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结构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内目前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épède)]群体(CH)、2009年引进的佛罗里达亚种(FL-09)、2010年引进的佛罗里达亚种(FL-10)、2010年引进的北方亚种(NT-10)为实验材料,应用43个微卫星DNA标记对这4个大口黑鲈群体进行遗传检测,构建了各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FL-09、FL-10和NT-10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分别为2.58、3.74、3.70和4.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549、0.4896、0.5010和0.6138,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分别为0.3786、0.4443、0.4566和0.5546,表明国内目前养殖的大口黑鲈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远远低于国外新引进的大口黑鲈群体。利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结果 FL-09和FL-10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0506;NT-10和CH聚为另一支,遗传距离为0.4244,推测FL-09和FL-10两个佛罗里达亚种属于相同的群体,而NT-10和CH两个北方亚种来自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的水系。同时从指纹图谱中,筛选到5个特异的微卫星标记(JZL114、MiSaTPW11、Lma120、Mdo6和Msal21),可以鉴别FL、NT-10和CH群体,其中MiSaTPW11和Msal21这两个标记组合可以完全鉴别这3个群体。将5个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的图谱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应用于大口黑鲈不同群体及其杂交种的鉴定。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大口黑鲈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鉴定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的苯巴比妥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水产品中苯巴比妥残留量测定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脱脂,通过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苯巴比妥在0.05~4.0μg/mL内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当添加量在30~200μg/kg时,加标回收率在80.49%~102.42%,相对标准偏差为1.52%~10.15%,方法检出限10μg/kg,定量限30μg/kg。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能满足水产品中苯巴比妥残留量的测定及确证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水产品 苯巴比妥 C18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动功能相关的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幼鱼侧视形态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西伯利亚鲟(A.baerii) 侧视形态 主成分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代谢组学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代谢组学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工具,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植物生理、食品营养学及环境科学等很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在食品安全分析应用中的最新进展,以推动我国在快速检测检验方面的技术进步和突破,从而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多糖纺丝性能的探索性研究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浒苔多糖溶液的流变性质以及对浒苔多糖膜的外观形态、力学拉伸性能和亲水疏水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注射器喷丝,对浒苔多糖的成纤性做了探索,结果表明,热水法提取的浒苔多糖可以用BaCl2做凝固浴经湿法纺丝制得浒苔纤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养殖池塘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及在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省常州市团头鲂养殖池塘鱼体内、外环境(内环境包括鱼体肠道、体表黏液、鳃、腹腔、肝脏、肾脏等,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浮游生物等)分离鉴定了56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分析56株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并比较了不同生态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维氏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56株维氏气单胞菌中使团头鲂的48 h死亡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有26株,为团头鲂细菌性出血病的病原菌之一。(2)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alt、溶血素基因hly的检出率分别为26.8%、48.2%,具有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19.6%;(alt+、hly+)、(alt+、hly-)、(alt-、hly+)、(alt-、hly-)4种毒力基因菌株型48 h致死率分别为41.8%、35%、32.3%、29.2%,表明死亡率与这2种毒力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维氏气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率也分别高达94.6%、94.6%、91.1%,只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64.3%、48.2%。(4)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毒力基因比较结果显示,鱼体上菌株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 30.4%、hly 47.8%)大于外界环境毒力基因的携带率(alt 10%、hly 40%);不同生态位菌株的抗药性呈现出一个特点,即鱼体上分离到的菌株耐药率(67.2%)要明显大于外环境中菌株对药物的耐药率(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生长、肠道消化酶及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中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幼鱼225尾,随机分成5个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6.1%、9.5%、12.4%、15.1%和18.5%的饲料,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1)褐菖鲉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脂肪水平12.4%时达到最大(P<0.05),饵料系数则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体指数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大(P<0.05),成活率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鱼体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胃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褐菖鲉的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回归曲线计算得出,褐菖鲉幼鱼最适脂肪需求量为12.7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贝类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2
摘要:中国是贝类生产大国,但贝类加工产业还很落后,甚至受到发达国家贝类消费的贸易限制,因食用贝类而导致的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文从生产卫生监控体系、净化、保活流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贝类加工产业链的各环节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出了完善贝类卫生监控系统的措施和加强贝类卫生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防范贝类中高危污染物可能引发的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以期为突破欧盟禁令和维护中国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人工养殖与选择育种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孟加拉野生群体、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共111只罗氏沼虾核糖体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基因序列,结果发现58个碱基变异位点,定义56个单倍型。在5个群体中,孟加拉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Pi分别为7.186和0.0155),依次为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遗传多样性最低(K和Pi分别为3.032和0.0065)。5个群体间配对Fst分析表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P<0.01),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不仅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同时还与广西养殖群体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系统树显示,孟加拉野生群体和缅甸野生群体聚为一支,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和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则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和选育降低了罗氏沼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导致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感染卵形鲳鲹的病理学观察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分离自发病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本实验利用腹腔注射和浸泡的感染途径,观察卵形鲳鲹发光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病鱼呈现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主要急性症状为鳃盖周围轻微出血,腹腔积水和内脏器官多灶性坏死;主要慢性症状为脾脏、肾脏和心脏内能观察到直径为0.5~1.0 mm的白色粟米样结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病理显示:急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肾管微绒毛紊乱,线粒体的嵴脱落,脾淋巴细胞增生,核染色质边集,心肌细胞发生多灶性坏死,线粒体增生,肠道的病变较轻微。慢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坏死,脾淋巴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溶解,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脱落,心肌纤维Z带排列紊乱,线粒体变性,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肠道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病变。相比之下,脾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是所有器官中最严重的。
关键词: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 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