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特征分析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关键词: 南极磷虾;南极半岛;中心渔场;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PP2C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急性低盐和氨氮胁迫下表达模式的相关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P2C家族蛋白(Protein phosphatase 2C family protein)是一类在抗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磷酸酶,但其在甲壳动物中研究较少。通过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克隆并获得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具有c型结构域的蛋白磷酸酶2C的cDNA全长(PmPP2C)。该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 079 bp,可编码692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PmPP2C基因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胸神经、精巢、肌肉等组织。96 h急性低盐胁迫过程中,肝胰腺和鳃组织PmPP2C表达量先下调后上调。96 h急性氨氮胁迫中肝胰腺和鳃组织PmPP2C表达量整体呈下调-上调-下调趋势。结果表明,PmPP2C基因可能参与了斑节对虾急性低盐和氨氮胁迫响应过程,表明其可能在斑节对虾抗环境胁迫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2015年春季(4月),2017年春季(3—4月)和秋季(11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湖泊布裙湖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墨脱江段及布裙湖共捕获鱼类18种,隶属于2目4科13属,其中外来鱼类2种,分别为鲤(Cyprinus carpio)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新物种3种,分别属于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墨头属(Garra)和鰋属(Exostoma),暂时命名为裂腹鱼属待定名种(Schizothorax sp.)、墨头鱼属待定名种(Garra sp.)和鰋属待定名种(Exostoma sp.)。春季墨脱江段干流和支流的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干流主要由大中型鱼类组成,支流主要为小型鱼类。优势种组成也存在差异,仅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干流和支流的共有优势种。相对资源量最高的鱼类为弧唇裂腹鱼(S. curvilabiatus),在干流中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9844.7 g;平均每组网捕获鱼类重量446.0 g,支流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486.4 g。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95~1.77,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58~1.13,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37~0.77,其中干流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支流,表明春季墨脱江段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支流。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墨脱江段 布裙湖 优势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壬基酚和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壬基酚(4-NP)和双酚A(BPA)是2种在环境中普遍检出的雌激素物质,已经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且浓度很高.壬基酚和双酚A在地表水中检测浓度最高分别达到了 644 μg·L-1和12μg·L-1.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壬基酚和双酚A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是较少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这2种物质对斑马鱼胚胎生理生化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作为一种基于官能团和极性键振动结构分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大分子化合物结构分析以及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解析,是获取分子结构信息的有力工具,经常用于毒理学领域.本研究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壬基酚和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结果表明,当壬基酚≥322 μg·L-1时,斑马鱼胚胎72hpf孵化率分别只有33%、5%、0%、0%和0%;同时,暴露96 h时,可显著降低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和增加致畸指数,且呈浓度依赖特征.特别是849.5 μg·L-1和1 038.5μg·L-1壬基酚暴露后,斑马鱼胚胎全部死亡.类似地,当双酚A≥5.55 mg·L-1时,斑马鱼胚胎72 hpf孵化率分别只有30%、0%、0%和0%;暴露96 h时,双酚A≥7.5 mg·L-1也导致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和增加致畸指数,并随着浓度升高毒性增大.以胚胎死亡率和致畸形指数作为效应终点,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的96h-LC50和EC50分别为481.7μg·L-1和362.6 μg·L-1;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LC50和EC50为8.8 mg·L-1和7.9 mg·L-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当壬基酚≥158.5μg·L-1时,对酰胺Ⅱ、脂质、蛋白磷酸化等波数有显著影响;当双酚A≥1.75 mg·L-1时,对酰胺Ⅰ、酰胺Ⅱ、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波数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壬基酚和双酚A对斑马鱼存活率、畸形率以及生理生化均有显著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海洋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对鲢鱼糜热稳定性、化学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0%、0.5%的酶解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和酶解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鲢鱼糜品质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酶标仪对鲢鱼糜冷冻稳定性、冰点、热稳定性和化学作用力进行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对肌原纤维蛋白(MP)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中添加1.0%和0.5%的CO和AO后,CO组鲢鱼糜比AO组有更好的冷冻稳定性,且0.5%CO组效果为佳;CO组鲢鱼糜的冰点与CO含量呈正相关,而AO组呈负相关,CO组鲢鱼糜的可冻结水含量降低,AO组鲢鱼糜可冻结水含量升高,均与添加的寡糖含量呈正相关;AO和CO组鲢鱼糜热稳定性提高,且经1.0%含量寡糖修饰后的鲢鱼糜样品热稳定性较强;0.5%含量寡糖修饰对鲢鱼糜蛋白质离子键具有保护作用,但寡糖修饰对蛋白质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种寡糖与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均为静电相互作用,且改变了MP的二级结构;荧光光谱分析显示,CO更容易使色氨酸(Trp)埋藏于疏水基团中;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经寡糖修饰后酪氨酸(Tyr)易暴露。研究表明,两种寡糖均改变了鲢鱼糜的性质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1.0%组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中CO能更好地维持鲢鱼糜的冷冻稳定性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光互补生态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光互补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清洁高效生产方式,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清洁、低碳、高效的特点,但存在基础研究空白、设施系统不规范、养殖技术不足等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渔光互补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渔光互补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并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推动我国渔光互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渔光互补模式中,太阳能模块由于近水表面温度较低从而功率转换效率高;水面因太阳能板的遮挡蒸发率降低超过70%,节约大量养殖用水;环境友好型的养殖和发电模式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再发展;使用智能渔业系统来控制养殖环境,从而提高鱼类生长速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此外,从节能减排角度出发,如果按全国光照强度平均值并结合渔光互补技术,根据目前正在使用的水产养殖面积,每年将产生超过50 MWh的电力,节约约180亿t标准煤,减少49.85 Mt二氧化碳排放。渔光互补是实现“两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渔光协同的生态经济价值将不断显现,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生产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yt b、ND1及ND2的DNA条形码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我国(鰤)属(Seriola)鱼类快速有效的分子鉴别技术,从DNA条形码角度出发,分析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NADH脱氢酶(ND1和ND2)基因在黄条(鰤)(Seriolalalandi)、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和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以及地理区域鉴别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Cytb基因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ND2基因序列突变速率较高,变异率为20.52%,ND2 基因(Hd=0.900,Pi=0.082)的遗传多样性高于 NDi(Hd=0.874,Pi=0.077)和 Cyt b(Hd=0.814,Pi=0.061).比较了(鰤)属鱼类3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基于ND1和ND2基因计算的(鰤)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都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但Cyt b基因对高体(鰤)和几内亚(鰤)(Seriola carpenteri)辨识力不足.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分支,3个基因均能对我国3种(鰤)属鱼类进行鉴别,且都可有效区别来自全球3个不同水域的黄条(鰤)种群.因此,Cytb、ND1和ND2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DNA条形码,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种质资源科学保护的依据,为我国(鰤)鱼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鰤)属鱼类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系统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苯基锡和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生物,三苯基锡和聚苯乙烯微塑料(R=200 nm)为染毒物质,进行三苯基锡单独暴露以及与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的毒性试验,揭示三苯基锡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规律以及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三苯基锡急性毒性的调节作用.在水温(20.0±1.0)℃、溶氧充足(≥6.5 mg/L)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设置6个浓度组(0.01、0.016、0.024、0.037、0.058和0.09 mg/L)和一个空白对照组,聚苯乙烯微塑料浓度为1 mg/L.结果显示,三苯基锡单独暴露对大鳞副泥鳅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86、0.037、0.026和0.019 mg/L,安全浓度(SC)为0.002 mg/L,药物蓄积程度系数(MAC)随实验时间延长呈较快下降趋势.三苯基锡与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实验结果表明,中高浓度组(0.037、0.058 mg/L)100%的死亡率较三苯基锡单一毒性结果均有延迟,而高浓度组(0.09 mg/L)无显著变化,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三苯基锡的急性毒性具有延缓作用且存在浓度阈值.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三苯基锡 聚苯乙烯微塑料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药物蓄积程度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鱼类微塑料污染特征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了解珠三角河网水域常见野生鱼类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选取8种野生淡水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鳃部和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形态、颜色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所有鱼体中共检测出60个微塑料,平均每条鱼摄入了1.6个微塑料,鳃部的平均丰度为(0.638±1.276)items·g?1,肠道的平均丰度为(0.256±0.326)items·g?1,鳃部的平均丰度大于肠道的平均丰度.通过对鱼类微塑料的丰度与鱼的体长、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微塑料的丰度与鱼的体长、体质量相关性较弱.本次实验检测出的微塑料粒径多大于100μm,主要为碎片状,颜色主要为黑色和灰色,检测的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中上层鱼类摄入的微塑料大多为颗粒状,分析其来源可能为个人护理及化妆品内添加的塑料微珠,通过生活污水排入到环境中,从而被摄食.底层鱼类摄入的多为碎片状,分析其来源可能是固体废物,经过风化和光解沉入水底,从而被底层鱼类所摄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平均微塑料摄入量最高,鳃和肠道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鱼类均来自左滩采样点.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珠三角河网野生淡水鱼类群体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可为水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脊椎动物2021年度新增物种报告
《生物多样性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包括新种80种,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分别为27种和40种,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