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民族传统文化对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贵州黎平县香禾糯资源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贵州黎平县内丰富的香禾糯资源是侗族人民赖以生活的物质基础,孕育了侗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而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促进了香禾糯的持续种植和保护。通过研究黎平县香禾糯的历史发展情况,结合2013年对黎平县香禾糯品种资源的实地调查,发现黎平县至今仍保留了45个不同品质特征和用途的香禾糯品种,说明香禾糯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侗族的饮食文化、节日庆典、宗教信仰、传统农作方式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习俗与香禾糯品种资源保护的关系,发现香禾糯是侗族油茶、扁米、腌制品等日常食品的必备原料,也是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礼尚往来、祭祀仪式的必需品,同时,侗族和谐共生的"稻-鱼-鸭"生产模式更提高了香禾糯的社会经济效益,文章揭示了侗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习俗是保持香禾糯高度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香禾糯资源消失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不同温度和外源添加物对辣椒花药的培养效果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外源添加物对辣椒花药培养的效果,为辣椒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杂6、辛香8号和2011-4等3个品种辣椒花药为试材,分别在4℃低温和35℃高温下进行不同时间预处理,诱导其花药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并在前期温度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外源添加物对杂6、辛香8号和8024花药胚状体和愈伤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4℃低温预处理3个品种辣椒花蕾对其花药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诱导无促进作用;35℃高温预处理花药7~8 d,可大幅度提高其愈伤和胚状体的诱导率;MS+0.5 mg/L NAA+0.5 mg/L KT+1.0%AC是诱导辣椒花药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结论】将辣椒花药直接接种于MS+0.5 mg/L NAA+0.5 mg/L KT+1.0%AC培养基中,经35℃高温处理7~8 d可极大提高其胚状体诱导率和愈伤诱导率,诱导出的胚状体可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
关键词: 辣椒 花药培养 外源添加物 胚状体 愈伤组织 诱导率


贵州山区不同海拔蔬菜种植区域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海拔蔬菜高效种植区域内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对贵州省高、中、低不同海拔区域的蔬菜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年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与农民传统种植无明显差异,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明显积累;土壤磷酸酶活性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大趋势;蔬菜高效模式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单作或稻油轮作;土壤脲酶活性受种植模式的影响大于海拔;参考菜园土壤速效养分丰缺指标,低海拔区三都县应适当减少氮磷钾化肥用量,中海拔区福泉市和高海拔区大方县应适当增加磷、钾化肥用量。


贵州稻类地方品种资源与生产应用现状调查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贵州全省42个县(市)农业生物资源的普查,摸清了稻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稻类资源变化情况。根据普查结果,最终确定对贵州20个县(市)、87个乡镇的稻类地方资源进行考察,以入户调查方式收集稻类地方资源353份,多为糯稻资源。本文介绍了稻类地方资源的分布概况,并对稻类资源减少原因简要分析,最后就资源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化解及其风险预警机制建构研究——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及其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其"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社会物理学中的社会燃烧理论,可以较好阐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化解及其风险预警机制建构问题。采用文献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的定性、特点及其引发群体性事件等存在潜在的社会风险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纠纷化解及其风险预警机制建构问题。结果表明,在社会燃烧理论的视域中,土地纠纷是部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导火线,土地纠纷是在牵涉到多重利益配置的"燃烧物质"、包括社会环境变化等客观条件的"助燃剂"和事件发生到一定程度"点火温度"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当前,急需建立完善的土地纠纷化解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风险预警的多元化规制及相关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进而化解土地纠纷、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统筹 土地纠纷 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燃烧理论


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培育特色优良品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贵州4个地方茶树品种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贵定鸟王茶’、‘都匀毛尖茶’、‘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品种群体内种质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大,分别为0.1792~0.8328、0.1745~0.8518、0.1480~0.6507、0.1516~0.8691,Nei’s基因多样性与Shannon信息指数及品种内RPAD谱带多态性显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依次降低。4个地方群体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高温对金荞麦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野生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种质为试材,在室内模拟35和45℃高温胁迫,测定了各种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金荞麦对高温胁迫的光合适应机制,并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考虑各综合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评价种质间耐热性强弱。随着高温胁迫强度的增加,各金荞麦种质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参数均逐渐降低;叶片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则先增加后降低(JQ4、JQ5和JQ7)或一直增加(JQ1、JQ2、JQ3、JQ6和JQ8)。利用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综合指标(第一、二主成分),其权重分别为0.816和0.184。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出8个金荞麦种质耐热性顺序分别为JQ6>JQ2>JQ3>JQ1>JQ8>JQ4>JQ5>JQ7。为抵御高温,耐热性强的金荞麦种质通过调节气孔导度,减小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率,并将过剩的激发能以热的形式耗散掉,以保护光合机构。


氮胁迫下高羊茅基因组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羊茅是一种重要的禾本科牧草,尽管其具有良好的耐寒耐热性,但其生长发育过程受外界氮素浓度的直接影响。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高羊茅为试验材料,经无氮胁迫15 d后,以未经氮胁迫为对照,对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进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结果表明:无氮处理15 d后,植株生长受到强烈地抑制,且叶片大面积发黄;MSAP分析选用12对选扩引物,共检测到725个基因位点,其中发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位点占16.4%;对照组和氮胁迫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是65.56%和65.47%,显示氮胁迫15 d高羊茅基因组DNA总的甲基化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对15条标记带进行克隆并测序,成功获得14条不同变化类型的序列,这些序列与禾本科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氮胁迫下的高羊茅基因组甲基化可能发生在编码区域。综上,高羊茅对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可能与氮胁迫诱导的甲基化的变化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