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短波紫外线处理对紫背天葵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减少紫背天葵的采后损失,提高其贮藏品质,采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对采后紫背天葵进行处理,研究短波紫外线对紫背天葵采后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紫背天葵的失重率和菌落总数,延缓维生素C、叶绿素以及L*值的下降,减少总酚和黄酮的损失,抑制丙二醛(MDA)的积累,能较好地保证紫背天葵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其中5 k J·m~(-2)UV-C处理效果优于1、3 k J·m~(-2)UV-C处理组。本研究中UV-C处理能有效地提高紫背天葵的采后品质,其在采后紫背天葵贮藏保鲜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梅果实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乙醇为介质,杨梅果实中抗氧化物质提取量(trolox物质的量)为指标,进行响应面(RSM)分析,优化超声提取杨梅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浸提工艺。以超声时间、温度、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3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酒精体积分数对杨梅果实中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影响最为显著,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54.94 min、料液比1∶39.38(m∶V)、乙醇体积分数66.72%,在该条件下杨梅果实中抗氧化物质提取率达460.66μg/g(trolox物质的量)。杨梅果实抗氧化物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在贮存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接触金属材料和光照,其在酸性条件下(pH<3)较稳定。杨梅果实的色泽L*值、b*值与其抗氧化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a*值与其抗氧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花色苷、多酚含量与其抗氧化物质物质的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建兰花发育相关B、C和E类MADS-box基因的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花植物中B、C和E类MADS-box基因控制花雄蕊和雌蕊的合成。以具有高度进化蕊柱(雄蕊和雌蕊合生)的建兰为材料,从已有转录组中搜索到14个B、C和E类基因,包括GLO、DEF、AG、SEP和AGL6类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CeDEF1和CeAGL6-1在萼片和花瓣中大量表达,唇瓣中微量表达;CeDEF3、CeDEF4和CeAGL6-3则在唇瓣和蕊柱中大量表达,在萼片和花瓣中几乎不表达;CeAG1和CeAG2主要在蕊柱中表达;而且CeDEF3、CeDEF4、CeAG1、CeAG2和CeAGL6-3在蕊柱突变体‘新品梅’的蕊柱状花瓣中的表达量比‘铁骨素’花瓣中高很多,说明这几个基因在建兰蕊柱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
关键词: 建兰 MADS-box基因 蕊柱 发育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


菜用大豆液泡膜内在蛋白(TIPs)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IPs(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s)是一类定位于液泡膜或液泡形成体上的水通道蛋白,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23个GmTIPs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GmTIPs基因分布在大豆17条染色体上。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所有GmTIPs含有典型的6个保守的跨膜螺旋(TM1 to TM6)和2个保守的氨基酸元件NPA盒(Asp-Pro-Ala box)。蛋白特性分析发现GmTIPs的氨基酸数目在237~255之间,分子量在24.08~27.11k D之间,等电点在5.08~10.01之间。进化关系分析显示,大豆GmTIPs可划分为5个分支(TIP1,TIP2,TIP3,TIP4和TIP5),与拟南芥分类一致,且每个分支均含有这两个物种中的TIPs成员,暗示同一分支TIPs基因成员可能具有相似的基因功能。进一步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5个GmTIPs候选基因对逆境胁迫(干旱和高盐)及激素信号(脱落酸ABA、乙烯前体ACC)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这些环境胁迫及外源激素均可以诱导GmTIPs基因在根和叶这两种组织中的上调或下调表达。其中,干旱和高盐两种胁迫诱导GmTIP2;6在根中上调表达最为明显。然而,干旱胁迫分别诱导GmTIP2;1、GmTIP2;2和GmTIP4;1在叶中显著上调表达。激素ACC处理诱导GmTIP2;2在根中明显上调表达。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GmTIPs基因的抗逆功能、分子机制及其在菜用大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液泡膜内在蛋白 全基因组鉴定 干旱和高盐胁迫 ABA和ACC激素 表达谱 菜用大豆


50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评价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阪崎克罗诺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kaii)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够引起菌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新生儿脑膜炎等多种疾病。本研究选取50种植物源化合物,检测其在含C.sakazkaii培养基中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旨在评价植物源化合物对C.sakazakii的抑菌作用并筛查优选高效抑菌剂。结果表明:使C.sakazakii ATCC 29544培养基产生可见抑菌圈的植物源化合物有40种,其中7种(香芹酚、百里醌、百里酚、肉桂醛、柠檬醛、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不小于13 mm;在本研究选取的50种植物源化合物中,百里酚和香芹酚对C.sakazakii有着最强的抑制作用,对9株C.sakazkaii的MIC均为0.1~0.2 mg/m L;百里醌、肉桂醛、柠檬醛和原儿茶醛对C.sakazkaii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C.sakazkaii的MIC为0.30~1.25 mg/m L;阿魏酸、绿原酸、丁香酸、硫辛酸、原儿茶酸、表儿茶素、咖啡酸、丹皮酚和菊苣酸的MIC为2.50~5.00 mg/m L。以上结果表明,部分植物源化合物对C.sakazakii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有潜力作为天然抑菌剂应用于食品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从而发挥其控制C.sakazakii的作用。
关键词: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 植物源化合物 抑菌圈 最小抑菌浓度


益生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相同繁殖周期的种鸽84对和同日出雏的1日龄乳鸽252只,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随机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对种鸽和6只乳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金霉素,试验组(C、D、E、F、G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7、1×108、2×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 G组乳鸽15~28日龄、1~28日龄时的平均日增重及28日龄时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除E组乳鸽的血清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外,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显著提高血清TP和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TC含量(P<0.05); G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C组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升高,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 D和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 C和D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及空肠、回肠V/C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促进乳鸽生长,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且对乳鸽的肠道形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复合添加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且单独添加以D组的效果为最好。
关键词: 丁酸梭菌 乳酸菌 乳鸽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活性 肠道形态


家禽屠宰场环境和屠宰器械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和耐药基因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家禽屠宰场存在的水体、地面和与鸡肉接触的屠宰器械表面的菌群结构及其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在浙江省某大型屠宰场的挂禽间、宰杀沥血间、浸烫间、脱毛间、净膛间区域取存在水体,用无菌纱布擦拭各区域的地面和器械表面采集微生物,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V3-V4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其菌群结构多样性,并用PCR对细菌的9大类24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屠宰场不同区域水体、地面和屠宰器械表面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其相对丰度分别为27.55%~88.99%、3.45%~59.78%和4.35%~31.78%;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栖热菌属(Therm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约占总类群46%。共检测到21种耐药基因分布在这些样品中,其中sulⅠ、sulⅡ和qnr S的检出率为100%,bla TEM、tet B和aad A1的检出率为94.4%,floR和mec C的检出率为88.9%。由此反映出屠宰场不同区域的水体、地面和屠宰器械表面存在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和腐败菌,且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较多。


高产抗条纹病饲料大麦新品种——浙皮11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皮11号(原代号浙11-056)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以嘉8为母本、扬农啤6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饲料大麦新品种。2017年12月通过农业部登记,编号为GPD大麦(青稞)(2017)330034。1特征特性浙皮11号为二棱春性皮大麦品种。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片较长,宽度中等,挺立,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抗倒性较好;抽穗时旗叶挺立,叶耳紫红色,穗层整齐,穗下节


杨梅采后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表面沙门氏菌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不同温度、包装方式的杨梅表面沙门氏菌数量变化情况,建立细菌生长/衰亡模型,测定了4,16,25,33℃条件和普通塑料袋包装、保鲜膜包装方式的杨梅表面沙门氏菌生长/衰亡数据;选用Logistic模型为初级模型,拟合不同温度和不同包装方式的杨梅中沙门氏菌生长/衰亡曲线。结果显示,冷藏(4℃)可有效抑制甚至减少细菌数量;低温通风贮藏(16℃)可在一定时间内抑制细菌繁殖,贮藏时间小于30 h;夏季高温条件(33℃)下未见细菌增殖迟滞期,细菌繁殖速度快,风险值得关注。低温贮藏(4,16℃)时不同包装方式对细菌生长/衰亡无显著影响。33℃条件下保鲜膜能有效减缓细菌生长。根据模型评价参数adj-R~2、RMSE,A_f,B_f等对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根据Logistic模型进行细菌数量预测。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杨梅采后沙门氏菌污染控制,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农业有机生物质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菇渣、水稻秸秆、羊粪作为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采用随机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配比有机生物质对菠菜的生长以及菠菜体内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酸盐和草酸的积累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羊粪比重的增加,菠菜体内硝酸盐和草酸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比较得出,菇渣:水稻秸秆:羊粪=1∶1∶2时菠菜植株生长最好,同时可以有效控制菠菜体内硝酸盐和草酸含量,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配比组合。本研究为解决畜粪便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增加菠菜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