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湖裸鲤的游泳能力及鱼梯通过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递增流速法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野生洄游群体和人工养殖1龄、2龄群体的临界游泳速度进行测试,采用固定流速法和人工模拟鱼梯对野生群体的克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野生洄游组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35.73±6.56)cm/s与养殖1龄组(31.66±9.97) cm/s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养殖2龄组(57.77±10.25) cm/s (P<0.01)。比较分析表明,养殖1龄组(3.25±1.42) BL/s、养殖2龄组(2.71±0.61) BL/s和野生洄游组(1.71±0.35) BL/s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1)。野生洄游组雄鱼的U’crit(1.96±0.27) BL/s显著高于雌鱼(1.54±0.31) BL/s (P<0.01),而养殖1龄组和养殖2龄组中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海湖裸鲤野生群体在高流速100 cm/s时的持续游泳时间极短(27.67±5.67) s,持续游泳时间与水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野生洄游群体在3级不同鱼梯的通过率差异显著(P<0.01),最低通过率仅为36%。本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作为高海拔、高盐碱环境的典型冷水性鱼类,其游泳能力相对较弱,在洄游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水坝等障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鱼梯设计和优化及青海湖裸鲤洄游群体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样本预处理方式对罗氏沼虾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检测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样本预处理方式对罗氏沼虾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检测的影响,分别选用3种保存温度(常温23℃/15 d、冷藏2℃/90 d、冷冻-18℃/360 d)、2种取样方式(虾仁取样、整虾取样),以新鲜沼虾样本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样本预处理方式对罗氏沼虾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碳氮比(C/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温度和不同取样方式对罗氏沼虾δ13C、δ15N、C/N的影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常温保存条件下的δ15N偏移量最大(1.31‰~13.16‰,平均值为6.02‰),冷冻保存条件下的δ13C偏移量最大(2.34‰~2.84‰,平均值为2.57‰),室温保存条件下的C/N显著增加(P<0.05),冷藏和冷冻保存条件下的C/N显著减少(P<0.05).不同取样方式对罗氏沼虾δ15N、δ13C的影响还取决于保存温度,在冷冻保存条件下,整虾取样的δ15N、δ13C显著高于虾仁取样,而在常温保存条件下,整虾取样的δ15N偏移量显著低于虾仁取样.因此,常温(23℃)和冷藏(2℃)条件不适合保存罗氏沼虾、冷冻(-18℃)保存罗氏沼虾的时间不宜超过60 d,建议新鲜沼虾采集后应立即干燥并开展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检测.本研究结果为水产品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检测的样本预处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保存温度 取样方式 罗氏沼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河垦利段刀鲚生活史初步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探讨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前需首要考虑的重要环节,适宜的选址是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功的前提。文章从海岸线稳定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工程和设施等5个方面选取了34个指标作为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的因素,建立海洋牧场选址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珠海外伶仃岛海域实际情况,选取岛屿海岸线长度和面积变化强度、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港口、锚地、通航密集区、海底管线等8个指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无最适宜和较适宜进行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一般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33.09和45.59 km~2,其中适宜海洋牧场建设区域与珠海市目前已建人工鱼礁和规划海洋牧场区域范围相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掌控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个体动态生长状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理论,获取了构建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5个必需参数.通过生物学测量得到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湿重,将二者进行转化回归,得到形状系数δm;根据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的单位干重耗氧率,计算得到Arrhenius温度TA的值;根据凡纳滨对虾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在饥饿实验中保持稳定时的值,经公式计算得到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能量[EG]、单位体积最大储能[EM]和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耗能率[(p)M]3个参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积呈三次函数关系:V=0.009 3L3.1094(R2=0.998 7),对虾的湿重立方根和体长线性回归所得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δm=0.23).3组不同规格的凡纳滨对虾在22℃~34℃的实验温度范围内与单位干重耗氧率呈正比关系,超过34℃后呈反比关系.在34℃拐点前,单位干重耗氧率的In值与温度T(热力学温度,K)的倒数呈线性关系,3组回归方程斜率绝对值的平均值为Arrhenius温度TA值(TA=6156K).饥饿实验结束后,凡纳滨对虾的干重由初始的(2.36±0.32)g降低至(1.23±0.24)g,有机物含量则从82%降至62%,经公式计算得到[EG]和[EM]的值分别为5826和2211 J/cm3;呼吸耗氧率由初始的0.95 mg/(ind.·h)稳定至0.58 mg/(ind.·h),经公式计算得到[pM]的值为31.47 J/(cm3·d).本研究获得的5个必需参数(δm、TA、[EG]、[EM]和[(p)M])为后续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以期为凡纳滨对虾的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DEB理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模型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美济礁潟湖养殖区海水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济礁地貌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其海域微生物与渔业资源正被开发利用。为了解夏季美济礁潟湖海水养殖区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该海区海水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探索了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并采用PICRUSt对菌群功能进行了预测分析。美济礁潟湖海水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分属于29个门、57个纲、152个目、256个科、439个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各个站点的3个水层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指数均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冗余分析发现,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盐度、COD/NO3-N、活性硅酸盐、COD。通过PICRUSt功能预测,微生物功能以新陈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产生与转换)、遗传信息处理(蛋白质翻译与修饰、DNA复制重组和修复)及信息处理(信号转导机制、辅酶运输、无机离子运输)为主。该研究分析夏季美济礁潟湖养殖区海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认识南海微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开发利用、海域渔业的开发、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分析的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丰鲢(CF)为我国人工培育的鱼类新品种,自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对其优良性状保持具重要作用.研究采用1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鲢(L)和长丰鲢世代间(CF1、CF2和CF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鲢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长丰鲢,遗传多样性也较长丰鲢丰富.而长丰鲢子代间CF1到CF3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7222下降到5.055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3.2551下降到3.1461;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6975下降到0.540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从0.6422下降到0.6235;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5784下降到0.5609.CF1到CF3的遗传参数是逐渐下降,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但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仍较高.长丰鲢子代间Fst在0.0160—0.0315,表明其群体已出现了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长丰鲢各世代间遗传距离逐渐增加,遗传相似度逐渐减小.研究表明经过连续3代利用,长丰鲢CF1到CF3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仍较高.研究结果为长丰鲢进一步优良性状的维持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种质遗传监测 遗传结构 微卫星 鲢 长丰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组成及繁殖性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当前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繁殖群体组成及其繁殖性能,2021年于长江口刀鲚汛期的4-6月在长江口南支水域采集生殖洄游的刀鲚繁殖群体样本144尾,分析了其个体大小、性比、性腺发育分期、条件因子(Kn)、性体指数(GSI)和繁殖力(F).结果显示,采集样本的平均全长(TL)和体重(BW)分别为(318±34)mm和(97.16±32.05)g,其中,于4月采集的个体最大.繁殖群体中,雌性占优,雌雄性比为8 ∶1.在雌性个体中,不同月份性腺发育期组成不同,其中4月以卵巢发育至Ⅱ期个体为主.Kn在不同长度组和不同月份间基本一致,其值接近或大于1.GSI从4月至6月随着性腺不断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加,6月最高.所选成熟个体的繁殖力从29908到74041粒不等,平均值为(51073±11302)粒.繁殖力与全长、体重、性腺重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繁殖力与性腺重的相关性最高(R2=0.619),其次为全长和体重.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当前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后期针对该物种的保护以及管理政策制定和规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评价与特征风味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差异,本试验以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为原料,通过测定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仪(GC-IMS)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特征风味。结果表明,除灰分外,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的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粗脂肪含量高达10.93 g·100 g~(-1),是背部的2.75倍,而腹部肌肉的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背部。背部和腹部肌肉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9.78和44.83 g·100g~(-1),必需氨基酸比例均在40%以上,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评价的理想模式。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3.23和17.65 g·100g~(-1)。2个部位肌肉含有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0.1%和71.2%;背部和腹部Σn-6PUFA与Σn-3PUFA的比值为分别为0.78和1.22,远低于WHO/FAO建议的标准(4~6)。共分离鉴定出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烯烃以及含硫化合物等33种挥发性成分,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为银鲑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性能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适宜放养密度,本实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养密度(200、350、500、650和800只/667m2)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河蟹和水稻的生长性能及稻田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整体均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350只/667m2处理组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和其他处理组.随着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土壤的总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800只/667m2处理组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350只/667m2和500只/667m2处理组,与其它组差异均不显著.整个实验过程中,稻田水体的平均温度(T)、溶解氧(DO)、pH、总氮(TN)、总无机氮(TIN)、总氨氮(TAN)、非离子氨(NH3-N)、亚硝酸态氮(NO2-N)、硝酸态氮(NO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50只/667m2,该密度条件下,稻田水质环境较好,中华绒螯蟹及水稻的生长性能均能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稻蟹共作;水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