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4月、2020年8月对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过鱼效果开展季度调查。鱼道内共采集鱼类4605尾,计42种,隶属于4目、9科、34属,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长范围为2.3~48.5 cm,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数量比分别占总数的17.24%、14.26%、6.86%、5.78%、4.89%。鱼道内洄游性鱼类有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鳗鲡(Anguilla japonica)。鱼类的过鱼数量呈季节性变化,其中夏季过鱼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2.23%;冬季过鱼数量最少,占总数的11.69%,影响过鱼的主要因素为水温和水位。有42种鱼通过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的入口,与其他鱼道相比,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种类较多。研究结果可为鱼道优化与有效运行提供参考数据,对保护赣江渔业资源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采收船操纵性仿真计算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海带采收船在养殖筏架间作业的回转性能,提高中国海带养殖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对新型海带采收船进行操纵性仿真计算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对海带采收船直航运动、纯横荡运动和纯艏摇运动进行船模的约束模型试验仿真计算并求取相对应的水动力导数,将求得的水动力导数无因次化后基于勃柯维茨(Abkowitz)操纵运动方程搭建Matlab仿真平台,对两型海带采收船的回转半径和回转周期进行运动预报.结果显示,流线型船体的回转性能是较好的,加装防网格栅后船舶的回转能力明显下降,而加装侧推装置可以改善船舶的回转性.将仿真结果与实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仿真计算的误差在15%以内,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后续渔船设计中操纵性的运动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抗氧化能力、消化生理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低鱼粉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抗氧化能力、消化生理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8.42±0.20)g的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200 L流水水族箱中进行摄食生长试验56d.在基础饲料中添加L-苏氨酸,配制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45%(对照)、0.76%、1.09%、1.29%和1.64%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将450尾三倍体虹鳟随机分为5组,每组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09%、1.29%和1.64%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提高,同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过氧化氢酶(CAT)在1.29%组含量最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饲料中添加苏氨酸(0.76%—1.64%)时,肠道脂肪酶(LPS)和胰蛋白酶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达到1.64%时,消化酶活性有所降低.1.09%和1.65%组的肠道组织形态最佳,绒毛发达,排列整齐,无融合和脱落现象.苏氨酸水平对肠道炎症因子IL-2、IL-8、IL-10、IgM、TNF-α和PepT1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苏氨酸水平的增加,IL-2、IgM和PepT1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29%和1.09%组的表达量达到最高;IL-8呈逐渐升高趋势;而IL-10和TNF-α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鱼粉饲料(15%)中添加适量水平的苏氨酸,对提高三倍体虹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和增强免疫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低鱼粉饲料 苏氨酸 免疫 肠道组织结构 消化酶活性 炎症因子 三倍体虹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据有限条件下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资源状况评估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数据有限条件下珠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资源状况,根据2018—2019年珠江口渔业调查数据,通过电子长度频率分析法(ELEFAN)和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LBB)评估了棘头梅童鱼资源的开发现状.结果表明:1)ELEFAN方法估算的渐近体长L∞和生长系数K分别为160 mm和1.2,线性体长变换渔获曲线评估的总死亡系数Z为4.81,自然死亡系数M为2.16,开发率E为0.55;2)LBB方法估算的渐近体长为156 mm,最适开捕体长为100 mm,开发率为0.68,资源量水平B/BMSY为0.57;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生长系数有所减小,虽然ELEFAN估算的开发率有所降低,但是目前该渔业的资源量水平B/BMSY小于1,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根据保守的渔业管理策略,需要加强资源养护,使其资源逐渐恢复.
关键词: 珠江口 棘头梅童鱼 资源利用状况 电子长度频率法 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鳙-鲫零换水池塘有机碳、氮、磷收支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carassius)零换水池塘营养盐收支状况,阐明其零换水机制,以草鱼-鳙-鲫零换水池塘为实验组,以草鱼-鳙-鲫常规换水池塘为对照组,开展了为期2年的池塘有机碳(TOC)、氮(N)、磷(P)收支的研究.结果显示,2组池塘TOC、N、P的主要来源均为饲料投入,分别为77.06%和81.00%,92.08%和92.77%,94.18%和95.63%;TOC、N、P的主要输出途径均为底泥积累,分别占输入营养盐的43.32%和22.10%,61.40%和52.82%,78.71%和79.58%.2组池塘养殖鱼类收获分别占输入碳(C)、N、P的10.08%和13.05%,21.00%和25.57%,15.41%和18.60%.零换水池塘的C、N、P水体积累量和积累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池塘(P<0.05),其积累率分别降低92.91%、88.52%和87.12%.零换水池塘的N、P底泥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池塘,但C、N底泥积累率显著低于常规池塘(P<0.05),分别降低了48.99%和13.97%.零换水池塘养殖鱼类的C、N、P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池塘(P<0.05),分别提高了29.49%、21.72%和20.65%.研究表明,零换水模式能降低营养盐积累,有效提高系统物质利用率,是一种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鱼-鲢、鳙生态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个/L和32.1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个/L和5.20 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水温、透明度和溶解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调控水质来控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数量.同时,在高温缺氧的天气应加强水质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水体模拟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微生物制剂的修复效果和最佳投放浓度,为实际应用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奠定基础.采集鲥餱淀水陆交错带表层(0~20 cm)黑泥作为实验底泥,加入鲥餱淀湖水,投入组PP微生物制剂(成品活菌数不低于7×1010个/g)浓度分别为3.0、5.0、10.0、20.0 mg/L.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对上覆水CODCr、总磷和总氮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3.57%、83.33%和42.98%,对底泥全氮和有机碳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1.16%和19.53%;底泥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丰度下降明显,Candidatus Rhodolu-na、Aquirestis和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推荐微生物制剂投加浓度为3~5 mg/L(活菌个数不少于2.1×108~3.5×108个/L).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水体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与饲料对水产养殖的贡献越来越重要,饲料组成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营养,而且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而营养状况更是决定水产养殖动物抵抗疾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5年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如:多种必需营养素(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元素)、添加剂(酶制剂、植物精油、免疫多糖)、发酵饲料对免疫和抗病能力的影响等。提出了组学和生物信息技术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将有利于探讨水产养殖饲料的营养含量、鱼类肠道菌群和由此产生的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鱼类营养与免疫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渔船船速对科学探鱼仪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评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科学探鱼仪的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覆盖目标的主要分布水层.针对利用渔船采集声学数据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后处理方法获得声学数据背景噪声强度,建立一种科学探鱼仪有效探测深度的评估方法,并以南极磷虾渔船"福荣海"轮为例,评估船速变化对该船船载Simrad EK60型科学探鱼仪(38、70和120 kHz)背景噪声强度和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性能与参数设置条件下,科学探鱼仪背景噪声强度及其对目标的有效探测深度与船速密切相关."福荣海"轮科学探鱼仪3个频率声学数据的背景噪声强度都随着船速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对南极磷虾的有效探测深度也随之降低.在船速为8 kn时,对于体积反向散射强度为?70 dB的南极磷虾,3个频率的有效探测深度在信噪比要求为10 dB时均大于300 m;而当船速升高为12 kn时,在相同信噪比条件下,70 kHz的有效探测深度减小至约100 m.本研究对有效利用渔船开展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及声学数据处理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南极磷虾;渔业声学;科学探鱼仪;背景噪声;有效探测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磷酰胺诱导的尼罗罗非鱼体内外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磷酰胺(CTX)为诱导物,建立罗非鱼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体外,0、5、10、15、20和25mmol·L-1 CTX分别作用于离体培养的罗非鱼精密肝切片(PCLS)6h后,测定切片培养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收集肝切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肝切片增殖活性,测定切片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体内,采用胸腔注射法造模,每千克鱼体重分别注射0、10、25、75和100 mg环磷酰胺(下文以mg·kg-1表示),每隔3d给药1次,连续3次.末次给药后第4天取血,测定罗非鱼血清中GPT、GOT和LDH及肝组织匀浆中T-AOC、MDA、SOD和GSH水平.结果显示:20~25mmol·L-1CTX作用体外培养精密肝切片6 h及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后,均可以导致GPT、GOT和LDH活力显著升高;T-AOC、SOD活力及GSH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提高.同时,20和25mmol·L-1CTX能导致肝切片增殖活性显著下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7.29%和55.4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CTX可引起罗非鱼肝损伤;分别采用20mmol·L-1CTX作用体外培养PCLS 6 h或者采用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每隔3d给药1次,连续3次,均可以构建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
关键词: 环磷酰胺;罗非鱼;肝损伤模型;体内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