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菠萝水心病无损检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心病近年严重危害菠萝产业,探究一种菠萝水心病的无损检测方法对保证上市果品、指导采后处理、促进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自行搭建的菠萝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智能检测平台,考虑实际应用成本与效果,搭载覆盖不同波段(400~1 100、900~1 700和400~1 700 nm)的检测器对菠萝样本进行采样,随后人工标定水心病发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光谱波段对菠萝水心程度检测的较优方法均为:采用全波段进行多项式平滑(Savitzky Golay,SG)处理,再进行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最后结合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建模识别。其中,400~1100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98.51%,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91.18%;900~1 700 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100%,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62%;400~1 700 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100%,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91.18%。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结果均显示,采用400~1 700 nm能轻微提升400~1 100 nm的检测效果。综合考虑实际应用成本与效果,实际应用建议采用400~1 100 nm光谱结合SG+SNV+PNN对菠萝水心病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证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为菠萝水心病无损、快速、智能检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分子设计改良与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为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利用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优良抗病和食味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培育优良水稻亲本,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和常规的杂交回交技术路线,分别将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b等一个或多个基因精准导入荣丰B中,结合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选择,最终育成抗稻瘟病的吉丰A、安丰A、粤禾A和兼抗稻瘟与白叶枯病的荣3A等4个不育系通过技术鉴定.它们表现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较强,不育性彻底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好.利用这些不育系与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组,先后育成吉丰优1002、吉优5618、安丰优5618、粤禾优1002、荣3优1002等18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国家或广东省品种审定,这些组合表现丰产稳产性好,后期熟色好,抗病性强,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华南杂交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分子设计;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荣丰B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蔬菜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是人类获取维生素、矿质元素、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等的重要来源,一直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注重蔬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关注蔬菜的品质,口感好、风味浓郁、营养丰富的蔬菜品种是当今发展趋势,但是传统的蔬菜质检及理化特性检测过程耗时、成本高,无法满足蔬菜快速筛选的要求.综述了高效、绿色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蔬菜安全品质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蔬菜内在质构检测(硬度、水分、粗纤维检测等)、蔬菜风味检测(甜、酸、苦、辣滋味特征等)、蔬菜营养健康成分检测(维生素C、硫代葡萄糖苷、类胡萝卜素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蔬菜全产业链的高效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蔬菜品质;近红外光谱分析;安全;质构;风味;营养健康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鳗鱼中32种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 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鳗鱼中13种磺胺类、15种喹诺酮类和4种四环素类兽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鳗鱼试样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Na2EDTA)-Mcllvaine提取液进行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分别在2~50、2~50、5~100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2.6%~110.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3.2%~13.9%,检出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s)和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LOQs)分别为0.3~2.0μg/kg和1.0~5.0μg/kg。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靠,适合大批量鳗鱼中同时快速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兽药残留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关键词: 鳗鱼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磺胺类 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


香稻不同发育时期香味物质的变化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香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香味物质成分的变化特性,重点揭示特征香味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在不同时期籽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以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两个广东优质丝苗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拔节期叶片,孕穗期颖花,孕穗期枝梗,花后10、20、30 d籽粒,花后10、20、30 d颖壳,糙米和精米等不同时期的11份样品进行香味物质鉴定.[结果]两个香稻品种共鉴定出7类,63种香味物质,多数样品中香味物质数量为35~40种,其中14种化合物在所有样品中均被检出.两个品种在孕穗期香味物质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美香占2号孕穗期枝梗中含43种香味物质,其中19个化合物含量达峰值;象牙香占孕穗期颖花中含42种香味物质,其中16种化合物含量达峰值.花后10 d颖壳中含香味物质种类最少,分别为28、27种.2AP在除颖壳外的其他组织中均被检出,在叶片中含量最高,达100~120 ng/g;随着籽粒成熟2AP含量呈下降趋势,美香占2号各时期籽粒中2AP含量均低于象牙香占.糙米和精米中约含40种香味物质,烃类、醛类和醇类含量较高,精米中多数香味物质含量低于糙米.1,2,4-三甲基苯、异佛尔酮只在美香占2号精米中被检出,而苯乙醛、1-辛烯-3-醇和γ-壬内酯在象牙香占精米中被特异检出,这些香味物质可能对两种米饭特征风味的塑造起重要作用.[结论]两个香稻品种在生长过程中香味物质变化特性相似,孕穗期是香味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随着籽粒成熟2AP含量呈下降趋势,美香占2号各时期样品中2AP含量均低于象牙香占,但其精米中烃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多数化合物含量均高于象牙香占.
关键词: 香稻;香味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2-乙酰-1-吡咯啉(2AP);食味品质


野化白云黄茶闷黄过程中的品质成分变化及其菌种分离鉴定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白云黄茶;闷黄;品质成分;菌种分离鉴定


华南稻区不同水稻品种耐淹出苗能力及秧苗素质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水稻品种淹水直播方式下的耐淹出苗能力以及淹后的秧苗素质.[方法]以前期初筛获得的11份耐淹性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大田淹水直播(淹水5 cm)处理,以湿润直播作为对照,研究淹水直播条件下的出苗率、秧苗期的单株分蘖数、株高、茎高、叶龄、根冠比等主要秧苗素质,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淹水直播的出苗率以及农艺性状的响应差异.以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条件下各农艺性状为基础数据,对秧苗期的秧苗素质进行比较.[结果]淹水直播对出苗率和秧苗期的根冠比影响较大,出苗率可作为评价淹水直播条件下耐淹出苗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出苗率作聚类分析评价各品种的耐淹出苗能力,筛选出吊黎望、朝安龙眼两个耐淹出苗能力强的材料.淹水直播25 d后,各品种秧苗期的单株分蘖数、叶龄减少,根冠比增加,株高和茎高则表现为耐淹出苗能力强的品种呈降低趋势,而耐淹出苗能力弱的品种则相反.[结论]淹水直播显著影响直播稻的出苗率,影响水稻秧苗期的农艺性状,其中对秧苗期根冠比的影响最大.


某规模化猪场废水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规模化养猪场废水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选取广东省某规模化养猪场,连续2 a于夏、冬两季采集饲料、不同处理阶段废水和鱼塘水,用UPLC-MS/MS法检测4类19种兽用抗生素,对比分析沼气池和曝气池对不同类型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价猪场经处理后废水和鱼塘水综合利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猪饲料中仅检出四环素类(TCs)的4种抗生素,TCs浓度在1 867~181 050μg·kg-1之间,土霉素(OTC)和金霉素(CTC)是猪饲料中主要添加抗生素;猪场原水中喹诺酮类(QLs)、磺胺类(SAs)和TCs抗生素浓度分别为1 791.41、4 144.28μg·L-1和42 393.81μg·L-1,未检出大环内酯类(MAs)抗生素,其中OTC单体浓度最高,其次为四环素(TC),分别为19 555.70μg·L-1和18 654.86μg·L-1;处理后废水中MAs、QLs、SAs和TCs浓度分别为0.01、0.10、21.24μg·L-1和388.02μg·L-1,单体浓度以OTC最高,为381.56μg·L-1。沼气池对原水中QLs、SAs和TCs的去除率分别为91.9%、96.5%和18.8%,曝气池对沼液中QLs、SAs和TCs的去除率分别为99.9%、85.5%和98.9%。处理后废水向环境排放抗生素总量910.29μg·d-1·pig-1,其中TCs占比达94.24%。风险商值评价结果显示,处理后废水中的恩诺沙星(ENR)、磺胺二甲嘧啶(SM2)、OTC和TC为猪场处理后废水中的高风险污染物,磺胺嘧啶(SDZ)为鱼塘水中高风险污染物。研究表明,规模化养猪场经处理后废水和接纳部分废水的鱼塘水中抗生素对环境仍有较高生态风险。


黑曲霉固态发酵凉茶渣产酶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利用黑曲霉固态发酵凉茶渣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以内切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的活力为指标,对氮源、碳源、含水量、发酵时间、浸泡液p H值和温度共6个单因素进行考察;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添加4%硫酸铵作为氮源,2%葡萄糖为碳源,通过正交试验,以3种酶活力的总和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发现含水量为70%,浸泡液pH值为9.00,温度为31℃,发酵168 h,是3种酶的最佳生产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产物的内切葡聚糖酶活力为(5.72±0.23)U/g,木聚糖酶活力为(42.43±2.50)U/g,果胶酶活力为(29.81±0.69)U/g,3种酶活力总和为(77.96±1.08)U/g。
关键词: 固态发酵 凉茶渣 黑曲霉 正交试验 内切葡聚糖酶 木聚糖酶 果胶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