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葛仙米多糖理化性质和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葛仙米多糖的流变学特性,以室内培养的葛仙米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葛仙米多糖;采用MCR-302型旋转流变仪考察质量浓度、酸碱性、温度、V_C和H_2O_2对多糖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探究多糖溶液在扫描频率范围内的动态黏弹性,来反映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其多糖含量为96.95%、重均分子量为1.324×10~5Da、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葛仙米多糖溶液是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释的特性;溶液黏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0~80℃内,溶液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溶液p H=3.0和p H=11.0时的黏度小于p H=7.0;V_C和H_2O_2可以降低多糖溶液的黏度;在扫描频率0.1~10 Hz内,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葛仙米多糖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葛仙米多糖与透明质酸具有协效增稠性。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翻耕+化肥(T1)、翻耕+秸秆还田+化肥(T2)、旋耕+化肥(T3)、旋耕+秸秆还田+化肥(T4)、免耕+化肥(T5)、免耕+秸秆还田+化肥(T6)。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0—20cm土层免耕处理大团聚体(>2mm)含量增加35.79%,中粒度团聚体(2~0.25mm)含量增加30.81%,微团聚体(0.25~0.106mm)含量增加25.80%。免耕+秸秆还田的T6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团聚体(A1)、中粒度团聚体(A2)和微团聚体(M1)中分别比"翻耕+化肥"的T1处理高25.04%,28.55%,18.12%。传统耕作作物产量高于保护性耕作,"翻耕+化肥"的T1处理在2013,2014,2015年的水稻当量产量分别比"免耕+化肥"的T5处理高12.30%,13.22%,15.20%。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土壤固碳,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和小麦幼苗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


同步检测动物源性成分的四重PCR的条件优化和检出限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为建立肉制品中牛、羊、猪、鸡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高效多重PCR检测方法,利用4对牛、羊、猪和鸡源特异性PCR引物(靶基因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组)对多重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检出限。结果表明:四重PCR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牛、羊、猪、鸡源特异性引物浓度分别为0.16μmol∕L、0.40μmol∕L、0.16μmol∕L、0.16μmol∕L,退火温度58℃,退火时间45 s,循环次数4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所建立的牛、羊、猪和鸡4种动物源性成分四重PCR的g DNA检出限为25 pg。应用优化后的四重PCR方法对20份市售肉制品样本进行盲样检测,验证鉴别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与现行标准的检测结果一致,掺假率达45%。本试验为该4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动物源性成分 四重PCR 高通量分析 优化 检出限 食品安全


谷粒湿热处理对薏仁米淀粉形态、结构与热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薏仁米除淀粉外的其他营养组分对水和热的屏障作用,对3种薏仁米(大粒薏仁米(big Coix seed,BCS)、小粒薏仁米(small Coix seed,SCS)和半透明薏仁米(translucent Coix seed,TCS))进行湿热处理,分离提取得到薏仁米谷粒湿热处理(heat-moisture treatment,HMT)淀粉,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HMT淀粉进行测定,比较处理前后淀粉的差异,探究HMT对淀粉形态、大小、结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MT使得淀粉颗粒表面破损、气孔增大、偏光十字减弱,淀粉双螺旋结构、结晶区和无定形区被破坏,淀粉与淀粉分子、蛋白质、脂类等的作用加强,淀粉分子有不同程度的重排。这些变化使得淀粉凝胶温度升高,晶体内异质性减弱,解螺旋所需能量下降,其中BCS淀粉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高的TCS淀粉受HMT影响最大。因此,应依据HMT前后不同淀粉的变化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 薏仁米 薏仁米谷粒湿热处理 淀粉 形态 结构 热特性


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黄酮的桑黄菌株
《食用菌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羽衣甘蓝新品系自交不亲和性及主要园艺性状的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与分析预测系统构建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针对现有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采集方式繁琐、采集种类单一、覆盖范围小、共享不足等问题,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移动互联网、网络爬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与分析预测系统,该系统聚合了上海市及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批发市场价格、零售市场价格等数据,具有采集监测、统计分析、趋势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农产品价格采集与监管的效率,同时可为政府主管部门分析决策提供宏观数据,为农业生产主体、交易主体及市民提供个性化价格信息服务。


砜嘧磺隆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及残留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砜嘧磺隆防除玉米田杂草的效果以及在玉米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1)25%砜嘧磺隆WG 18.75—33.75 g∕hm2对供试玉米生长安全,增产明显,株高、叶龄、地上部鲜重等生育指标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25%砜嘧磺隆WG 45 g∕hm2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叶片出现褪绿斑块,但15 d左右可恢复,不影响产量;2)25%砜嘧磺隆WG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醴肠(Eclipta prostrata)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效,推荐使用剂量为22.5—26.25 g∕hm2;3)25%砜嘧磺隆WG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5 d,收获时玉米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远低于我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0.1 mg∕kg限量,对农产品和土壤环境安全。
关键词: 砜嘧磺隆 玉米 杂草 防治效果 消解动态规律 最终残留


上海郊区典型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和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金属评级方法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为考察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以国家和上海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计算依据,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与分级标准,分析典型区域重金属积累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崇明区域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3.61 mg∕kg,Zn 88.34 mg∕kg,Pb 12.38 kg∕kg,Cd 0.11 mg∕kg,Cr86.82 mg∕kg,Ni 27.59 mg∕kg,Hg 0.1 mg∕kg和As 8.71 mg∕kg;奉贤区域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1.18 mg∕kg,Zn 103.13 mg∕kg,Pb 12.59 kg∕kg,Cd 0.13 mg∕kg,Cr 85.03 mg∕kg,Ni 19.71 mg∕kg,Hg 0.08 mg∕kg和As 8.85 mg∕kg。整体而言,光明食品集团国营农场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地积累指数分级频率因评价标准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8种重金属(Cu、Zn、Pb、Cd、Cr、Ni、Hg和As)未造成污染,Igeo均小于0,说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国营农场土壤质量安全。


抗病转基因水稻M12及其产品成分的定性、定量PCR检测方法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定性PCR扩增了转基因水稻M12转化体特异性片段和水稻内标基因(sps)片段,将PCR产物酶切连接后构建到T载体,得到适于转基因水稻M12品系特异性PCR检测的质粒分子p M12,建立了事件特异性定性、定量PCR检测方法。定性PCR结果表明,本方法可特异性检测出M12,检测限可达100拷贝单倍体水稻基因组;定量PCR结果表明,M12和sps定量PCR标准曲线R2为0.998和0.997,扩增效率为95.3%和108.4%,重复性分析标准偏差范围为0.043~0.276,定量极限和检测极限可达100和10拷贝。对转基因含量为1.0%的混合样品定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在8.0%以内。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转基因水稻M12及其加工产品成分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