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86份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利用和种植抗病品种(系)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2011-2013年度连续两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田间对86份来自贵州大学的贵协系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仅有‘贵协1’、‘贵协2’、‘贵协3’、‘贵协7’、‘贵协011-2-6’、‘贵协011-3-16’、‘贵协011-3-29’、‘贵协011-3-31’、‘贵协011-3-34’等9份材料表现抗病,且抗病性相对稳定,可作为一线抗源材料在陇南抗病育种中充分利用。


茶树CsSM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表达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利用茶树茶树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SMT,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该基因在井43幼苗根叶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该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获得5个茶树品种CsSMT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对茶树5个品种的ORF核苷酸多态性鉴定共检测到19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7个SNPs和2个InDels,平均每55 bp检测到1个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位点引起9个氨基酸位点变化;5个茶树品种SMT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9.15%,出现一定的遗传分化。Na_2SeO_3水培及荧光定量PCR表明,CsSMT基因在茶树幼苗根与成熟叶中均有表达;Na_2SeO_3显著诱导成熟叶中该基因表达,抑制须根CsSMT表达。


长期施肥条件下西南黄壤旱地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探究有效磷(Olsen-P)与土壤累积磷盈亏、磷肥用量的关系,确定西南黄壤旱地最佳磷肥施肥量,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Olsen-P的响应关系,明确西南黄壤旱地的农学阈值.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土壤Olsen-P含量,不同施磷处理间提升幅度主要与磷肥施用量有关;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有盈余,其中全量有机肥配施全量化肥处理(MNPK)作物吸磷量和磷素盈余量最高,同等施磷水平下,与单施化肥处理(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1/4 M+3/4 NPK、1/2 M+1/2 NPK)更能促进作物对磷素的吸收,提高磷素累积利用率.土壤累积磷盈亏与土壤Olsen-P增量呈显著直线相关关系(P<0.05),土壤中磷素每盈余100 kg·hm~(-2),MNPK、1/4 M+3/4 NPK、1/2 M+1/2 NPK、NPK处理Olsen-P分别增加16.4、13.0、21.4、5.6 mg·kg~(-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有效增加土壤Olsen-P含量.西南黄壤旱地Olsen-P的农学阈值为22.4 mg·kg-1;土壤每年磷盈亏和Olsen-P含量与磷肥施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磷肥用量(纯P)为每年33.3 kg·hm~(-2)时,土壤磷盈亏呈持平状态,Olsen-P农学阈值对应的施肥量(纯P)为每年45.9 kg·hm~(-2).西南黄壤旱地Olsen-P含量主要与施磷水平有关,当年施磷量为45.9 kg·hm~(-2)时可获得最佳的作物产量,磷肥利用率高;当年施磷量高于45.9 kg·hm~(-2)时,作物产量对磷肥用量无响应,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磷素的环境流失风险.西南黄壤旱地长期施用有机肥处理单位累积磷盈余量提升土壤Olsen-P的速率大于单施化学磷肥处理.
茎点霉真菌Phoma adianticola引起的一种茶树新病害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种引起茶树芽头褐变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通过柯赫氏法则,成功分离得到了致病菌株。菌株PDA培养条件下的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茎点霉属真菌。按照茎点霉属真菌鉴定程序开展了鉴定研究。此菌在OA和M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6.0~6.4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游球,大小为4.9~6.3μm×2.1~2.8μm;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Phoma adianticola。由P.adianticola引起的茶树芽头褐变可能是茶树的一种新病害。根据此菌侵染后的症状,暂将其表述为茶树褐芽病。
关键词: 茎点霉 Phoma adianticola 茶树


茶树CsSMT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植物超表达载体构建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利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富硒关键酶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SMT)基因Cs SMT,基于宁州2号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RACE克隆该基因的c DNA全长,并通过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该基因,然后构建超表达载体,转化至根癌农杆菌。结果表明:该基因c DNA全长为1277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050 bp,与NCBI公布的茶树该基因ORF序列有8个点突变,且缺少GTCGTC序列。Cs SMT基因编码349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毛果杨、野生大豆、黄芪的SMT以及川桑的同型半胱氨酸-S-甲基转移酶2(Homocysteine-S-methyltransferase 2,HMT2)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目标蛋白分子量约38 k Da,为水溶性蛋白,与预测结果相符。成功构建Cs SMT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获得携带Cs SMT的农杆菌菌株。


贵州喀斯特近30年植被生长特征分析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省地处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其生物学过程严重影响到环境变化。植物做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先进型分辨率辐射仪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 GIMMS NDVI 3g数据集作为一种有效的植被状况监测工具,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资料。本研究使用该数据分析贵州省植被变化状况,发现近30年来贵州省的植被整体上趋于生长增加的情形,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增长率为0.002 1。不过,也存在两个植被突变点(turing point,TP),分别出现在1985年和1993年。在月NDVI数据中,各月整体变化率和TP与贵州省全省植被、栽培植物、草地和林地的NDVI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贵州省植被增长速度呈明显的东南地区变化速率优于西北地区,全球变暖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同时,降水分布状况也和植被变化状况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海南省芒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现状与果实矿质养分相关性评价与分析
《土壤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海南省芒果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及与果实矿质养分相关性,以期掌握芒果园土壤肥力现状,为科学、合理制定海南省芒果主产区的施肥策略奠基础。通过对海南省芒果主产区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四市县芒果园0~20 cm、20~40cm土层采集的342个土壤样品和90个植物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分析。研究发现,芒果园土壤pH均值为5.51,果园土壤呈酸性;果园有机质含量偏低,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四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三级以下水平占各地土壤的比例分别为:陵水60%、三亚69%、乐东93%、东方100%;果园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较低,基本在三级及以下水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较高,大部分土壤在三级及以上水平范围,磷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 cm土层为123.07%,20~40 cm土层为138.32%;芒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丰富,交换性镁含量较低,钙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镁则相反;芒果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随土层的加深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减少,有效锰略微增加,有效硼基本不变;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强,其中果实锰与土壤速效钾(相关系数0.990)、果实锰与土壤碱解氮(相关系数0.995)、果实锰与土壤有效锌(相关系数0.960)及土壤铜与果实铜(相关系数0.926)为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效磷与果实微量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铁与果实大量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与果实微量元素呈正相关。海南省芒果园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全氮、碱解氮)含量均较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中上水平,交换性镁含量较低,果园土壤微量元素较丰富。建议生产中以基肥为主,增施有机肥,适当配施锰等微量元素,可以喷施少量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在施肥时应平衡施肥,合理用量。


硫酸钾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薏苡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适合贵州地区种植薏苡的栽培技术,以薏苡14-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硫酸钾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胞间CO_2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胞间CO_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贵州地区种植薏苡时,以施肥量为225kg/hm~2、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较好。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份薏苡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薏苡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薏苡7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株高与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第一分枝节数、穗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且穗分枝数与单株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穗数和百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株高和主茎节数虽然与百粒重无直接关系,但两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对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薏苡性状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只有使他们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选育优质高产薏苡新品种。


贵州烟草马铃薯Y病毒株系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贵州省烟草主产区马铃薯Y病毒(PVY)的主要株系,为制定烟草PVY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对从贵州省24个县(市)48个乡(镇)采集到的254份烟草病毒病疑似样品进行检测,每个乡镇选出一个代表性PVY阳性样品运用生物学方法并依据pl基因和cp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PVY株系。【结果】源于贵州省24个县(市)的48个烟草PVY分离物与已知PVY分离物的p1基因和cp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在84.1%~98.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99.1%。其中与PVYN株系核苷酸相似性最高,达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其次是PVYN∶O株系,核苷酸相似性为97.0%,氨基酸同源性为97.8%。由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17个县(市)的34条PVY分离物属于PVYN∶O株系,7个县(市)的14条PVY分离物属于PVYN株系。【结论】贵州省烟草主产区PVY已具有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且有一定的地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