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工艺海带提取物中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的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加工领域,生物酶解法已成为理想的化学法替代工艺。为评估化学、酶解和酶解发酵联合工艺的提取效果,对3种海带提取物中的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含量以及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间羟基二苯法测定海藻酸盐质量百分比,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海藻酸寡糖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植物激素含量。结果显示,化学提取法获得的海带提取物的海藻酸寡糖提取率最低(41.99%),分子量约为200~400 D,而酶解提取法和酶解发酵联合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率分别为90.75%和82.21%,分子量为200~1 600 D。吲哚乙酸(IAA)是3种提取物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植物激素(2.64~64.59 ng·g-1),其次为茉莉酸(JA, 0.05~13.09 ng·g-1)。酶解发酵联合法海带提取物的植物激素浓度高于其他2种提取物。综合比较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提取率,酶解发酵联用工艺比传统化学工艺和酶解工艺更适用于农用海带提取物的制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干流及支流(麦曲、金河、昂曲、热曲)共8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9属119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7种,占总种类数的73.1%;各支流种类数较干流丰富;各调查断面的浮游植物密度为 1.11×104~1.78×107 cells·L-1,均值为 1.57×106 cells·L-1;生物量为 0.01~6.44 mg·L-1,均值为 0.88 mg·L-1;除金河外,其余支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干流的平均密度(8.71×105 cells·L-1)和生物量(0.50 mg·L-1);春季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2.73×106 cells·L-1)和生物量(1.51 mg·L-1)均大于秋季(4.18×105 cells·L-1,0.24 mg·L-1);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2.83和0.74;不同时间段干支流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时空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对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CODcr、pH、溶解氧和水温;建议对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进行常态化监测,以期为澜沧江西藏段水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度驯化对大鳞鲃幼鱼血液生理生化及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血液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研究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对碱度驯化的生理适应性变化,选择体重为(13.66±1.26)g的大鳞鲃幼鱼开展NaHCO3碱度适应性驯化实验,空白组一直处于淡水中养殖,驯化组经20mmol/L的碱度适应性驯养7 d后再放入40mmol/L的碱度水体中,未驯化组直接放入40 mmol/L的碱度水体中,测定并比较了鱼体放入40 mmol/L碱度水体中第0h、6h、12h、24h、48h、96h、7d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组织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驯化组和未驯化组鱼体的血液渗透压、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尿素、白蛋白含量和血小板压积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抗氧化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在0h~7d的碱度胁迫过程中,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且驯化组峰值大小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空白组在此期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驯化组鱼的血常规指标参数和肝脏组织的SOD、CAT出现峰值的时间均晚于未驯化组.驯化组鱼体在高碱度胁迫第7天时,其血液中的尿素浓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肝组织中的SOD、CAT、GSH-Px、MDA参数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研究表明,大鳞鲃幼鱼经过一定程度的碱度驯化后,在遭受更高碱度的水环境胁迫时,从生理层面反映出机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20℃和25℃)和4个时间段(T1:退潮前、T2:退潮后、T3:涨潮30 min内和T4:涨潮30 min后),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径向起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和头尾对调次数呈增大的趋势,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同一温度下,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内的径向起伏频率、轴向爬行速度、径向起伏泵水速率、径向起伏泵水效率、轴向爬行时间和头尾对调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均有短于其他时间段的趋势;T1和T4时间段内的所有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时,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比T1时间段的径向起伏频率和泵水速率的增幅均高于15℃和25℃时.同一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径向起伏时间的最大值和轴向爬行时间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15℃和20℃时,双齿围沙蚕在T1和T3时间段内的轴向爬行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25℃时,T3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显著高于T1时间段(p<0.05).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水温为20℃时,其在沉积物中的运动状态较佳.退潮后双齿围沙蚕轴向爬行运动较为缓慢;刚涨潮时,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涨潮30 min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逐渐恢复到与退潮前相近的状态.双齿围沙蚕可以通过一系列运动行为应对潮汐更替产生的不利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寡糖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组实验饲料养殖225尾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58 d,以不添加褐藻寡糖组(TC)作为对照,研究0.7 g·kg-1 (A1)和6.0 g·kg-1 (A2)褐藻寡糖对卵形鲳鲹生长、血浆生化及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1和A2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TC组(P<0.05),A1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TC组(P<0.05);A1和A2组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TC组(P<0.05),A2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A1和A2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ikk、nf-κb、tnf-α和il-8表达量显著降低,tgf-β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添加褐藻寡糖可以改善卵形鲳鲹肠道形态和生长性能,提高血浆免疫指标和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肠道Nf-κb和促炎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建议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褐藻寡糖的添加量为0.7 g·k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应激对鳜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sod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高温组,对鳜幼鱼进行96 h的高温应激试验,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幼鱼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温应激下鳜幼鱼血清的葡萄糖(Glu)浓度、甘油三酯(TG)浓度、总胆固醇(TC)浓度、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同一生化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应激温度下的差异明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鳜幼鱼血清Glu浓度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TG和TC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激96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TG和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33℃处理组的血清TP浓度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25℃处理组的血清ALT活性在应激48 h时显著升高(P<0.05,下同),29℃处理组的血清AST活性则在应激24 h时显著升高;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基本上高于对照组,应激48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整体上低于对照组。鳜幼鱼肝脏sod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上升趋势,hsp90α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时间的延长或应激温度的升高基本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hsp70α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温环境致使鳜幼鱼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为避免因应激而导致氧化损伤,鳜幼鱼通过提高sod基因表达、增加能量利用及减少IgM合成和分泌进行自我调节,但应激后期由于应激时间过长或应激强度超过其调节能力,致使鳜出现组织损伤。由于高温应激对鳜幼鱼生理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并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在鳜养殖生产中应加强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避免水温快速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并做好鳜的病害防控工作。
关键词: 鳜 高温应激 生理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满足大型养殖工船鱼苗转运使用要求的吊笼设计
《船舶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的发展,为解决大型养殖工船与较小鱼苗运输船之间的鱼苗转运问题,把传统鱼苗转运方式与养殖工船自带起重设备相结合,提出了吊笼与吊袋相结合的鱼苗转运方式,结合起重机吊重以及养殖舱舱口等,进行吊笼结构设计,并利用3D-BEAM软件分别对圆钢、圆管及工字钢3种材料制作的吊笼结构进行多次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并结合吊笼制作工艺及使用环境等,最后选取工字钢为吊笼制作材料。实船操作验证了吊笼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为同类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及酸化胁迫对大黄鱼幼鱼离子调节与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幼鱼在低氧及酸化胁迫下机体离子调节情况,本研究探讨了低氧(溶解氧量DO 3.5 mg·L-1,pH 8.1)、酸化(DO 7.0 mg·L-1,pH 7.35)以及低氧酸化协同胁迫(DO3.5 mg·L-1,pH 7.35)对大黄鱼幼鱼鳃组织结构以及离子调节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低氧胁迫下,大黄鱼幼鱼鳃Na+/K+-ATP酶活力、血清Na+、Ca2+及Cl-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酸化胁迫下,大黄鱼幼鱼鳃Ca2+-ATP酶活力、血清Na+及Ca2+含量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低氧酸化协同胁迫下,Na+/K+-ATP酶活力及Na+、K+、Ca2+含量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Ca2+-ATP酶活力、Cl-含量则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鳃组织学结果表明,低氧、酸化胁迫均导致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脱离现象,低氧酸化协同胁迫导致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增生、肥大、隆起现象.综合分析表明,低氧及酸化胁迫影响了大黄鱼幼鱼主要离子调节酶活力并对鳃组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最终导致了大黄鱼幼鱼体内离子调节失衡.
关键词: 低氧;酸化;大黄鱼;Na+/K+-ATP酶;Ca2+-ATP酶;血清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纹唇鱼骨骼系统特征的研究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骨骼形态特征,作者采用X射线成像法对波纹唇鱼骨骼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波纹唇鱼下口位具牙齿,颌骨密度较大,舌颌骨下端具臼齿状结构;脊柱由10枚躯椎和13枚尾椎构成,第1~10枚脊椎骨连接10对腹肋,第6~9枚脊椎骨具椎体横突,第11~22枚脊椎连接12枚脉棘,第1~21枚脊椎骨连接21枚髓棘,第22枚脊椎上脉棘不明显;第2~8枚脊椎可观察到背肋;4块尾上骨(含1块髓棘)和5块尾下骨(含两块脉棘);肩带位于第1~3枚脊椎下方;腰带位于第5枚脊椎骨下方腹面;背鳍位于第5~21枚脊椎骨上方;臀鳍位于第13~19枚脊椎骨下方腹面.研究结果表明,X射线法可以清晰观察波纹唇鱼骨骼,实现无伤化研究珍稀鱼类;为适应在珊瑚礁中穿梭、捕食和增加消化能力,波纹唇鱼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波纹唇鱼骨骼的研究丰富了南海珊瑚礁鱼类的研究基础,为其分类及演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 骨骼系统 X射线透视法 珊瑚礁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白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近年,广东、广西等多地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苗种期间极易暴发白皮病,并且与已报道的症状不同,严重危害大口黑鲈苗种的生产.[目的]确定大口黑鲈苗种白皮病的病原,通过分析生长特性、毒力因子、致病性、组织病理与敏感药物筛选试验,为该病的研究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从患白皮病大口黑鲈的病灶处分离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等鉴定菌株;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温度、盐度及pH对生长的影响;采用平板法检测菌株毒力因子活性,PCR方法检测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通过浸泡感染试验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及其组织病理特征;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菌株对水产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和6种消毒剂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的大口黑鲈白皮处肌肉分离纯化到优势菌株ZJS18004,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菌株ZJS1800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0,最适盐度为5‰;在30℃时的生长曲线显示0-1 h是迟缓期,1-5 h是对数期;菌株ZJS18004具有溶血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携带aer、act、fla、ahyB、exu和lip等6种毒力基因;感染试验证明菌株ZJS18004在23、28和33℃对健康大口黑鲈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致病力强弱与细菌浓度和水温密切相关;菌株ZJS18004感染造成大口黑鲈肌肉组织溶解,肝、脾、肾脏组织细胞坏死等明显病理损伤;菌株ZJS18004对盐酸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4种抗菌药物敏感;三氯异氰尿酸对菌株ZJS18004的体外抑杀菌效果最好,其次是苯扎溴铵.[结论]维氏气单胞菌是大口黑鲈苗种白皮病的主要病原菌,通过分析该菌的生长特性、致病力、组织病理和敏感药物筛选试验,为进一步解析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展精准防控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 生长特性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