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抗虫水稻秀水134-Bt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ELISA)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秀水134-Bt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组织中Bt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秀水134-Bt毒蛋白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器官中表达量明显不同。Bt毒蛋白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叶鞘次之,根、茎、小穗中表达量相对较低,成熟种子中几乎检测不到。不同发育期叶片Bt毒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差异,Bt毒蛋白表达量随着植株的生长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转基因抗虫水稻适宜检测时间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秀水134-Bt Bt毒蛋白 时空表达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


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农民集中居住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大都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分析上海村庄进行集中居住的必要性、可行性,对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案例进行梳理,提炼出"向城镇集中"和"向中心村集中"两种典型居住模式,并比较了两种模式的内涵、投资方式、财产权益、推进方式的差异及风貌保护和"造血"的特色,认为资金平衡方式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有重大影响,而集中居住模式的差异又将带来农民权益方面的差异。最后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建设标准欠缺考虑乡村风貌、老龄化程度高、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从鼓励向城镇集中、给予多种补偿方式、聚合多部门资金、保护保留乡村风貌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同培养基质和培养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质和不同培养时间对蛹虫草栽培菌株CM-H0810子实体生物量和氨基酸含量、组成的影响,以期为蛹虫草的生产及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使用培养基E(蚕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生物量最低,但氨基酸总量最高,且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比值较为理想;与培养基C(米饭)比较,培养基A(麦粒)栽培获得的子实体生物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在培养基A(麦粒)或C(米饭)中添加10%蚕蛹粉后,子实体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但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未添加蚕蛹粉的处理;培养基A(麦粒)接种后第55天子实体生物量最高,第60天氨基酸总量最高;各供试培养基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虽均以Leu为限制氨基酸,但氨基酸比值系数排序有所不同;不同培养时间的子实体样品中,氨基酸比值系数排序均为Thr>Phe+Tyr>Lys>Val>Ile>Leu>Met+Cys。
关键词: 蛹虫草 子实体生物量 氨基酸含量 培养基质 培养时间


NMHC-ⅡA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借用PRRSV结构蛋白GP5的抗独特型抗体Mab2-5G2,提取并纯化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IIA(NMHC-ⅡA);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定位NMHC-ⅡA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过程中的分布;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其与PRRSV受体CD163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MHC-ⅡA在Marc-145细胞内的表达量随着细胞被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PRRSV完全进入细胞后,NMHC-ⅡA的表达量有所降低;NMHC-ⅡA与PRRS病毒受体CD163存在相互作用,作用位点在M1(20—259 aa)和M3(714—1 040 aa)上。试验证明,NMHC-ⅡA在PRRS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ⅡA CD163 病毒


‘降糖稻1号’穗部不同部位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的高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水稻品系‘降糖稻1号’为研究材料,对其不同部位籽粒RS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糖稻1号’穗部RS含量与粒重因部位和粒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同一部位RS含量和粒重一次枝梗高于二次枝梗,且均表现为穗上部较高、穗下部较低;同一枝梗上不同粒位间RS含量和粒重也均呈现顶部粒位相对较高、基部粒位相对较低这一基本趋势,并且相同粒位上一次枝梗的RS含量和粒重均高于二次枝梗;有胚侧半粒米RS含量比无胚侧半粒米RS含量高;随着碾磨时间的延长,RS含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即米粒胚乳表层的RS含量最低,心部的RS含量最高。该研究为高RS新品种的选育以及RS含量的正确测定提供了依据。


不同氮素水平下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M109是水稻原品种日本大力(Oryza sativa L.cv.Oochikara)经过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Na3N)处理获得的稳定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为研究对象,以及其野生型水稻品种日本大力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侧根对突变体及其野生型对照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氮素水平下还是在高氮素水平下日本大力的最大分蘖数、株高、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极显著高于无侧根突变体RM109;无侧根突变体RM109的株高、穗长和结实率在高低两种氮素水平下的差值与原品种日本大力差异不显著,而高低两种不同氮素水平下最大分蘖数、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值在二者之间差异显著,两种氮素水平下每穗实粒数的差值在二者之间差异极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尤其是侧根对地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影响很大,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农艺性状差值在无侧根突变体RM109与原品种日本大力之间差异显著性表现不同,也表明水稻不同的农艺性状受环境(尤其是氮肥)的响应、影响不同。


同位素内标法检测灭蝇胺及其代谢物三聚氰胺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覆土中的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检测灭蝇胺及其代谢物三聚氰胺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子实体和覆土中的残留量,以及两者在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的变化规律。样品经V(甲醇):V(水)=4:1混合溶液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HILIC色谱柱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三聚氰胺-13C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检出限均为0.001 mg/kg。在0.02~1 mg/kg添加水平下,灭蝇胺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覆土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6%~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5.3%;三聚氰胺在子实体和覆土样品中的回收率为98%~103%,RSD为1.5%~2.4%。在有效成分为1、10、50和250 mg/kg施药水平下,灭蝇胺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覆土中的平均半衰期为31.3 d。在覆土中灭蝇胺会转化为三聚氰胺,第2潮蘑菇采摘结束后,覆土中灭蝇胺的转化率为8.58%~13.87%。在施药水平较高(50、250 mg/kg)时,灭蝇胺和三聚氰胺在第1潮菇中的残留量高于在第2潮菇中的,其最高检出量灭蝇胺为2.36 mg/kg,三聚氰胺为1.75 mg/kg。综合考虑环境和产品安全,建议灭蝇胺的使用量不宜超过50 mg/kg。


秋水仙素诱导百合多倍体及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百合胚性愈伤组织再生和染色体加倍的效应,并优化了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百合倍性鉴定的技术。结果表明: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百合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诱导获得的诱导加倍率不同,采用0.5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百合胚性愈伤组织24 h诱导加倍率最高,为12.14%;加倍后的四倍体气孔保卫细胞明显变大,四倍体比二倍体植株变矮,叶片颜色加深并肉质化加厚。优化了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百合进行倍性检测的条件,发现以组培苗新叶为材料,采用Kiwifruit buffer解离液解离、400目滤膜过滤,并进行1次离心是流式细胞仪鉴定百合倍性的适宜条件,并用优化后的方法鉴定了四倍体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