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豆科绿肥翻压对猕猴桃产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山黧豆、毛叶苕子、箭筈豌豆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清耕为对照(CK),在猕猴桃成熟期取样,通过对猕猴桃产量、品质及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比较分析了翻压不同绿肥对猕猴桃产质量及猕猴桃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并对3种绿肥的培肥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猕猴桃园筛选较适宜的绿肥品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翻压绿肥的各处理土壤容重降幅为9.90%~14.79%,其中山黧豆效果好于其它2种绿肥;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12.47%~41.68%、12.45%~12.47%、7.40%~18.52%、10.61%~21.90%、13.45%~29.51%、58.04%~108.67%、5.35%~11.58%、18.00%~36.37%、2.78%~3.70%,其中翻压山黧豆土壤总孔隙度含量最高,翻压毛叶苕子土壤含水率、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最高,翻压箭筈豌豆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大;翻压绿肥较清耕处理猕猴桃植株挂果直径、主干直径、最大叶长、叶宽、叶面积、百叶质量、叶片干物质含量以及植株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19.72%~28.95%、9.41%~19.40%、2.06%~8.04%、2.50%~15.60%、0.79%~24.70%、5.35%~24.43%、6.43%~16.61%、2.02%~5.32%、8.70%~13.04%、5.95%~15.48%、13.06%~31.62%,其中翻压箭筈豌豆挂果直径、主干直径、叶面积、百叶质量增加幅度最大,翻压山黧豆猕猴桃植株最大叶长、叶宽增加最多,翻压毛叶苕子叶片干物质含量以及植株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多;翻压绿肥猕猴桃产量增加依次表现为毛叶苕子>山黧豆>箭筈豌豆>清耕,其中翻压毛叶苕子增产幅度达24.49%;翻压绿肥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清耕,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物含量均依次表现为山黧豆>箭筈豌豆>毛叶苕子>清耕;以上结果说明3种绿肥均可增加猕猴桃产量,提高猕猴桃品质及改善果园土壤环境,其中翻压毛叶苕子较其它2种绿肥综合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最适宜在该猕猴桃园种植翻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钩状木霉在辣椒根际定殖动态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 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高海拔地区甜樱桃花芽分化进程研究
《中国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掌握贵州省高海拔地区甜樱桃花芽分化特征,以'桑提娜''布鲁克斯''斯帕克里'3个甜樱桃品种花芽为试材,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其形态分化进程,并利用温湿度记录仪收集试验地气温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高海拔地区甜樱桃花芽形态分化正常,分为7个时期,不同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特征基本一致;甜樱桃花芽分化时间自日最低气温大于10℃开始,至8月中下旬分化完成,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即旬平均气温在20℃左右时花芽快速分化;全年气温最高的时间段是甜樱桃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不同品种间花芽分化速率略有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方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并对地方芝麻资源进行初步鉴定与评价,本研究对73份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含油量介于41.45%~52.12%之间,平均含量为49.69%。在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65%和50.66%;而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仅为8.40%和4.79%。此外,贵州芝麻资源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木质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3 mg/g、2.63 mg/g和4.79 mg/g。8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3.69%~32.62%范围内,其中芝麻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而芝麻素含量、芝麻林素含量及硬脂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表明这3个性状在芝麻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油量与油酸、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大、关联程度较高,性状间相互影响较大。(3)主成分分析将8个品质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油酸因子、含油量因子和芝麻素因子,3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96%以上。(4)在欧氏距离D=9.75处将73份贵州芝麻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份资源、第Ⅱ类群有7份、第Ⅲ类群有12份、第Ⅳ类群有5份、第Ⅴ类群有16份、第Ⅵ类群有31份。其中第Ⅵ类群油酸含量最高,且含油量、芝麻素含量较高。本研究探明了贵州芝麻品质的特征特性,可为芝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提供依据,为芝麻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紫红龙”火龙果SA、JA及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紫红龙"火龙果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内"紫红龙"果皮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的含量,利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处理下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以期为火龙果资源利用及贮藏保鲜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常温(25℃)和低温(5℃)贮藏条件下"紫红龙"火龙果果皮SA、JA含量,H_2O_2积累以及LOX、PAL和PPO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低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果皮内源SA和JA的积累,降低H_2O_2的含量,提高LOX酶活性;低温处理可延缓"紫红龙"火龙果果实腐烂,延长贮藏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辅助喷雾加湿法富集发芽黑糙米生物活性物质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选用黑糙米作为试验原料,结合超声波和喷雾加湿法对黑糙米进行预处理,以黑糙米发芽后制得的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和多酚含量为测定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并对数据进行拟合和相关性分析,确定超声波辅助喷雾加湿法富集发芽黑糙米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芽黑糙米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144 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45 min、单次循环喷雾加湿量10 m L、间隔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发芽黑糙米GABA含量为83.71 mg/100 g,发芽黑糙米多酚含量为419.55 mg/100 g。综上,说明该响应面模型准确度较高,所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发芽黑糙米生物活性物质富集的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发芽黑糙米 γ-氨基丁酸 多酚 超声波辅助喷雾加湿法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甘薯脆片加工适宜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口感、质地良好的甘薯脆片,从全国众多资源中选取常见白薯、红薯、紫薯共12个甘薯品种,测定影响甘薯脆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以及不同品种甘薯经过热泵干燥并油炸后甘薯脆片的质构、色差值、含油率等,然后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及含水率差异显著,甘薯脆片硬度与含水率、还原糖含量及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L~*值与含水率、含油率以及还原糖含量呈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甘薯脆片品质的81.751%,可较好反映甘薯脆片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含水率、还原糖含量及硬度等是影响甘薯脆片品质的主要因子,用这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3个品质因子对甘薯脆片进行综合评判,筛选出品种间适宜加工甘薯脆片的红薯为红薯407,其次是红薯ZYKS;紫薯为紫薯F404,其次是紫薯13-27-2;白薯为商19.
关键词: 品种 甘薯脆片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加工适宜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230.56±3.49) mg·L~(-1)和(124.79±10.29) 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238.38±5.51) mg·L~(-1)和(115.38±10.96) 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