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湿地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因素,以2018年生产的已加工艾比湖卤虫休眠卵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方法,分析了孵化液盐度、pH和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影响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孵化液的pH和盐度中,温度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孵化液的pH、盐度;艾比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宜光照强度为4 400 lx,孵化液的最适宜pH为8.0~8.5,孵化液的最适宜盐度为20‰~30‰;在最适宜的孵化条件下,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平均孵化产量为278 m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脂饲料中添加含硫氨基酸对大菱鲆脂肪代谢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及牛磺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肪代谢的影响,在高脂(16%)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1.5%的蛋氨酸、半胱氨酸和牛磺酸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98±0.02)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56 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肝脏粗脂肪含量在牛磺酸组最低,显著低于半胱氨酸组。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牛磺酸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饲料中含硫氨基酸的添加降低了鱼体EPA含量,牛磺酸升高了鱼体C18∶2n-6和C18∶3n-3含量。饲料中含硫氨基酸的添加显著影响了大菱鲆肝脏脂肪代谢基因表达,蛋氨酸升高了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基因(FAS)的表达;半胱氨酸升高了甘油酯生成相关基因DGAT1的表达,而牛磺酸降低了脂肪合成相关基因(ACACβ、FAS、SREBP1、PPARα1、PPARγ和LXRα)的表达。生长方面,终末体质量在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但各处理组间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在大菱鲆高脂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及牛磺酸对大菱鲆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牛磺酸具有降低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而半胱氨酸具有升高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的发酵及体外消化抗氧化特性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以虾粉为原料的优质饲料蛋白源.[方法]利用嗜热链球菌18748?(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18748)发酵南极磷虾粉,分析影响发酵的因素,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以提高酶活力.经过体外模拟胃消化后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对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发酵的显著因素为:发酵温度43?℃,初始pH?6,接种量5%,此时嗜热链球菌18748产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6.82?U/mL).抗氧化分析结果显示:?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降低(P<0.05),但仍然具有较高的清除水平,总酚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南极磷虾粉发酵液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胃蛋白酶可能促进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释放,且消化后仍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工业化开发发酵虾粉及抗氧化产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嗜热链球菌;发酵;体外模拟消化;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玻璃钢渔船传热系数的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玻璃钢渔船最佳的绝热层厚度及传热系数,建立了玻璃钢渔船围壁结构的传热数学模型.基于该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船舶尺度、不同设计温度下的玻璃钢渔船在不同绝热层厚度的传热系数及冷冻负荷.结果显示:玻璃钢渔船的传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5 W/m2·K,远小于钢质船传热系数;船长为30~40 m的玻璃钢渔船多为超低温或中低温渔船,绝热层厚度对制冷设备选型影响较小,绝热层厚度可依据船体结构计算的实际骨材高度要求最小值确定,传热系数取值0.1 W/m2·K;船长为20~30 m的玻璃钢渔船多为冰鲜渔船,绝热层厚度对生产成本的影响远大于对冷冻成本的影响,绝热层厚度可依据船体结构计算的实际骨材高度要求最小值确定,传热系数可取值0.15 W/m2·K.本研究为玻璃钢渔船制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玻璃钢渔船 船体结构 传热系数 理论分析 制冷负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软体动物群落和种群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35年来,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在大亚湾潮下带和潮间带进行了软体动物群落生态、种群生态和污染生态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为渔业生产和生态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早期有关文献难觅、信息不畅,导致软体动物分类存在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现象,一些中文学名和拉丁文学名张冠李戴,历史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等.作者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1)加强软体动物分类基础研究和科普宣传;(2)建立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大数据式研究规则;(3)建立软体动物数据库;(4)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本文可为科技工作者制订较完善的研究计划以及获得更精准的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刀鲚产卵场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苏通江段刀鲚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本实验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累计进行84 d的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刀鲚受精卵646枚,其中2019年采集到328枚,占总数的50.77%;其中在4月没有采集到刀鲚受精卵,5和6月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采集月份,各年采集到刀鲚受精卵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15日(4.96枚/100 m3),6月16日(26.48枚/100 m3),5月24日(26.11枚/100 m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采样断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丰度分布江左岸(1.42枚/100 m3)>江右岸(0.87枚/100 m3)>江心(0.69枚/100 m3);苏通江段下游S1(崇明岛绿华镇水域)和S2(海门市新通海沙水域)、中游S5(南通港闸区水域)和上游S8(如皋长青沙典园水域)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和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采集断面;环境因子分析显示,刀鲚受精卵丰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水温21.1~25.3℃、溶氧6.80~7.41 mg/L范围内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丰度较高.结果表明,5和6月为长江苏通江段刀鲚产卵高峰期,在水温21.1~25.3℃、溶氧6.80~7.41 mg/L范围内适宜刀鲚产卵,推测崇明岛绿华镇、海门市新通海沙、南通港闸区和如皋长青沙典园附近水域为刀鲚的潜在产卵场.本研究调查数据为开展刀鲚资源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地质力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特提斯洋 新特提斯洋 古太平洋 太平洋 造山 伸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幼蚌不同组织的铜积累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铜(Cu)在"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指示生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中的积累特征,本研究基于对重金属毒性更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进行了24、48、72、96 h暴露及组织(鳃、外套膜、斧足、消化腺、其余组织及整个软组织)Cu含量的ICP-MS测定.结果显示:暴露组各组织中Cu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鳃对Cu积累反应最为灵敏,在暴露24 h时Cu含量就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高于斧足和消化腺中Cu含量(P<0.05);外套膜在暴露72 h后Cu积累量最高,含量(干质量)可达到669.2μg·g-1;整个软组织中的Cu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和外套膜是水体Cu积累的潜在靶组织.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铜 生物积累 靶组织 暴露时间 暴露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水色遥感产品在青海湖鱼产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湖泊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率)并结合垂向归纳模型(VGPM)构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鱼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对比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利用该模型估算2018-2020年非冰封期青海湖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青海湖鱼产潜力在5-10月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季节波动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8月);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心小,岸边及靠近入湖支流河口区域大的分布状态,全湖总鱼产潜力月均变化范围为2.5万~17.6万t.鱼产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温、外源营养物质、裸鲤摄食等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湖非冰封期的鱼类资源承载力年累计值可达45.8万t,明显高于现有裸鲤资源的现存量和历史产量高峰值,表明青海湖仍然具备很大的鱼类资源承载力与增殖空间.本研究为同类型的大型高原湖泊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效长期鱼产潜力监测估算提供了范例,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政策制定和增殖放流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海湖 海洋水色遥感 垂向归纳模型(VGPM)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鱼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蛸繁殖行为
《动物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华峭(Octopus sinensis)繁殖行为特征,通过肉眼观察及水下摄像对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中华蛸在繁殖期有运动、捕食、求偶、交配、产卵和护卵行为.中华蛸运动依靠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进行游泳和爬行;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繁殖后期不再进食;中华蛸具明显的求偶行为,雄性间为争夺交配对象会进行对峙搏斗;中华蛸是"距离式"交配,雄性和雌性亲体均可与不同异性多次交配,存在一只雌性与多只雄性同时交配的现象;雄性性腺成熟早于雌性,交配后雌性亲体并不立即产卵,而是继续发育,甚至交配后超过50d才产卵;卵径大小(2.5±0.2)mm×(1.1±0.1)mm,平均产卵量为83988粒;中华蛸雌性护卵行为明显,22.4 ~ 23.5℃水温时,在雌性保护下受精卵经21 ~ 24 d孵出幼体,幼体全部孵出后雌性亲体最长存活34 d.分析认为,中华蛸多次交配行为可以提高生殖成功率,雌性护卵行为有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
关键词: 中华蛸;繁殖;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