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虾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2 9尾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分别捕自未暴发白斑综合症 (WSSV病毒所致 )虾池、WSSV暴发虾池以及曾暴发WSSV虾池。用斑点杂交和组织病理学方法确定各尾对虾的染毒 (WSSV)程度。用 96孔酶标板法测量相应个体血淋巴上清液的抗菌活力 (Ua)、溶菌活力 (UL)、酚氧化酶 (PO)活性以及过氧化酶 (POD)相对活性 ;用硝酸纤维膜斑点法测定其碱性磷酸酶 (ALP)相对活性 ;用血凝法测定其凝集效价(HAT)。通过对以上免疫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WSSV感染与对虾血淋巴PO活性以及ALP相对活性变化有紧密联系 ;不同虾池各免疫因子差异显著 ,发病虾池虾样各免疫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其他虾池 ;曾发病虾池的虾样PO活性较强 ;WSSV与HPV感染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未发病虾池与曾发病虾池实验对虾的Ua与UL 相关性极显著 ,发病虾池实验对虾Ua与UL 呈负相关 ;发病虾池对虾PO与ALP活性相关性显著。不同性别中国对虾血淋巴上清液的免疫因子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展望
《高技术通讯 》 2001 EI CSCD
摘要:分析研究了目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重点领域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望2 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并就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1 CSCD
摘要:1996~ 2 0 0 0年 ,先后 4次 5批从日本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 5.2 kg(约 30 2万粒 )进行苗种培育试验 ,其中 3次获得成功 ,引进成功率为 75% ,共培育出体长 2 5~ 30 mm的幼鱼 60万尾。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 50 %、0 %、70 %和 4 0 %。经过 4 2~ 50 d的培育 ,幼鱼培育成活率分别为 64.7%、0 %、4 3.9%和 51.7%。孵化水温为 16~ 18℃ ,幼鱼培育水温为 17~ 2 2℃。试验结果表明 ,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进行苗种培育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饲料中主要能量物质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 1 999年 6— 8月 ,采用正交设计统计方法 ,对主要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L16 ( 4 3)正交设计了 1 6组大菱鲆幼鱼饲料 ,在各组饲料中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36%— 45 %、8%— 2 0 %和 0 %— 6% ,共进行了60d的喂养实验 ,并对饲料及鱼体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各主要能量物质对鱼体增重和配合饲料转化率的影响顺序为蛋白质 >糖类 >脂肪 ,且蛋白质的变化对增重率的影响极显著 ,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大菱鲆幼鱼 主要能量物质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影响


土霉素在黑鲷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1 CSCD
摘要: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 ,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61%、85.38%、82 .0 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 0 .0 1μg/g。黑鲷 1次口服剂量为 75mg/kg的土霉素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 ,吸收速率常数 ( ka)为 0 .2 96/h、达峰时间 ( Tmax)为 10 .635h、峰浓度 ( Cmax)为 1.398μg/ml、分布半衰期 ( T1/2α)为 2 .339h、消除半衰期 ( T1/2β)为 4 6.663h,药时曲线下面积 ( AUC)为110 .2 5mg/L· h。黑鲷口服药物 0 .5h后在血液、肌肉、肝脏、肾脏 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 ,药物在 16h的采样点浓度达最高 ,分别为 1.68μg/ml、1.68、2 .52、6.77μg/g。


几种摄饵促进物质对红鳍东方鲀诱食活性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1 0种诱食剂对体长 7~ 8cm红鳍东方 (Fugurubripes)进行了诱食活性试验 ,诱食效果次序为菲律宾蛤仔提取液 >丙氨酸 >组氨酸 >乌贼内脏液 >核苷酸 +丙氨酸 >甜菜碱 >精氨酸 >甘氨酸 >石莼提取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