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海洋与渔业(上半月) 》 2012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高、主要水处理设备不耐海水腐蚀、相互间耦合性差、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主要水处理设备如微滤机、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紫外线消毒杀菌装置及高效溶氧器的设施化改造,构建了一种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其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弧形筛→提水泵→气浮池→三级生物净化池→脱气池→紫外线消毒池→气水对流增氧池→养殖池,该工艺实用性强,适合在中小养殖企业推广使用.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车间工艺设计 海水鱼类 水处理设备 紫外线消毒 运行能耗 耐海水腐蚀 水处理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体鲟胚胎发育特征观察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了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的胚胎发育特征。结果显示:成熟小体鲟卵圆球形、黑色、不透明,为粘性卵,卵径2.2~2.8 mm。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受精卵历时110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023~2308℃·h。小体鲟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三分之二;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端接近心脏时,眼囊内已经有色素沉着。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小体鲟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连续阶段,34个时期。另外,本研究还将小体鲟胚胎发育和鲟形目其他鱼类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胚胎发育 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摄食不同饵料草鱼肠道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构建及分子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摄食不同饵料(非膨化饲料组、膨化饲料组和蚕豆组)的草鱼肠道内容物细菌分析建立指纹图谱,并对主要优势条带进行了切胶克隆和测序。PCR-DGGE指纹图谱初步分析发现,非膨化饲料组、膨化饲料组和蚕豆组分别产生了19条、16条和15条可以鉴别的条带,且均有2-3条优势菌条带;非膨化饲料组样品和蚕豆组样品的DGGE指纹图谱的相似性系数为53.6%,非膨化饲料组菌群和膨化饲料组的相似性为39.4%。对PCR-DGGE指纹图谱主要条带进一步回收、克隆和测序,结果共得到25条序列,将所得到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同源性分析,发现草鱼肠道内容物细菌群落主要为弧菌科、肠杆菌科和气单胞菌属细菌,其中包括14条不可培养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山渔场金塘岛海域春夏季的鱼类群落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金塘岛附近海域渔场鱼类资源特征,利用2009年5月和9月在舟山渔场金塘岛水域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金塘岛水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种类组成、优势种、种类数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所反映这一水域的渔场属性。结果表明:5月和9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47.51kg.km-2、3.44×103ind.km-2和92.50kg.km-2、20.51×103ind.km-2;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近舟山群岛一侧的东部水域鱼类密度高于西部水域的趋势;5月和9月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几乎为幼体组成,而凤鲚(Coilia mystus)是次要优势种。总体上,两季平均鱼类幼体比例高达86%,显示出这一水域是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鱼类种类数夏季高于春季;种类数与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相似,也是舟山群岛一侧的东部水域鱼类密度高于西部水域。可以认为,近金塘岛一侧海域是经济幼鱼的索饵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方体人工鱼礁流场效应试验研究
《海洋工程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无干扰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针对中空型正方体人工鱼礁,选取3个不同的来流速度6.7 cm/s、11.0 cm/s和18.0 cm/s,研究了该模型单体(90°和45°)和组合(平行和垂直)工况时的流场效应。结果显示,单体90°迎流时上升流的规模和强度大于45°迎流,但产生的缓流区和背涡流的规模远小于45°工况。横向组合中单个鱼礁模型产生的流场效应较强于单体工况。纵向组合中,第一个迎流鱼礁在不同间距时内部流速分布和单体时较为相似,间距为1.0L时流速大小与单体最为接近。第二个迎流鱼礁内部基本上未出现回流区域,水平流速较单体时明显减小,但随着间距的增加流速值不断增大。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粒子图像测速(PIV) 流场效应 正方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育种及其在海带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带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海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我国海带大规模人工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体系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我国海带养殖面积约37 625 ha,养殖产量约827 965t,占海藻总产量的60%左右,产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1]。品种决定着养殖海带的产量和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盐度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S)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盐度6~27范围内,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的影响都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滤水率与摄食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13时最大,分别为5.93 L/g.h和38.26×106cell/g.h;盐度对吸收率的影响不显著,吸收率为74.77%~78.41%。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与排氨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20时最大,分别为1.76 mg/g.h和0.11 mg/g.h;盐度对O∶N比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盐度下O∶N平均值为17.89,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在盐度13~20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盐度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日龄青龙斑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30日龄青龙斑外部形态性状(X)对体质量(Y)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青龙斑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相关极显著,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和尾柄高(X8)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形态性状中,唯有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说明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最大,体高(X4)次之,之后是体宽(X5)和尾柄高(X8),其余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都很小,主要是通过前4个形态性状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一致。除去与体质量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尾柄高(X8)与体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以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青龙斑苗种选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中氟含量的调查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加系统地研究南极磷虾中氟的分布情况,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对磷虾中氟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汇总,借助于2010、2011年两次南极科研考察,对南极磷虾中氟的生理性分布差异及初加工前后的氟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不同站位的南极磷虾氟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站位的南极磷虾氟(整虾)含量变化区间为703.2~1825mg/kg。南极磷虾各部位中氟含量的分布明显具有甲壳(包括甲壳和尾足)>头胸部>肌肉的变化特征;中国明对虾和刀额新对虾各部位的氟含量分布也存在着与南极磷虾相同的分布情况,即甲壳>头胸部>肌肉的变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读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中国农业会计 》 2012
摘要:修订后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对新《财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进行阐述,重点解读新旧《财务制度》的变化,研究新《财务制度》对各事业单位的影响,最后提出新《财务制度》给各事业单位带来的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