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基于功能性分子标记鉴定香味杂交粳稻亲本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稻是由于水稻种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2)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引起的。根据香味等位基因badh2的功能性突变位点设计的功能性分子标记,为快速鉴定具有香味的水稻种质资源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香味等位基因badh2-E2和badh2-E7的功能性分子标记InDel-E2和InDel-E7鉴定了33个杂交粳稻不育系和35个杂交粳稻恢复系材料的基因型,获得了12个含有badh2-E2等位基因不育系和4个含有badh2-E7等位基因恢复系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了3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了5个全香型的杂交粳稻,为香味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香味基因 分子标记 杂交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ph14基因是第一个克隆的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来自药用野生稻背景的B5品系。本研究通过比对Bph14基因在B5和参考基因组日本晴上核苷酸序列差异,开发了一个功能标记H14,在供体B5和7个受体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能准确地区分含或者不含抗虫基因Bph14的基因型。利用H14标记对Bph14基因的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和接虫鉴定,根据标记检测结果与抗虫表型推算出标记的选择效率达9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标记准确可靠,可为应用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抗性 Bph14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氮、磷胁迫响应基因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磷不足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寻找和鉴定小麦氮、磷胁迫的响应基因,对养分高效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miRNA(microRNA)、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等基因方面综述了小麦氮胁迫响应基因,从bHLH(Basic-helix-loop-helix)、CD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MAPK等基因方面综述了磷胁迫响应基因,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小麦氮、磷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小麦 氮胁迫 磷胁迫 胁迫响应基因 遗传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 被引量:1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菇'申香1513'是由高产品种'申香18号'和硬质菇品种'L808'通过孢子单单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菇形圆整,菇肉紧实,产量高,生物学转化率95%以上,易形成花菇;属中温型,中长菌龄品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香菇代料栽培,在适宜条件下亦可生产花菇.

关键词: 香菇 高产 花菇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秧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5~8周龄浙东白鹅生长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花生秧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肉鹅生长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120只体重相近的4周龄健康浙东白鹅,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饲喂添加15%(A组)、23%(B组)、23%(C组)花生秧粉的试验饲粮,C组另外添加3‰纤维素酶,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试验测定指标包括试验鹅体重、采食量、养分表观利用率以及胰腺、肌胃和十二指肠内源性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B组相比,花生秧饲粮(粗纤维水平为9.76%)中添加3‰纤维素酶显著增加了肉鹅平均日增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饲粮中粗灰分、粗蛋白质、粗纤维、钙、总磷、甘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表观利用率(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增强胰腺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P<0.05或P<0.01)。总之,在高粗纤维水平花生秧饲粮中添加3‰纤维素酶能够增强肉鹅消化酶活性,提高其对粗纤维饲粮的养分表观利用率,是开发利用花生秧饲料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花生秧 纤维素酶 浙东白鹅 体重 养分利用率 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LED光质对矾根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矾根‘紫色宫殿’(Heuchera‘palace purple’)为试材,将丛生苗切割成单苗作外植体,接种于添加0.2 mg/LNAA的1/2MS培养基上,分别置于LED红光(R)、蓝光(B)和红蓝复合光(2RB;4RB;8RB)下进行生根培养,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矾根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合矾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优LED光质。结果显示:(1)与荧光灯相比,红蓝复合光质处理下矾根组培苗的大部分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4RB处理下生根苗的生根数、根长、整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整株干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值最大,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58.73%、22.56%、36.08%、19.82%、65.90%、40.37%、45.72%和37.84%;(2)仅单一红光处理不利于矾根组培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红光有利于矾根组培苗可溶性糖的积累,蓝光能够降低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4RB处理下SOD、CAT和POD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次高或最高,提高了矾根组培苗对活性氧的解毒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RB处理有助于矾根组培苗的形态建成、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且抗氧化酶活性良好,所以LED红蓝复合光质比为4:1是矾根生根培养的优选光质。

关键词: 矾根 LED光质 组织培养 生长和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水稻‘花优14’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长期测坑定位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上海地区高产杂交水稻‘花优14’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上海地区稻田科学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处理[CT,300 kg(N)×hm~(-2),60 kg(P2O5)?hm~(-2)和60 kg(K2O)?hm~(-2)]、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T,与CT等氮磷钾,80%尿素+20%有机肥,磷钾不足部分以化肥补充)和单施有机肥处理(OT,与CT处理等氮量),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结构、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干物质量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MT年平均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达0.78 kg?hm~(-2)?d~(-1),分别比OT和CK显著高0.17 kg?hm~(-2)?d~(-1)和0.19 kg?hm~(-2)?d~(-1),与CT之间无显著差异。MT灌浆期同化物输入对籽粒贡献率为76.3%,与CT差异不显著,但比OT和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4%和5.2%。水稻收获后,MT的年平均产量分别比CT、OT和CK处理高3.5%、15.6%和63.4%,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较CT和OT提高9.7%和53.7%。有机肥结合化肥施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速率并促进花后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输入,从而提高产量,在保证水稻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化肥投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是较优的施肥方式。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方式 有机无机配施 干物质积累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黑化反应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甜菜夜蛾Spodos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的影响。【方法】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测定了取食不同食物(蕹菜、甘蓝、黄豆和人工饲料)的感毒与未感毒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含量。【结果】两因素分析显示,感毒和食物两个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幼虫血淋巴中这3种酶的活性;进一步比较发现,取食蕹菜的感毒幼虫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取食甘蓝的次之,而以黄豆和人工饲料为食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感毒幼虫血淋巴中其他两种酶活性也表现相同的趋势。【结论】寄主植物能够调控感毒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活性,而这些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寄主植物调控甜菜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有关。

关键词: 寄主植物 甜菜夜蛾 多酚氧化酶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核型多角体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2018 CSCD

摘要: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是一种新型的恒温核酸扩增技术。本文介绍了RPA技术的扩增原理、引物设计、成本分析及产物检测等内容,归纳了RPA技术与其他等温扩增方法的优缺点,并对RPA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基因突变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希望RPA技术可以得到更多生物学家的关注,更好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核酸检测 引物设计 产物检测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影响食用菌风味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用菌风味的影响、食用菌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未来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品开发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食用菌 风味 挥发性化合物 非挥发性化合物 调味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