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干旱胁迫下外源钙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0,-0.2,-0.4,-0.6,-0.8和-1.2 Mpa模拟干旱胁迫,以CaCl_2浓度0,5,15,30和50 mmol·L~(-1)为外源钙离子梯度,研究干旱、外源钙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寻减缓干旱胁迫抑制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最佳外源钙施入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下,中低浓度外源钙(<30 mmol·L~(-1))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外源钙(50 mmol·L~(-1))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干旱胁迫下,随外源钙浓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外源钙浓度为15 mmol·L~(-1)时,种子发芽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而当外源钙浓度在30~50 mmol·L~(-1)时,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下降趋势更明显。因此,在二色胡枝子生产利用中,对于中等干旱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播种前利用15 mmol·L~(-1)的外源钙浸种,以提高出苗率。

关键词: 二色胡枝子 干旱胁迫 外源钙 种子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羊茅FaGF14-A和FaGF14-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14-3-3蛋白(GF14蛋白)是一类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小分子蛋白。本研究根据高羊茅转录组学测序获得的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得到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的3'和5'c DNA序列,拼接后的Fa GF14-A基因全长为1 15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Fa GF14-D基因全长为1 29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蛋白都具有典型的14-3-3蛋白结构域,包含9个保守的琢-螺旋及不保守的N-末端和C-末端,尤其与禾本科植物GF14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高羊茅 FaGF14-A FaGF14-D 克隆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羊茅黔草1号SAMDC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草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保真平末端法从高羊茅"黔草1号"(Festuca arundinacea cv.Qiancao No.1)叶片c DNA中扩增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序列。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扩增片段含有1 835个核苷酸,包含有9 bp的微型上游阅读框、147 bp的小型上游阅读框和1 185 bp的主阅读框。微型上游阅读框和小型上游阅读框存在一个碱基重叠,主阅读框编码395个氨基酸。整个克隆片段与Gen Bank上注册的高羊茅Fa SAMD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05%,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22%。利用Kpn I和Pst I酶切位点将该片段插入到经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改造过的p CAMBIA1300植物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内,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获得具有SAMDC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适合于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p CAM-SAMDC。通过冻融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和EHA105感受态细胞中,并通过PCR反应对所获得的工程菌株进行鉴定,为进一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培养抗逆禾草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SAMDC 基因克隆 过表达载体 农杆菌导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莲雾在贵州南部的适应性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莲雾在贵州南部及生态相似区域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引进的9个莲雾品种(系),连续4年对其枝梢生长、开花结果物候期、冬季越冬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枝梢生长、树体生长、结果习性进行调查,对果实性状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莲雾在贵州南亚热带气候区域种植的适应性,并筛选品质表现较好,抗寒性较强的适宜品种(系)种植。结果表明:黑珍珠、飞弹、大叶莲雾在贵州南部引种栽培表现为速生、早产、稳产、抗冷性强、品质优。

关键词: 莲雾 枝梢生长 结果习性 适应性 贵州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关键词: 火龙果 营养元素 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小麦区试材料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4年以苗期接种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鉴定方法对贵州12个小麦区试材料进行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11个材料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的苗期和田间抗性,其中,黔0504-1、黔0507-2和川13014苗期及田间对条锈病免疫,贵农008-28等5个材料对条锈病苗期近免疫、田间高抗,贵紫1号双高抗,另2个材料苗期、田间抗性均在中抗以上,抗性比率达91.67%。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条中32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苏麻种质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贵州省的苏麻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为苏麻种质资源保存、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咨询基层农技部门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调查贵州黔西南、黔北、黔西北、黔南、黔东、黔中等不同生态区域的苏麻种质资源的分布、生产种植和开发利用状况,并搜集相关资源建立苏麻种质资源圃,进行资源的保持鉴定和分类研究。贵州苏麻柿种质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共收集到苏麻植物中白苏、灰苏、黑苏、紫苏等类型,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共121份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贵州以黔西北的苏麻资源分布最多,占31.05%,其次是黔西南苏麻资源占28.10%,黔北地区占25.6%,其余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在贵州省黔西南、黔西北、黔北地区有一定的零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低,苏麻生产存在着品种老化、规模化程度及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等问题。加强对贵州苏麻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开展苏麻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逐步改良和提高地方苏麻品种的产量水平和品质。

关键词: 苏麻 资源 调查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组配优良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育种效率和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利用率。利用42对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51份自交系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42对引物共检测到24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平均5.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2934~0.8790,平均为0.7136;标记索引系数(MI)变幅为0.5867~7.8142,平均为4.3914。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较大,说明51份自交系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QB506及其改良系与QR273及其改良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4128~0.7891,平均0.5734,大于QB506与QR273间的遗传距离0.5482。51份自交系划分为五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玉米 种质改良 SSR分子标记 QB506 QR273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传统泡菜中抗氧化活性食窦魏斯氏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不同发酵期泡姜、泡辣椒、泡蒜盐水中分离获得37株乳酸菌,以抗氧化能力为筛选指标,获得1株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SJ14。该菌株活细胞、无细胞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分别为67.23%、35.22%和37.83%、25.66%;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鉴定,该菌株被鉴定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通过与植物乳杆菌N2和肠膜明串珠菌8m-9比较,表明食窦魏斯氏菌SJ14产酸能力、耐盐能力、降亚硝酸盐能力均较为突出,且与菌株N2、8m-9之间无拮抗作用。本文为多菌协同发酵泡菜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食窦魏斯氏菌 鉴定 特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