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饲粮苏氨酸水平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脂肪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苏氨酸水平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脂肪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适宜的苏氨酸需要量。试验选用1日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雏鸡2 000只,按体重相同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公母各占1/2),每个重复50只鸡。5个组的试验鸡分别饲喂含0.60%(基础饲粮)、0.67%、0.74%、0.81%和0.88%苏氨酸的饲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最高。根据生长性能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2)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母鸡腿肌率最高;0.81%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半净膛率最高,0.74%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全净膛率和腿肌率最高。根据胴体品质指标和回归分析结果,确定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7%,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8%。3)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公鸡、母鸡的胸腺指数(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黄羽肉鸡公鸡和母鸡胸腺指数最高。4)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母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岛素(INS)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TG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公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INS、IL-6和Ig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LDL和INS含量最低,0.88%苏氨酸水平组血清中IL-6和IgG含量最高。5)饲粮苏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P<0.05),黄羽肉鸡母鸡和公鸡均是0.81%苏氨酸水平组血液中T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苏氨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增强免疫功能。以生长性能为主要判定指标,确定1~21日龄黄羽肉鸡母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81%,黄羽肉鸡公鸡饲粮苏氨酸最适水平为0.79%。

关键词: 黄羽肉鸡 苏氨酸 生长性能 胴体品质 免疫功能 营养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单宁提高鱼类糖利用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先天对糖的利用能力差,摄食高糖饲料容易引发餐后高血糖症,危害鱼体健康,同时也限制了糖在饲料中的应用。采用营养调控手段增加鱼类对糖的耐受能力,有利于提高糖的利用效率,节约蛋白质资源。单宁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其主要途径包括抑制糖代谢酶活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转运载体mRNA表达以及通过介导肠道特定菌群发挥降血糖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鱼类糖不耐受的生理机制以及单宁降血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为鱼类糖代谢研究及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 饲料 单宁 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玉米Zm FKF1在开花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FKF1是多种植物开花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为研究玉米FKF1功能,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ZmFKF1进行定点编辑,获得ZmFKF1编辑突变体。同时以此为材料,通过表型分析及关键开花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分析,明确ZmFKF1在玉米开花途径中的作用,为玉米分子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B104为材料,克隆ZmFKF1,通过序列比对明确ZmFKF1的基因结构。以ZmFKF1为靶标基因,根据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靶点,将设计的靶点序列在玉米参考基因组中进行比对分析,排除非特异性靶位点,最终筛选出在ZmFKF1第1外显子上的靶位点ZmFKF1-T1,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B104幼胚,通过抗性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之后诱导出芽和生根,获得T0代ZmFKF1编辑阳性植株,并利用cas9特异引物进行验证。利用靶位点扩增测序法,明确T1代ZmFKF1编辑植株在ZmFKF1预期靶标位点是否发生突变及突变的类型,筛选获得ZmFKF1定点突变纯合株系。获得这些材料后,以野生型B104为对照,统计和分析开花表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材料中与玉米开花途径相关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对表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在玉米FKF1的第1外显子上设计靶点构建基因编辑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的转基因株系实现了对ZmFKF1的定点突变,共获得T0代ZmFKF1编辑阳性株系18株,在预期靶标位点上发生突变的有6株,2种不同的突变类型:单碱基插入和多碱基缺失。通过开花时间统计和分析,与野生型B104相较,3个T2代ZmFKF1编辑纯合突变体的开花时间延迟,显著(P<0.05)晚于B104。进一步对这些材料中的开花关键基因ZmGI、conz1和ZmZCN8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突变体中这些基因的表达明显(P<0.05)低于野生型B104,与晚花表型相符。【结论】可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ZmFKF1进行定点编辑获得基因编辑突变体,且突变体开花时间明显延迟。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玉米 ZmFKF1 开花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洛克母猪使用寿命遗传参数估计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6 220头杜洛克母猪的生产数据对杜洛克使用寿命遗传参数进行估计,并计算背膘厚、日增重、第1次配种日龄与使用寿命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采用广义线性模型估计6种不同使用寿命性状的遗传力在0.16~0.18,遗传相关在0.70~0.99。背膘厚与使用寿命为低的正遗传相关(0.10~0.20),日增重、第1次配种日龄与使用寿命为负的遗传相关。再对各组背膘厚、日增重和第1次配种日龄进行分组,并分析对比各组与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杜洛克母猪背膘厚在10.6~13.0 mm对使用寿命最为有利,日增重为610~670g/d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第1次配种日龄在230d之前可以增加母猪的使用寿命。建议猪场在培养后备杜洛克母猪时,提高背膘厚以及选择发情早的个体,提高母猪使用寿命。

关键词: 母猪 杜洛克 使用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调湿包装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荔枝为实验对象,模拟常温物流,采用单层袋(聚乙烯醇薄膜保鲜袋)、双层袋(聚乙烯醇薄膜保鲜袋)+(聚乙烯保鲜袋)、CK(聚乙烯保鲜袋)包装荔枝,通过对外观品质、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透湿包装对荔枝贮藏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袋、双层袋和CK包装处理荔枝贮藏4 d时腐烂率达到50%以上,贮藏6 d基本全部褐变。与单层袋相比,双层袋包装贮藏期间有利于维持荔枝在较高的湿度环境中,呼吸跃变平缓,贮藏第6天时,失重率仅为2.1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30%,可以有效地保持荔枝的品质;单层袋透湿性强,贮藏期结束失重率达到8.79%,褐变指数达到3.97,总体保鲜效果较差。与CK相比,单层袋与双层袋包装均不能延缓果实褐变,其褐变指数与褐变相关酶活性均高于CK。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双层袋包装处理的荔枝贮藏品质优于单层袋包装。

关键词: 荔枝 电商物流 包装方式 湿度 贮藏品质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保鲜处理过程中茶青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对采后茶鲜叶进行低温(5~8℃,10~13℃,15~18℃)和常温(21~23℃)处理,通过理化检测分析了茶青品质成分含量在不同保鲜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0 h,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和常温处理36 h中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0~13℃组中维持着与对照相当的水平;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的含量在不同保鲜处理组中均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含量在5~8℃或10~13℃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此外,通过基于可溶糖、游离氨基酸、C、EC、ECG、GC、EGC和EGCG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在处理36 h后4组低温样品均能与常温样品进行区分,且较常温样品更接近0 h对照样品。综上所述,10~13℃处理能对茶青起到较好的保鲜作用。

关键词: 茶青 保鲜 品质 儿茶素类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药基因cfr和optrA在猪源葡萄球菌的流行特征

中国兽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多重耐药基因cfr、optrA在猪源葡萄球菌中的流行分布,对来自广东省河源市和上海市3个猪场的280份鼻腔拭子样品,使用氟苯尼考(10μg/mL)甘露醇平板进行细菌分离,PCR检测cfr和optrA耐药基因,并通过gap基因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共分离获得38株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3.57%),包括25株cfr阳性菌株(检出率为8.93%)和15株optrA阳性菌株(检出率为5.36%),其中2株葡萄球菌同时检出cfr及optrA基因。gap基因鉴定表明,15株optrA阳性葡萄球菌均为松鼠葡萄球菌,23株cfr阳性葡萄球菌成功分为4个不同葡萄球菌亚种,包括12株松鼠葡萄球菌、8株腐生葡萄球菌、2株马胃葡萄球菌及1株科氏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38株cfr/optrA葡萄球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均对氟苯尼考、克林霉素和泰妙菌素耐药,且对部分药物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如沃尼妙林(94.7%)、氨苄西林(92.0%)及四环素(89.5%),但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对比在不同生长阶段分离葡萄球菌中cfr及optrA的检出率,cfr和optrA基因主要流行于育肥猪。结果表明,3个猪场葡萄球菌cfr和optrA的检出率高,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抗菌药物在养殖过程中规范使用以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关键词: cfr optrA 葡萄球菌 流行与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要食源性寄生虫流行新特点及防控策略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食源性寄生虫是引起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病原,主要通过人们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包囊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与细菌和病毒性食源性病原相比,它们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饮食来源和饮食习惯呈现多样化,尤其对野味及生食的口感追求,促使食源性寄生虫病成为新的"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食源性寄生虫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呈现流行新特点,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综述了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种类(肉源性寄生虫、鱼源性寄生虫、螺源性寄生虫、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两栖爬行动物源性寄生虫、植物源性寄生虫、水源性寄生虫)、流行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期提升人们对食源性寄生虫的认识,为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 人兽共患疾病 流行特点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蛋白在海水鱼养殖业中替代鱼粉的应用概况

中国饲料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海水鱼养殖业,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然而作为主要饲用蛋白质来源的鱼粉,由于诸多因素已经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国内几种常见海水鱼养殖中,使用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的案例及应用效果,旨在为今后海水鱼养殖中,黑水虻饲用价值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黑水虻 海水鱼养殖 营养成分 鱼粉 鱼体成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异黄酮在猪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存在于豆科植物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因其具有雌激素活性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猪禽生产性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健康,调控激素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文介绍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功能,主要阐述了大豆异黄酮在猪禽生产中应用及机制,为其在养殖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饲料添加剂 抗氧化 肠道健康 激素分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