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粳稻新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以9个杂交粳稻新恢复系和4个BT型粳稻不育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一定程度上均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多数性状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申恢415、申恢26、申繁C8和申繁C7是较优的杂交粳稻新恢复系,由其作为父本较易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申繁40的小区产量和外观品质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作为父本也有可能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株高、播始历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也较高,加性遗传作用较大,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为突出。


香菇F2代群体农艺性状的SSR关联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沪香F2"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测定85个F2代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包中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时间、出菇周期、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单包产量、单包菇数等农艺性状,利用筛选获得的32对具多态性的SSR引物对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共扩增出93个多态性条带,将观测的9个农艺性状与这93个SSR标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26个标记能够与这些性状发生关联,关联事件的总数为30;其中有8个标记表现为极显著关联(P<0.01),2个标记与菌柄长度极显著关联,6个标记与单包菇数极显著关联。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香菇F2代群体在表型上的分化以及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联性,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香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连锁不平衡 群体结构 等位变异 表型变异效应


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土壤对长期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的响应,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秸秆不还田+N 300kg/hm~2(TB)、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T0)、秸秆全量还田+N 255 kg/hm~2(T17)、秸秆全量还田+N 300kg/hm~2(T20)、秸秆还田+N 345 kg/hm~2(T23)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活性有机质、微生物炭、碳库管理指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长期秸秆还田(5年)条件下土壤质量对氮肥配施的响应,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T17、T20、T23 3个处理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上升,但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差异不明显;土壤容重下降;土壤中汞、砷、铅、镉、铬、铜、锌7种重金属(全量)未出现明显积累现象。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秸秆还田(T20)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较秸秆不还田(TB)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21. 1%,8. 9%。综合考量经济、土壤质量、产量等因素,无污染的秸秆还田后,合理的配施氮肥(300 kg/hm~2)不仅可以避免秸秆腐解过程中与作物争夺氮肥,而且可以促进土壤碳、氮的更新,培肥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土壤质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施用量 土壤理化特性 重金属 有机质 碳管理指数 产量


茶黄螨侵害对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茶黄螨侵害对黄瓜叶片质量、相对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茶黄螨侵害程度的加深,黄瓜叶片明显变厚变脆,单位叶面积鲜重、干重均明显增加,轻度和中度茶黄螨侵害时黄瓜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增加,重度茶黄螨侵害时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降低;茶黄螨侵害使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并且侵害程度越重,降低越明显;茶黄螨侵害明显增加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脯氨酸含量,侵害越重,增加越明显.受到茶黄螨侵害时,黄瓜叶片光合机构出现了明显的损伤,胁迫植株通过启动抗氧化酶活性及增加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来抵抗茶黄螨侵害.
关键词: 黄瓜 茶黄螨 气体交换参数 抗氧化酶活性 丙二醛 脯氨酸


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上研1号”栽培特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种在保藏中难以保持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的问题,以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号"为供试菌株,采用继代培养法(C)、液体石蜡法(P)、液氮法(N)和蒸馏水法(W)保藏两年后,观测活化菌丝的生长、液体菌种性能及工厂化栽培性状,比较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栽培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氮法保藏处理和继代培养保藏处理中,活化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浓白、均一;液体菌种成球度、菌球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均表现优异,液体菌种终止pH在5.9~6.0之间;菌丝分支能力强,锁状联合明显且数量较多。在工厂化栽培中,液氮法保藏处理子实体整齐度好、产量高(每瓶372.67 g);液氮法和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的A级商品菇比例相近,商品性状优良。液氮法与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在两年内均可维持金针菇新品种的栽培特性,但液氮保藏法操作更为便捷,是保藏金针菇品种的稳定、可靠、省力的方法。
关键词: 继代培养保藏法 液体石蜡保藏法 液氮保藏法 蒸馏水保藏法 菌种特性


灵芝液态发酵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筛选及多糖特性分析
《菌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0株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粗多糖得率及其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株菌株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不同菌株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粗多糖得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培养至7d时,G0023和G0160菌株胞外粗多糖得率均较高,分别为3.02g/L和3.14g/L,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了84.11%和91.03%,可作为发酵高产胞外多糖的优良菌株.分级醇沉胞外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胞外液20%乙醇沉淀所得20E组分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50%乙醇沉淀所得的50E组分,说明胞外液中主要以大分子量多糖为主.20E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甘露糖;50E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半乳糖.胞外液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菌株胞外液均呈现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特性,其表观粘度大小与菌株对应20E组分的得率及多糖含量呈正相关.


小猿叶甲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通过田间监测、室内生测等方法,研究了上海地区小猿叶甲的发生规律以及多种药剂对该虫的毒力大小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小猿叶甲一年发生3代,存在春秋2个发生高峰,设施栽培条件下可越冬,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发生规律相似;多种药剂对小猿叶甲室内毒力结果显示,0. 6%苦参碱的毒力最高,为0. 0781 mg/L,3%啶虫脒、2. 2%甲维盐和10%虫螨腈毒力次之,分别为0. 4824 mg/L、1. 7444 mg/L、2. 6286 mg/L,40%辛硫磷对小猿叶甲的毒力最小,为23. 0373 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综合考虑药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0. 6%苦参碱6 mg/L、20%呋虫胺200 mg/L、10%虫螨腈100 mg/L、10%溴氰虫酰胺50 mg/L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60 mg/L防效较好,药后3—7 d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22%氟啶虫酰胺、20%啶虫脒和25%噻虫嗪药后3 d的防效也能达到90%以上,可与上述药剂轮换使用防治小猿叶甲。


甜瓜幼苗叶片内源一氧化氮和蔗糖代谢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低温敏感型甜瓜品种‘XL-1’和耐低温型品种‘红优’为试材,采用6℃低温处理0、1、3、6、12、24h及3d、5d和7d,研究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中NO合成和蔗糖代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能提高甜瓜幼苗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诱导促进NO生成,其中耐低温型甜瓜‘红优’中NO对低温的响应时间更早,变化幅度更大。(2)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处理提高了2种甜瓜幼苗叶片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增加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降低了淀粉含量。(3)低温胁迫处理使2种甜瓜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含量上升。研究发现,低温胁迫通过增加甜瓜体内NO合成酶的活性刺激体内NO合成,通过促进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提高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从而响应低温胁迫,且低温胁迫诱导的糖分物质积累时间晚于NO的产生时间。


淹水条件下外源含硫有机物对稻田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含硫有机化合物是水稻典型根系分泌物之一,土壤重金属具有优先与含硫有机官能团结合的趋势,研究含硫有机化合物对重金属铜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可深入了解土壤铜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通过室内淹水模拟实验,研究两种典型含硫有机化合物(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铜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不添加任何含硫有机物的土壤作为对照,设置半胱氨酸(50、100 mg?kg-1)、甲硫氨酸(50、100 mg?kg-1)4个处理,保持5 cm左右的淹水层28 d,分别在淹水7、14、21、28d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土壤pH先降低后升高,但含硫有机物的施加对pH影响不显著.淹水21 d后,施加含硫有机物提高了土壤CaCl2提取态铜含量,而降低DTPA提取态铜含量,然而,淹水28 d后,DTPA提取态铜含量升高.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谱学(XANES)表明,淹水21d后,土壤铜的主要化学形态由缬氨酸铜、针铁矿铜及硫化亚铜组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处理组中土壤缬氨酸铜类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大15.9%和8.5%,与此同时针铁矿结合态铜占比分别降低19.3%和11.4%,且铜主要与缬氨酸的-NH2结合.


BPI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情况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猪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基因中可能存在的SNP位点,并探讨BPI基因外显子10在上海地区5个猪群体中的多态性及其与抗病相关的优势基因型,为揭示BPI基因在仔猪腹泻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开展猪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从碱基序列、SNP位点和蛋白氨基酸序列等角度比对分析猪BPI基因全长cDNA序列与电子克隆序列的差异,采用PCR-RFLP检测分析猪BPI基因外显子10的多态性,并检测BPI基因外显子10在杜洛克、长白、大白、申农和梅山猪群体中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结果】猪BPI基因电子克隆编码区(CDS)序列长度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存在44个SNP位点,其中22个为同义SNP位点、22个为非同义SNP位点。猪BPI基因全长cDNA序列(EF436278.1和FJ810853.1)与电子克隆序列相比存在14处碱基差异,而对应的翻译蛋白序列存在4处氨基酸差异。猪BPI基因外显子10存在AA、BB和A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在杜洛克猪群体中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呈中度多态分布(0.404和0.416),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低(0.180);在长白猪和申农猪群体中均未检测出AA基因型,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而A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低;在大白猪和梅山猪群体中均以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AB基因型次之,AA基因型检出比例最低。总体来看,除了杜洛克猪群体的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外,其他4个猪群体均以B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结论】猪BPI基因外显子10 AA基因型频率在杜洛克猪群体中最高,在大白猪和梅山群体中较低,在长白猪和申农猪群体中未检出,即AA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群体中比例高与其仔猪腹泻发病率低的情况一致。因此,在大白猪和梅山猪育种过程中需提高AA基因型比例,而在长白猪和申农猪育种过程中需引进AA基因型个体,降低BB和AB基因型比例,以增加仔猪的抗病能力。
关键词: 猪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 SNP位点 基因型 多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