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以江苏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3
摘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0年,对江苏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粮食和果蔬类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比例较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可以提升其市场参与能力和经营性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其集群式发展,但也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风险、固定成本刚性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难等制约因素。基于此,文章从做好与市场有效对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引进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对策,以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更快发展,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 农产品 初加工 农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 影响因素 江苏省


蝉花菌质在饲料中应用的安全性研究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蝉花菌质亚慢性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蝉花菌质作为饲料原料在畜牧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50000 mg/kg饲料(高)、10000 mg/kg饲料(中)和2000 mg/kg饲料(低)三个剂量组,另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对大鼠连续染毒90 d,分析受试大鼠的食欲、饮水、增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病理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蝉花菌质在2000~50000 mg/kg饲料剂量内连续染毒90 d,受试大鼠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31%、0.89%、0.19%,受试大鼠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平均日饮水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91%、2.48%、1.06%,受试大鼠高、低两个剂量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53%、0.26%,受试大鼠中剂量组平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0.47%,但以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受试大鼠的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病理学指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时对高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试验大鼠的心、肝、脾、肾、十二指肠等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发现,受试物高剂量组(50000 mg/kg饲料)动物和阴性对照组动物的上述脏器组织切片均未见异常。本试验(9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蝉花菌质在2000~50000 mg/kg饲料剂量内无亚慢性毒性,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饲料原料进一步研究开发。
关键词: 蝉花菌质 安全性 大鼠90 d喂养试验 亚慢性毒性


藏猪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西藏林芝市藏猪猪链球菌感染情况、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其耐药情况。本研究针对来自西藏林芝市312份健康藏猪的样品进行了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分型、毒力因子检测、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312份样品中检出71份猪链球菌阳性(22.76%),检测出22种血清型。细菌分离培养得到4株革兰氏阳性菌,分离菌的菌落形态、菌体形态与链球菌相符;根据生化试验及PCR鉴定结果判定4株分离菌均为猪链球菌;PCR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其中1株为16型(Ss16 LZ1)、1株为30型(Ss30 LZ1)、2株为31型(Ss31 LZ1、Ss31 LZ2);毒力基因检测结果,Ss16 LZ1、Ss30 LZ1表现为sly–epf–mrp–orf2–fbps+,Ss31 LZ1、Ss31 LZ2表现为sly–epf+mrp–orf2–fbps+;致病力试验显示,Ss16 LZ1、Ss31 LZ1对小鼠致病,LD50分别为2.0×1010 CFU/mL、1.4×10~8 CFU/mL;Ss30 LZ1、Ss31 LZ2攻毒小鼠后未出现死亡;病理切片表明4株分离菌均能引起小鼠内脏组织发生病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菌均对糖肽类、酰胺醇类、喹诺酮类药物中介或敏感。以上结果为西藏林芝市藏猪猪链球菌病防控提供了科学根据。


4种薰衣草耐高温潮湿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高温潮湿条件下不同薰衣草品种的差异变化,以不同高温潮湿耐性的薰衣草(新薰1号、新薰2号、新薰3号和新薰4号)为试材,研究在自然高温高湿条件下,对4种薰衣草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法对其高温潮湿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温潮湿条件下,新薰3号叶片含水量和电解质渗透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新薰4号的叶片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新薰4号CAT活性显著低于新薰1号和新薰2号;新薰2号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应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薰衣草的高温潮湿耐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4种薰衣草的耐性顺序为新薰2号>新薰1号>新薰3号>新薰4号。综上,高温潮湿条件下,不同薰衣草品种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薰衣草抵御高温潮湿伤害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薰衣草 耐高温潮湿 抗氧化 隶属函数法 生理指标 综合评价


4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从黄淮玉米产区主要遗传群体材料中筛选适宜的单倍体诱导系,研究并分析授粉时期对诱导系诱导效果的影响,为基于单倍体技术快速创制优良玉米种质提供研究基础。以2个遗传类型的材料为母本、4个外引的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在江苏省淮安市于夏季玉米吐丝后的不同时期授粉,统计后代单倍体产生的频率,研究不同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果及授粉时期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诱导系的诱导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YD4、YD2、YD3的诱导率分别为8.57%、7.98%、7.93%,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YD5的诱导率最低,为3.41%,与其他诱导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4个诱导系的诱导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YD4、YD2、YD3、YD5。(2)母本材料吐丝早,中期授粉诱导率高于后期,其中吐丝后2 d的授粉诱导率最高,为9.99%,与其他授粉时期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次为吐丝后3、4 d授粉,诱导率分别为8.06%、7.87%。综合分析母本授粉结实情况及单倍体诱导率认为,母本材料在吐丝后2、3、4 d授粉,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率较高。


冰烤薯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以冰烤薯为研究对象,开展营养成分分析与风味评价,明确消费者对不同品种冰烤薯的喜好,为加工企业深入了解产品特性提供参考。电子舌评价显示不同品种冰烤薯在各项味觉指标上整体较为相似,甜味传感器对不同品种的响应值最大,甜味、鲜味和苦味3个指标为冰烤薯的主要味觉指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冰烤薯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感官评价专家组对冰烤薯风味描述词进行汇总及筛选,建立以嗅觉、触觉、味觉三类感官指标为主的风味轮,通过几何平均值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典型差异的冰烤薯风味轮廓,其中包括4个嗅觉描述词、5个触觉描述词和7个味觉描述词。基于冰烤薯风味轮,构建适用于优选评价员的定量描述感官评价(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 QDA)法和适用于普通消费者的快速描述感官评价(check-all-that-apply, CATA)法。结果表明,QDA法和CATA法均能筛选出相似的感官描述特性;QDA法能准确区分冰烤薯风味特征强度差异;CATA法能快速且低成本地从消费者中获取风味特征差异。
关键词: 冰烤薯 风味轮 定量描述感官评价法 快速描述感官评价法 总体接受度


平衡施肥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3
摘要:平衡施肥技术是增加作物产量、提升肥料利用率、节本增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本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任何肥料(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无氮(FN0)、常规施肥无磷(FP0)、常规施肥无钾(FK0)、平衡施肥(B)、平衡施肥无氮(BN0)、平衡施肥无磷(BP0)、平衡施肥无钾(BK0).试验通过对比不同缺素条件下的小麦生长状况以及平衡施肥与常规施肥在小麦生长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各缺素处理中,缺氮对小麦生长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缺磷,缺钾对小麦影响最小;相比常规施肥,平衡施肥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升了 2.98%、3.55%、5.39%;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平衡施肥处理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N、P、K吸收总量分别提升了 5.00%、14.66%、5.03%,氮肥利用率、磷肥利用率、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8.52%、2.32%、24.20%,肥料利用率平均提升11.68%,经济效益增加87.15元/667 m2.


褪黑素对低氮胁迫下油菜苗期氮吸收转运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本研究探讨外源施用褪黑素(melatonine, MT)对低氮胁迫下苗期油菜生长及氮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不同氮处理下外源施用不同浓度MT对油菜苗期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氮吸收转运相关基因(BnNRT2和BnAMT)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MT浓度为100μmol/L时,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提升效果最佳;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增加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的氮累积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MT浓度为100μmol/L时,BnNRT2.1基因成员(除BnNRT2.1a)、BnNRT2.2a和BnNRT2.4b在根部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当MT浓度为50μmol/L时,BnNRT2.7和BnNRT2.5在新叶和老叶中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同时,外源施加MT后,BnAMT1.1a、BnAMT1.3b、BnAMT1.3c、BnAMT2.2a和BnAMT2.2c在新叶、老叶及根部的表达均显著上调,BnAMT1.4a、BnAMT1.4b、BnAMT2.1b、BnAMT2.2a和BnAMT2.2b在新叶和老叶的表达也显著上调,且除BnAMT1.3b和BnAMT1.3c外,上述基因均在MT 50μmol/L处理下表达最高。综上,外源喷施MT可能通过增强BnNRT2和BnAMT家族部分基因的表达,来提高低氮胁迫下油菜根系对氮的吸收,同时促进油菜根系有限的氮向地上部转运。因此,外源施用MT可以促进油菜对氮的吸收利用,缓解低氮胁迫,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


生态敏感区HDPE沼液长期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的影响
《农业与技术 》 2023
摘要:沼液在农田科学合理的利用是目前研究热点与痛点。本研究通过在张家港沿江生态敏感区的农田定位观测试验,系统研究了包括无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和沼液100%替代化学氮肥处理(BS)。研究指标包括水稻产量及构成,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pH值、As、Cu、Zn、Cr和Cd含量。结果表明,BS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NPK和CK处理,平均产量达614.79kg·667m-2。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产量提升的关键指标。BS处理土壤总氮和铵态氮显著高于NPK处理。同时,BS处理土壤有机质、总钾、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与NPK处理相比均具有增加趋势。BS处理中土壤As、Cu和Zn含量与NPK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但均未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Cd和Cr无显著增加趋势。总体而言,经过5年沼液还田,水稻产量与土壤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但As、Cu和Zn等元素含量显著提升,需进一步动态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