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辅助提取迷迭香酸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酶法辅助对紫苏叶中迷迭香酸提取的最佳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和p H值对迷迭香酸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迷迭香酸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迷迭香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紫苏叶迷迭香酸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12 min、酶解p H 4,此工艺条件下,迷迭香酸提取得率为0.617%,实际值与理论值0.62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紫苏叶迷迭香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紫苏叶迷迭香酸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黑麦草根际铁载体产生菌WN-H3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铁载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生物技术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28份菌株,采用刃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检测法定性、定量筛选出1株产铁载体能力较强的细菌WN-H3,经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判断为一株弗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在摇瓶水平上采用单因子法分别研究了铁载体合成菌株WN-H3的碳、氮源利用效果及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基初始p H值等因素对菌株生长及铁载体合成能力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到铁载体产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蔗糖10 g/L,酵母浸出粉5 g/L,Na Cl 5 g/L,温度28℃,转速180 r/min,p H7.5,该条件下培养48 h后菌株WN-H3产生的铁载体活性su值可达80.4%。实验表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更利于铁载体产生菌的生长和铁载体合成。


不同施肥量对贵州高产玉米养分吸收、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贵州黄壤地区开展了以玉米品种("金玉506"和"黔单24")为主区,不同施肥量为副区处理的大田裂区试验,探讨贵州两种高密度栽培品种玉米的产量、生物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产量有显著影响。"金玉506"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常规密度种植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产量最高,达10 229.3 kg/hm2;而"黔单24"略有不同,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最高,为9 434.1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品种与施肥量对玉米穗粗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两种玉米品种的千粒重随施肥量增加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2%~10.3%和3.2%~6.8%。在生物性状方面,"金玉506"以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最优,分别为308.5、130.4和2.6 cm;而"黔单24"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株高、穗位高和茎粗达最大,分别为311.6、138.0和2.43 cm。从养分吸收看,品种和施肥量对玉米植株的养分吸收有显著影响,其中"金玉506"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幅分别为24.8%~32.7%、44%~47.8%和5.9%~45.6%;而"黔单24"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3.8%~13%、11.8%~23.5%和3.9%~15%。在品质方面,合理施肥量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淀粉和粗蛋白含量,而过高施肥量会导致玉米品质的降低。因此,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的养分需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有利于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OSG胶束增溶姜黄素在果汁中的热及贮藏稳定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合物胶束是一个良好的疏水性增溶物质及靶向运输平台。研究表明辛烯基琥珀酸-燕麦β-葡聚糖酯(OSG)能够形成壳核结构的胶束,并对脂溶性的姜黄素具有很好的增溶作用。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和方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探究了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在果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或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添加于果汁体系中的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其稳定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70~90℃),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不同果汁体系中的稳定性顺序为:木瓜汁>菠萝汁>哈密瓜汁。添加于果汁体系中的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其冷藏(4℃)贮藏稳定性明显高于常温(25℃)贮藏稳定性,前者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而后者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关键词: 热稳定性 储藏稳定性 降解 聚合物胶束 姜黄素 β-葡聚糖


12个饲用芭蕉芋品种(材料)比较试验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饲用型芭蕉芋新品种,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2014~2015年从全国收集的芭蕉芋种质资源中筛选11个芭蕉芋品种(材料),以兴芋1号作对照,进行2 a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QC22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生育期较短,出苗较快且整齐,属于早熟品种;QC22产量最高,2 a茎叶及块茎平均产量达到96 300 kg/hm2,比对照增产29.7%;其次是QC53,比对照增产21.4%。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QC22可作为青饲料栽培。


贵阳生态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指导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引种,本文以分属MGⅠ-MGⅧ的27份北美标准品种为参照,对贵州省主栽品种以及新近选育和引进的品种(系)共23份材料进行生育期组归属研究。通过2011-2014年4年试验,确定23份材料所归属的生育期组在MGⅡ-MGⅤ,其中属MGⅡ的有黔豆4号、黔豆1号、中黄30,属MGⅢ的有黔豆3号和黔豆5号,属MGⅣ的有安豆5号、滇86-5、黔豆2号、黔豆6号、黔豆7号、黔豆8号、黔豆08002、安豆7号、油春06-8、桂春8号、徐豆9号、天隆1号、中黄50、中黄48、中黄42、中黄39、黔豆08014,属MGⅤ的有滇豆7号,大部分试验材料归属于MGⅣ,且划分界限清晰。MGⅡ、MGⅢ界限不明显,归属此2组的材料为模糊分类。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的科学化以及不同区域间引种提供依据。


几种肥料对头花蓼连作障碍的调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对头花蓼连作障碍调控效果较好的肥料品种,研究阿姆斯生物肥、地宝生物肥、药渣菌肥(RW促腐剂)、头花蓼专用肥等几种肥料对头花蓼连作土壤中栽培植株生长、产量、营养元素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头花蓼连作不施肥的产量较低,仅247 kg/667m~2,土壤中微生物放线菌>细菌>真菌。施肥后头花蓼1级、2级分蘖数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62.5%~125%和41.18%~123.53%;产量提高55.87%~418.62%;根、茎、叶中总元素含量分别提高0.97%~16.39%、6.33%~23.14%和3.59%~34.85%,花中含量降低0.78%~5.69%;槲皮素、没食子酸含量分别超过0.38%和0.51%,水分含量<12%,但差异不大;土壤中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以基肥施药渣菌肥(RW促腐剂)300 kg/667m~2、头花蓼专用肥44.47kg/667m~2,追肥施头花蓼专用肥11.12 kg/667m~2的调控效果最好;基肥施地宝生物肥333.5 kg/667m~2、头花蓼专用肥44.47 kg/667m~2,追肥施头花蓼专用肥11.12 kg/667m~2次之。


紫苏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适应紫苏规模化栽培,寻找经济效益高且合理可行的栽培方法,比较5种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点播、条播、机耕撒播、机耕机播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方式的产量最高(1 675.5kg/hm~2),但成本也最高(15 924元/hm2),经济效益(10 884.0元/hm~2)最低。机耕机播和机耕撒播产量分别为1 372.4/hm2及1 317.3kg kg/hm~2,单位成本为5 202元/hm~2及5 952元/hm~2,经济效益可达16 756.4元/hm~2及15 124.8元/hm2,显著优于育苗移栽、点播、条播3种栽培方式。机耕机播适宜于大面积的生产区域,而机耕撒播适宜于山区坡地及土地面积较小区域,两者都是较理想的栽培方法。此外,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苏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影响较显著,但对株高、千粒重、籽粒含油量影响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