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直播相关性状遗传分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推广应用直播稻以替代水稻传统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是解决经济效益低、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等目前水稻产业面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直播稻推广迅速,但限制直播稻推广的诸多关键制约因素,如杂草难以控制、直播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倒伏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选育早期活力强、耐厌氧和低温发芽、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是解决水稻直播关键制约因素的材料基础.水稻基因库中存在大量相关优异性状和功能基因,鉴定和应用这些功能基因,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适应直播的水稻品种,是突破目前直播稻推广和应用瓶颈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水稻育种是围绕移栽的种植方式进行的,大量直播相关性状的优异功能基因在现代品种中已经丢失.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基因组学技术,从更广泛的多样性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异功能基因,剖析控制相关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加快推进精准选育适应直播的水稻品种进程.围绕目前水稻直播亟需解决的早期生长活力、厌氧发芽、低温发芽以及抗倒伏性状,综述了这些性状目前在种质资源挖掘、性状遗传分析、功能基因克隆和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展望了这些研究进展在相关性状改良和适合直播水稻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前景,为水稻直播相关性状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直播;功能基因;早期活力;厌氧发芽;低温发芽;抗倒伏


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避雨技术、打破休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葡萄种植已从传统产区北方逐渐扩展到南方。广东地区通过设施种植葡萄,有效克服了气候条件的短板,具有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该模式逐渐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为了解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状况,从葡萄设施栽培的国内外现状、广东概况、模式、类型、品种、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栽培模式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品种结构单一、设施栽培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栽培设施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适宜广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葡萄新品种选育,提高设施栽培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发适合广东地区葡萄栽培的抗台风、避高温的避雨设施,注重品牌发展,实现三产融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葡萄生产由"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转变,推动广东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红脚艾蒿的转录组解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红脚艾(Artemisia rubripes Nakai)的转录组信息特征.[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对红脚艾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Trinity软件de novo组装获得Unigene,并基于序列同源性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得到红脚艾的转录组信息.[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后共获得24126043条高质量的reads,通过de novo组装获得173093个转录本,对组装的转录本去冗余后共获得85991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616.87 bp,N50为925 bp.共有47216个Unigene在NR、KEGG、COG、KOG、GO数据库获得功能注释,40802个Unigene在NR数据库注释,显示红脚艾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单基因匹配率最高,16846个Unigene被KEGG数据库注释到130条代谢途径中,26171个Unigene被注释到25个KOG功能分类中,23203个Unigene被GO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类51个功能分类,12810个Unigene被注释到25个COG功能分类中.[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红脚艾转录组信息特征,这些数据将为后期开展功能基因鉴定、解析化合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稻鱼共作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稻共作系统对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设置9000(M1)、15 000(M2)和21 000尾/hm2(M3)稻田放养密度,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叶片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均显著提,且成熟期M1和M2处理的剑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和NPQ均显著降低;抽穗期各处理SPAD值均比CK显著提。与CK相比,各处理结实率均显著提,实际产量均增加,田产量表现为M2>M3>M1,但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Fv/Fo、Fv/Fm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q N和NPQ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稻共作系统提了光能转化效率,减少了光能热耗散,改善了水稻的光合特性,有利于稳定及提水稻产量。本试验中稻田15000尾/hm2为适宜的放养密度。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的黄皮干燥特性及品质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黄皮的高值化利用,该研究以鸡心黄皮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黄皮干燥特性、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皮干燥过程可分为升速和降速2个阶段,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当干燥温度由50℃升至80℃时,干燥时间由42 h缩短至12 h;60℃干燥黄皮复水效果最佳;50℃条件下,干燥黄皮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但60~80℃干燥较50℃干燥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保留率仍高达93.62% 和86.59%;干燥黄皮中共检测出酚类物质6种,含量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橙皮素为黄皮中主要酚类物质;测定的3种有机酸中,酒石酸为黄皮中主要有机酸;共鉴定出游离氨基酸24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60℃处理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随后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0℃条件下干燥黄皮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60~80℃干燥黄皮抗氧化活性较50℃干燥样品保留率均在87.15%以上.综合考虑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60~70℃是黄皮干燥的较佳温度,可以进行黄皮干的高效制备.
关键词: 黄皮;干燥温度;干燥特性;多酚;游离氨基酸;抗氧化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10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2008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47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29.5 kg/hm2、减幅为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减少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626.3 kg/hm2、增幅为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少89.0万hm2、减幅为37.7%,成穗率提高9.7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50.7%、28.6%和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1902.0元/hm2.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三控施肥;减肥控害;抗倒高产;节本增收;推广方法


浅绿叶水稻突变体的特性与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簇生稻与粳稻日本晴杂交后代F8世代中发现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浅绿叶色突变体(pgl,pale green leaf)。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pgl株高、剑叶宽、主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从幼苗开始,突变体pgl叶片都表现为浅绿色。在苗期和抽穗期突变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都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其中叶绿素b的含量极低,仅为0.002~0.003 mg/g,突变体pgl表现为叶绿素b的缺失。在分蘖期与齐穗期,突变体pgl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与野生型相当。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突变体pgl的叶绿体基质片层和堆叠层数较少。遗传分析发现浅绿叶色表型由一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采用BSA法,通过全基因组SNP芯片分析,浅绿叶色基因pgl被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上的22806614~23000408区间,与R1022900951CA标记紧密连锁。突变体pgl与另外3个浅绿叶色突变体(W1、Y406和Y45)的等位性检测结果表明浅绿叶色基因pgl与突变体W1的浅绿叶色基因为等位基因。对pgl的候选基因LOCOs10g41780(叶绿素a加氧酶,chlorophyll a oxygenase)的序列比对发现,在突变体pgl中,LOCOs10g41780在第2507和3136位碱基处分别发生1个T的缺失和T变成C的替换。分析发现,第3136位碱基位于第9外显子内,其碱基T变C的替换导致其编码的精氨酸变成色氨酸。本研究鉴定的突变体pgl和W1为LOCOs10g41780的新变异,为阐明浅绿叶色形成的分子机理和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特异资源。


百香果果汁营养特性分析与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百香果主栽品种的果汁营养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四个鲜食百香果品种的营养品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种百香果果汁的营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黄果品种‘大黄金’和‘芭乐黄金果’的可溶性糖、糖酸比、维生素C、矿物质元素及氨基酸含量等明显高于紫红果品种‘台农一号’和‘满天星’。百香果果汁中氨基酸总量为1113.2~1238.9 mg/100 g,其中谷氨酸含量最大(204.00~256.00 mg/100 g),占总氨基酸比例为19.93%,天门冬氨酸次之,蛋氨酸(0.53%)和胱氨酸(0.26%)的含量最低。鉴定出四种百香果果汁中含有153种香气成分,其中四个品种共有成分为23种物质;香气物质中以酯类为主(80.02%)、醇类、萜烯类和酮类次之,醛类、酸类、烷类等含量较低,其中酯类以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己基丁酸酯和己酸己酯等为主。以所测17个指标作变量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金’作为鲜食百香果综合内在品质得分最高,其他依次为‘芭乐黄金果’、‘满天星’和‘台农一号’。本研究为百香果育种与加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展和挑战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即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内/外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含量和差异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准测定.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高灵敏度、高化学覆盖、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组织中各类代谢物、多肽和蛋白的时空分布研究.首先介绍了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综述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上的前沿应用.最后展望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的现有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是继代谢组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分子成像组学技术,能够无标记、可视化检测动物组织中外源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植物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途径和积累规律.该技术将推动靶向药物发现、病理机制解析和动植物生长发育密切关联的空间代谢网络调控等前沿应用研究.
关键词: 质谱成像 代谢组学 空间分辨 可视化检测 代谢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