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吸鱼泵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吸鱼泵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吸鱼泵作为远洋捕捞和网箱养殖业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快速输送渔获物,改变了过去人工处理费时费力的状况。确保鱼体无损伤并提高存活率是目前吸鱼泵研究的重点。本文讨论了离心式、真空式和射流式吸鱼泵主要机型的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和性能水平;并结合各种鱼泵的结构形式说明其优缺点,分析其在我国淡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捕捞以及渔业资源保护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和改进措施,以期推进吸鱼泵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提高渔业机械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吸鱼泵 应用 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TLR20和TLR21基因在不同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TLR20和TLR21基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感染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Channel Catfish Hemorrhage Reovirus,CCRV)后,在0、12、24、48、72h、7d,肝脏、头肾、脾脏、肠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4种病原均能引起斑点叉尾TLR20、TLR21基因在所测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但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差异巨大,而TLR21基因的表达变化不大,在肝脏和头肾中表达量仅在3倍以内变化。感染爱德华氏菌后,TLR20、TLR21两种基因的表达模式类似,在肝脏中表达量显著上调。链球菌引起肝脏TLR20表达量发生4 360倍的变化,远远高于TLR21基因在同组织中的表达量(257.8倍)。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TLR20、TLR21两种基因在肝脏、头肾的上调表达,肠、脾脏的下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了TLR20、TLR21在斑点叉尾天然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鱼类疾病防御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TLR20、TLR21基因 斑点叉尾 病原 实时定量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8、23、28℃)下,饲喂5种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30%、32%、34%、36%和38%)的饲料对松浦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 Songpu幼鱼(10.11 g±1.07 g)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饲养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18℃下,鱼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则相反;18、23、28℃条件下,各个蛋白质组间血清总胆固醇(CHOL)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A)、葡糖糖(GLU)、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同一蛋白质条件下,血清TG、BUN、CREA、TP、ALB、ALT和AST含量随温度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血清ALP含量随温度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23℃下血清GLU、r-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温度组(P<0.05).本研究表明,23℃下比18、28℃下更有利于镜鲤的营养代谢,18、23、28℃下松浦镜鲤幼鱼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2%、34%和34%.

关键词: 松浦镜鲤 幼鱼 水温 蛋白质水平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水平对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7℃条件下,分别对吉富罗非鱼(27.64±2.79)g投喂3组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养殖周期56d.饲养结束后,进行14℃低温应激实验,研究低温应激后0-24h内,鱼体血清生化指标与肝脏HSP70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投喂50%蛋白水平的饲料可以提高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与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活力.在低温应激后,50%蛋白组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与胆固醇水平呈下降趋势,而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谷草转氨酶活力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变化.25%和38%蛋白组血清葡萄糖水平与谷丙转氨酶活力在应激期间呈上升趋势,而谷草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活力和总蛋白与胆固醇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各实验组溶菌酶活力与肝脏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由此可知,短期投喂高蛋白饲料可以提高罗非鱼血液中蛋白、血糖与脂肪含量,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同时,高蛋白水平的饲料也会引起肝脏产生分解压力以及增加饲料成本.在生产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饲料的蛋白含量.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饲料蛋白 低温应激 血清 HSP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内西沪港海域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象山港内西沪港海域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于2009年8月,2010年3月、5月、8月,2011年5月、8月采集了港底部和中东部的沉积物和水体样品,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了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PCR-DGGE分析表明西沪港内沉积物环境中的细菌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其中变形菌门细菌种类最多;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沉积环境2009年8月的优势菌群并不明显,之后的5个时期优势菌群依次变为红螺菌目、假单胞菌目、交替单胞菌目、绿弯菌门、伯克氏菌目;港中东部沉积物的优势菌群变化比较明显,6个时期依次变为乳杆菌目、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目、弧菌目、假单胞菌目、乳杆菌目.RDA分析表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港底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氨氮是影响港中东部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表明西沪港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细菌群落 沉积物环境 西沪港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唑磷对斑节对虾肝胰腺和鳃的氧化胁迫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三唑磷(Triazophos,OP)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96 h LC50值,同时研究了低(0.3μg·L-1)、中(0.5μg·L-1)、高(1μg·L-1)浓度OP胁迫1、3、7、14 d和清水恢复7 d后斑节对虾肝胰腺和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胁迫期间SOD、GPx活性都受到了显著的诱导和抑制,呈一定的变化规律;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显著升高。肝胰腺T-AOC在低浓度OP胁迫下呈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高浓度则显著下降;鳃T-AOC显著升高,而随胁迫时间延长,T-AOC显著降低。经清水恢复7 d后,各浓度组肝胰腺SOD活性仍然显著低于空白组,MDA含量和T-AOC显著高于空白组。低浓度组鳃SOD、T-AOC显著高于空白组,MDA含量和中、高浓度SOD能恢复到正常水平,T-AOC则显著低于空白组。肝胰腺和鳃GPx活性变化情况相同,均为低、中浓度显著升高,高浓度显著下降。上述结果显示,OP对斑节对虾的抗氧化系统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组织特异性,肝胰腺对OP较为敏感。斑节对虾对一定浓度OP所带来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在短期内无法完全修复。

关键词: 三唑磷 斑节对虾 肝胰腺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藕轮作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借助BIOLOG检测法,研究了栽种莲藕池塘及养殖黄颡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莲藕后底泥中有机质(OM)含量分别减少11.45%(深度0~5 cm)、19.12%(深度5~10 cm),莲藕的生长能促进根区底泥有机质的消耗,对底泥中的总氮(TN)、总磷(TP)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种植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周期后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高于初始值,且种植组AWCD变化率更显著,表明栽种莲藕的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更;对0~5 cm与5~10 cm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比较发现同一环境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不同;养鱼组(0~5 cm)底泥中微生物Biolog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莲藕种植可保持底泥较高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鱼藕轮作池塘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底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多威在环境中的残留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灭多威是中国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并于1997年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可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灭多威的使用量大、土壤中迁移性强、水中溶解度高、土壤内部和水中半衰期长,目前在某些地区的土壤、湖泊、海洋和地下水中检测到灭多威残留,已经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引用水源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灭多威的应用概况、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生物的急性毒性、环境荷尔蒙效应、氧化损伤效应、组织器官损伤效应和遗传毒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深入了解灭多威污染现状及其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为积极采取灭多威危害防治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 灭多威 水环境 土壤 残留 毒理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病原菌拮抗菌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其弊端日益得到广泛的认识。拮抗菌以其无残留、绿色安全等优点逐渐替代抗生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应用。拮抗菌主要是通过营养或空间竞争,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控制疫病的发生。本文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综述了水产动物病原菌拮抗菌的研究方法、作用机理及当前拮抗菌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产动物 病原菌 拮抗菌 拮抗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分析大鳞鲃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生长性状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鳞鲃作为水产引进种,受建群数量较小的影响其遗传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在育种实践中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基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用2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大鳞鲃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在随机采样的9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4个等位基因,各标记等位基因数为2~5个,片段大小为109~367 bp,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44 5~4.626 4,观测杂合度(Ho)为0.135 4~1.000 0,期望杂合度(He)为0.126 9~0.788 1,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18 3~0.749 0,平均为0.428 1。统计结果显示,大鳞鲃养殖群体处于中度多态水平;经χ2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大鳞鲃养殖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有8个微卫星标记显著偏离了平衡。利用SPSS 19.0的GLM模型分析24个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体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1、B20、B45、B51、B59、BC38与4项生长性状均具有显著相关性,B26与体质量、体高和体厚具有显著相关性,BC3与体质量和体长具有显著相关性,进而使用Duncan氏多重比较找到了每个微卫星标记具有生长性状优势的基因型。

关键词: 大鳞鲃 微卫星标记 遗传结构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