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餐厨废弃物饲料化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餐厨废弃物(food waste, FW)的资源利用受到广泛关注。FW焚化、填埋、堆肥、厌氧消化等技术因其面临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饲料化技术可以将FW转化为高价值的饲料,从而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养殖成本和环境污染,但该技术应符合减少、再利用和回收有机废物的处理原则。作者综述了FW的饲料化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FW饲料化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酶处理、藻类培养、昆虫过腹、发酵技术。其中热处理可以确保微生物安全性,是其他技术的预处理技术。藻类培养和昆虫过腹技术可以将FW转化为植物和昆虫蛋白,避免同源污染,但尚不清楚藻类和昆虫在FW利用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污染物积累。酶处理和发酵技术可以将FW中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酶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需要考虑特殊的酶制剂。发酵技术的机械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其核心是微生物,需要筛选有效的、能充分利用FW的微生物。目前FW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较少,在其生产和应用中要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为了使FW饲料真正作为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研究人员必须对不同动物(含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性能和产品特性进行研究,以确保动物健康及动物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不同饲养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异亮氨酸需要量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异亮氨酸需要量。分别选取0、22和43日龄快大型岭南黄鸡2 400、2 160和1 920只,按照性别和体重随机分为8个异亮氨酸梯度水平饲粮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栏),公、母各3个重复,0~21、22~42、43~63日龄3个阶段每栏分别为50、45和40只鸡。各阶段基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分别为0.55%、0.50%和0.45%。3个阶段各处理组饲粮均在基础饲粮中呈梯度添加异亮氨酸,组间间隔水平均为0.05%,各处理饲粮除异亮氨酸外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试验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显示,异亮氨酸水平和性别对3个阶段鸡生长性能均有显著影响,且异亮氨酸水平和性别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随着异亮氨酸水平提高,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P<0.01)。双斜率折线模型预测结果显示,0~21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77%、0.72%和0.73%,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75%、0.70%和0.73%;22~42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8%、0.64%和0.66%,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6%、0.62%和0.64%;43~63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4%、0.59%和0.61%;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1%、0.57%和0.59%。黄羽肉鸡异亮氨酸营养需要量随日龄增加而降低,各个饲养阶段公鸡的异亮氨酸需要量均显著高于母鸡,以料重比为评定指标得到异亮氨酸营养需要量低于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得的需要量推荐值。
关键词: 黄羽肉鸡 生长性能 异亮氨酸 营养需要量 双斜率折线模型


梅州市客都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六成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广东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稻谷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比例保持在76%以上,而梅州市作为广东省第三大粮食产区,其水稻产业的高效发展对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梅州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客都稻米米粒细长,晶莹剔透,米饭油光润泽,入口软滑,有弹性,非常适合南方人口感,梅州"客都稻米"2017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梅州市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过程中,通过全力打造客都米品牌,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查阅中国、广东和梅州历年统计年鉴资料,梅州市种子监督管理站历年水稻种植数据,并结合4个丝苗米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单位的水稻生产调研数据,深入分析梅州市客都米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梅州市客都米产业进一步发展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茶皂素提取纯化技术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材料、日化和农业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茶皂素的多种生物活性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但受提取纯化技术限制,茶皂素纯度较低,导致茶皂素产业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预期。目前国内外对茶皂素提取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辅助提取、超临界提取、闪式提取、生物提取、亚临界提取和双水相提取;纯化技术研究主要有酶解法、沉淀法、凝胶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大孔树脂法、膜分离法等;生物活性功能方面的研究包括抗菌、溶血活性和毒性、促植物吸收污染物、抗癌、降血脂等方面。分析茶皂素不同提取和纯化技术的优势与存在问题,以及茶皂素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展望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茶皂素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快大型黄羽肉种鸡饲粮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饲粮维生素A添加量对黄羽肉种鸡产蛋性能、生殖器官发育、激素水平、种蛋品质、孵化性能及后代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确立黄羽肉种鸡饲粮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512只25周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种鸡,根据体重和产蛋率一致原则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10 800、21 600、32 400 IU/kg维生素A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种鸡饲养试验结束后选取种蛋孵化,子代肉鸡按照种鸡的组别进行分组分栏饲喂(基础饲粮中含15 000 IU/kg维生素A),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0 800~32 4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种鸡的产蛋率(P<0.05),并显著降低了料蛋比(P<0.05);饲粮维生素A添加量未对试验鸡生殖器官发育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10 8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血浆雌激素(E2)含量(P<0.05),添加21 600、32 4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血浆孕酮(PRG)含量(P<0.05),添加10 800、32 400 IU/kg维生素A提高了血浆促卵泡激素(FSH)含量(P<0.05);添加10 800、21 600 IU/kg维生素A显著增加了蛋形指数(P<0.05),添加10 800~32 4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蛋黄色泽(P<0.05);随着饲粮维生素A添加量升高,种鸡肝脏与种蛋蛋黄中视黄醇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2)与对照组相比,种鸡饲粮添加10 800 IU/kg维生素A雏鸡平均出壳重显著提高(P<0.05);种鸡饲粮添加10 800~32 4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子代鸡生长末重、平均日增重与平均日采食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维生素A添加量影响快大型黄羽肉种鸡产蛋性能、种蛋品质、孵化性能、血浆激素含量、后代鸡生长性能及种鸡肝脏与种蛋蛋黄中的视黄醇含量。通过回归模型估测得到,以产蛋性能、种蛋品质、子代肉鸡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快大型黄羽肉种鸡饲粮最适维生素A添加量分别为18 121~20 251 IU/kg、16 600~20 046 IU/kg、25 113~31 069 IU/kg。
关键词: 维生素A 黄羽肉种鸡 最适添加量 产蛋性能 子代肉鸡


岭南地区荔枝主栽品种品质评价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岭南地区不同产区荔枝的营养品质特性及差异性,以海口、茂名、湛江、广州、惠州、汕尾6个荔枝主产区的8个荔枝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重、可食率、Vc、还原糖、蔗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区间荔枝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紫娘喜和糯米糍荔枝单果重和可食率分别最高,妃子笑荔枝Vc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桂味荔枝蔗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不同品质指标存在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8项品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妃子笑荔枝。不同产地相同品种的荔枝品质指标也存在差异。海口、湛江、茂名3个产区妃子笑荔枝单果重、Vc、还原糖、蔗糖、可溶性固形物均无显著差异,但海口妃子笑荔枝可食率、糖酸比均显著高于湛江妃子笑;广州桂味荔枝的可食率、Vc和总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茂名桂味;在广州、惠州、汕尾3个产区糯米糍荔枝中,单果重、Vc、蔗糖含量最高的为惠州糯米糍。通过聚类分析将3个产区的荔枝分为了3类,每类所包括的荔枝均为相同的荔枝品种。研究结果将为荔枝鲜食品种的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柑橘黄龙病亚洲种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分为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共3个种,目前我国柑橘黄龙病均由亚洲种引起,建立一套快速检测技术对我国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的检测方法,并评价了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准确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柑橘黄龙病亚洲种RPA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过程简便,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提高10倍,为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柑橘黄龙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假芝子实体粗多糖组成及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取假芝子实体多糖,研究其粗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等,为假芝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驯化栽培的假芝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热水浸提法,经脱蛋白、冷冻干燥获得粗多糖,采用HPLC、GPC、凯氏定氮法等分析多糖组分、分子量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检测假芝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用MTS法检测假芝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结果]假芝子实体粗多糖为棕褐色粉末,当浓度为1.5 mg/mL时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90.26%、83.95%,一定范围内能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假芝子实体多糖蛋白质含量为16.99%,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28%,以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二者占比超过30%.多糖组分由半乳糖、岩澡糖等10种单糖组成,其中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含量最高,3种单糖含量占67.87%.假芝粗多糖数均分子量(Mn)为28.239 ku,重均分子量(Mw)为57.502 ku,分布系数α(Mw/Mn)为2.036.[结论]假芝粗多糖为含有蛋白质的杂多糖,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好,为更好的推广应用和科学开发假芝提供了科技支撑.
关键词: 假芝;多糖;抗氧化;单糖组成;分子量


海氏肠球菌IDO5对猪粪废水中吲哚降解条件优化及降解途径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株吲哚高效降解菌IDO5,本研究主要对其降解猪粪废水吲哚的性质进行了测定。首先通过形态学和16S rRNA序列分析,并初步分析了IDO5对吲哚的降解效果和可作用的底物类型。其次比较了转速、温度、pH、碳源等因素对IDO5降解猪粪废水中吲哚的影响。最后利用GC-MS分析IDO5降解吲哚的产物结构和降解途径。结果表明,IDO5不仅能够利用吲哚为碳源生长,而且能够降解3-甲基吲哚、苯酚、甲酚等多种污染物,具有广泛的底物谱。菌株IDO5降解猪粪吲哚最适的条件为:温度37oC,转速170 r/min,pH 9,在此条件下24 h内可降解猪粪废水中98.2%的吲哚,去除效率较高。甚至在额外添加100 mg/L吲哚的情况下,IDO5依然能够以93.7%的高降解率去除吲哚。IDO5在降解吲哚过程中形成红色的产物,通过GC-MS分析,菌株IDO5降解吲哚很可能是通过吲哚→靛红→邻氨基苯甲酸→邻甲基苯甲醛途径。本研究表明,菌株IDO5不仅具有较强的吲哚降解能力,而且还能作用多种吲哚类化合物,对pH适应能力也较强,能够在广泛的条件下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的吲哚进行有效降解,具备一定应用价值。


广东蒲瓜育种研究60年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蒲瓜属于葫芦科葫芦属栽培种,适应性较强,生长期较长.其肉质软滑味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回顾广东蒲瓜60年育种研究的历程,这是广东蒲瓜品种从农家种向一代杂种发展的重要时期.广东蒲瓜育种起步晚,前期进展慢.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省开展蒲瓜资源调查及地方品种整理研究工作,至90年代中期共向国家种质资源库上交蒲瓜种质资源16份,占全国蒲瓜收集资源总数的6.6%,处于蒲瓜育种研究的起步阶段.2000年后广东各地先后育成了美丰一号、美绿一号和粤丰一号等蒲瓜常规品种,以及早蒲2号、永乐、青秀、短瓠蒲瓜、利农杂交系列蒲瓜等一代杂交品种,广东蒲瓜育种由此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广东蒲瓜育种将在现阶段基础上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耐寒(耐热)品种选育与保护地育种,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育种研究,提高广东生态区域蒲瓜新品种的选育效率,以促进广东地区蒲瓜育种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