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猴头菇新品种‘晋猴头96’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猴头菇新品种‘晋猴头96’是从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野生猴头菇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呈单体球形,乳白色。单个子实体质量150~250 g,直径8~15 cm,菇形圆整,菌肉致密。每450 g干料可产鲜菇316.5 g左右。子实体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易于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2份冬小麦品种(系)胚芽鞘长度的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冬小麦在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作为冬小麦早期抗旱鉴选指标的可行性,以72份冬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10%PEG-6000模拟田间干旱胁迫,对不同材料的胚芽鞘长度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遗传距离对所有材料分类,结合单粒重指标分析72份冬小麦材料差异表现的原因。结果表明,按欧式遗传距离的远近可将72份冬小麦材料分为5大类8小类,类群Ⅲ平均胚芽鞘长度比对照晋麦47长47.83%,单粒重指标和胚芽鞘长度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为冬小麦抗旱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引种评价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全基因组NBS类R基因分析及2AL染色体NBS-SSR特异标记开发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类基因是植物界中最重要的一类抗病基因。用信息学方法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全基因组中分离出2406条含有NBS结构的完整蛋白序列,每条包含48~2272个氨基酸残基。根据NBS结构域两端是否连接CC或LRR结构域,将TaNBS分为N、CN、NL和CNL 4类。对TaNBS所在scaffold序列的SSR位点进行诊断,从1203条scaffold序列上发现2177个SSR位点,以二碱基重复位点最多,占73.5%。针对小麦2AL染色体上的51个SSR位点开发标记,缺体–四体和双端体验证结果表明,有39个标记(76.5%)为2AL特异标记,其中24个特异标记在抗白粉病材料Khapli(2AL上携带Pm4a)和感病材料Chancellor间存在多态性。利用近等基因系Khapli/8*Cc筛选出3个可能与Pm4a连锁的NBS-SSR标记,分别是Sxaas_2AL22、Sxaas_2AL39和Sxaas_2AL46。本研究开发的与抗病序列紧密连锁的特异SSR标记可用于2AL染色体上抗病新基因的检测以及已有抗病基因的候选序列筛选。
关键词: 小麦 抗病 NBS类基因 SSR标记 2AL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鲜食玉米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6个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粗脂肪、蛋白质、淀粉、还原糖和总酚含量,对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通过比较玉米浸膏的Fe~(3+)还原力和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探讨抗氧化活性与玉米总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鲜食玉米含粗脂肪6.17%~13.63%、蛋白质9.57%~15.30%、淀粉58.90%~69.52%、还原糖33.51%~42.12%、总酚1.52~2.68 mg/g。迪甜6号、晋超甜1号和超甜1825的粗脂肪、蛋白质、还原糖、总酚含量较高;京科糯2000、美玉糯13和都市丽人淀粉含量较高;美玉糯13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晋超甜1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超甜1825的Fe~(3+)还原力最强,迪甜6号清除·OH、O_2-·、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抗氧化活性与玉米总酚含量呈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畜禽业发展及粪尿养分时空变异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畜禽养殖业由传统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转变,畜禽粪尿的循环利用及其对环境的风险评价值得关注.本文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通过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GIS相结合,深入分析了山西省畜禽养殖量的变化特征,模拟了畜禽粪尿的产生量及其氮、磷养分的资源量,并从时空维度评价了山西省畜禽粪尿资源量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978—2012年,山西省畜禽粪尿的产生量由1.61×10~7t增加至2.75×10~7t,增幅达1.71倍,粪尿氮由7.74×10~4t增长至17.32×10~4t,粪尿磷则由1.09×10~4t增长至3.39×10~4t,增幅分别达到2.38和3.10倍.除养殖总量增加之外,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空间分布看,2012年山西省耕地畜禽粪尿氮、磷承载量呈现晋北、晋中和晋东南高,中北部和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畜禽粪尿养分资源承载量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平衡,这是区域养殖专业化程度与农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区域间养分协同管理等手段,来调控畜禽粪尿的排放与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及环境风险,以实现畜禽粪尿养分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水法制作糯性黑小麦粉汤圆品质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改善汤圆食用品质,提高营养价值,研究在汤圆制作原料中加入糯性黑小麦粉,利用冷水法制作汤圆,并对糯性黑小麦粉与糯米粉在不同配比下制作的速冻汤圆进行感官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感官得分较高的4组汤圆考察其完好率、透光度、塌陷度和总糖水解率。综合考虑,当糯性黑小麦粉与糯米粉配比为1:1时,感官品质较好,完好率为87.5%,透光度为70.1%,且总糖水解率较高。此配方下冷水法制作的糯性黑小麦粉汤圆形态完整,耐蒸煮,蒸煮后汤内清澈,爽口、不黏牙、弹性好、具有较浓的麦香味,且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对高粱生长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高粱轮作为对照,研究连作对高粱生长、产量的影响及根区土壤中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高粱连作3年对产量的抑制开始显现。与轮作相比,连作3年高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显著降低,连作4年更为明显;连作4年高粱根系生长也明显受到影响,0~40 cm深度范围内根系的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仅为轮作的61.5%、84.4%、73.8%。连作4年增加了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是轮作的1.9、1.3倍,而对细菌和放线菌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连作显著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比轮作增加了14.7%、17.2%。由此可见,连作不仅抑制高粱植株的生长,并对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高粱连作障碍 高粱生长 产量 根系形态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和恢保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型"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研究F型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特点并筛选其恢复源和保持源,采用I2-KI染色法观察F、BNS、T、K和V型不育系扬花期的花粉败育类型,并以F型不育系为母本与98个优良小麦品种(系)进行杂交,检测F1代自交结实率。结果显示:(1)F型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率高达95.63%。其中,染败型花粉比例最高,达到67.66%;圆败率为19.32%;典败率最少,仅为8.73%。(2)5种不育系中,F型与K型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特征最接近,其次是V型不育系。(3)98个组合F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在100%以上11个,0%~10%有18个。(4)‘周麦16’、M510、‘西农815’、‘西农585’对F型不育系的恢复力极强,是其优良恢复系;‘天麦989’、‘存麦4号’、CY 5475、M460、‘12漯-1’和11GB02可通过回交培育成F型不育系的保持系。研究认为,F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彻底、稳定,在常规小麦品系中较易找到其保持源和强恢复力品系,是一种良好的新型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米-小麦混合粉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8种不同品种黄米粉(粳性和糯性各4种)的主要成分及黄米粉对面团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黄米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减小趋势,延伸度先减小后基本稳定不变,拉伸比例基本不变,弱化度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品种黄米粉、不同黄米粉添加量对粉质、拉伸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此外,除拉伸比例外,黄米粉添加量与各粉质指标、拉伸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建议制作黄米-小麦混合粉面制品时,应根据产品需求及混粉流变学特性选择合适的黄米粉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和杂一代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育肥和杂一代公牛(日本和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60头体质量(350±20)kg相似且健康的和杂一代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于基础日粮中添加Ⅰ号和Ⅱ号添加剂,进行为期90 d的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第一个月的平均日增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育肥第三个月,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日增质量达1.16和1.20 kg,比对照组提高12.62%和16.50%,差异显著(P<0.05)。从各试验组的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可看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屠宰率达58.62%和60.32%,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4.42%和17.74%,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胴体产肉率及肉骨比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肉质指标可看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眼肌面积、剪切力及大理石纹等级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试验Ⅰ组的剪切力和大理石纹等级均优于试验Ⅱ组,说明试验Ⅰ组在改善肉质方面比试验Ⅱ组更有效,因此,2种添加剂对肉牛的生产性能和肉品质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对促进育肥牛肌间脂肪的沉积有明显的效果,能改善肉品质,可应用于肉牛育肥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