 m L 0. 1 mol/L EDTA-McIlvaine缓冲液和乙腈混合溶剂(体积比1∶1)提取,基质分散固相萃取(150 mg无水MgSO4、15 mg PSA、15 mg C18)净化后,采用UPLC-MS/MS进行测定。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在优化条件下,19种抗生素的相关系数(r~2)为0. 992~0. 998,检出限为0. 2~1. 0μg/kg,定量下限为1. 0~5. 0μg/kg;在10、50、20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5. 2%~104%,相对标准偏差(n=5)不大于14%。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适用于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土壤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 同位素内标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


原花青素对湖羊冻精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湖羊冻精基础稀释液中分别添加原花青素(PC),使其最终质量浓度为0μg/mL (CK)、10μg/mL、20μg/mL、40μg/mL、60μg/mL,经冷冻解冻后对精子质量进行检测,探讨原花青素对湖羊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C的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解冻后精子的活率、活力、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线粒体活性最高,分别达58. 91%、56. 03%、50. 03%、53. 42%和50. 19%,其中活力和质膜完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SOD值和GSH-PX值分别为212. 60 U/mL和125. 04 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OS和MDA值分别为363. 05 U/mL和7. 02 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 NO和NOS值分别为8. 22μmol/L和35. 90μmol/L,其中NO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当PC的质量浓度提高至40μg/mL时,精子解冻后质量显著下降,表现为促氧化损伤.在湖羊精液冷冻中,添加10μg/mL的PC可降低精子氧化损伤,提高冻精品质,当PC质量浓度提高至40μg/mL时,对精子具有毒副作用.


基于通气量调控的灵芝菌丝体胞内多糖发酵工艺优化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5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态深层发酵实验,考察通气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干重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胞内多糖比合成速率,提出四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0~31.2 h通气量为6 L/min;31.2~43 h通气量为9 L/min;43~55 h通气量为6 L/min;55~96 h通气量为5 L/min。利用上述策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重为17.35 g/L,比9 L/min条件下提高了12.59%,胞内多糖得率为2.83 g/L,比6 L/min条件下提高了35.75%。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内多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灵芝 通气量 发酵 胞内多糖 比生长速率 比合成速率


水稻品种对田间稻纵卷叶螟代间发生关系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控稻纵卷叶螟,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采用赶蛾法、黄色诱虫板诱集法和水稻白叶和卷叶数统计法,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在不同品种水稻田中的行为.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上海的始见期为7月初水稻分蘖期,7月中旬稻纵卷叶螟第四代成虫第一次发生,8月中旬和9月中旬相继第五、六代成虫发生,10月中旬成虫数量急剧减少,10月下旬几乎消失.至水稻收获期,田间很难再见到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踪迹.稻纵卷叶螟成虫最适的栖境为'浦优608'水稻田,最不适的为'旱优53'水稻田;稻纵卷叶螟成虫偏向于在'宝835'水稻苗上产卵为害,最不喜好在'旱优53'上产卵为害;稻纵卷叶螟成虫偏向于在'HSF越光'和'浦优608'水稻田活动,最不喜活动在'嘉33'水稻田.水稻亚种、育种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动态规律,有助于采取更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水稻品种 黄色诱虫板 发生规律 为害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