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葫芦沼液浸种对苗期青菜品质影响初探
《草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菜(Brassica rapa)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沼液对青菜生物量、根系活力、蛋白质含量、亚硝酸盐、可溶性糖及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浸种可以显著提高青菜根系活力(P<0.05),进而促进生物量增加,鲜质量、干质量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沼液处理剂量的增加,鲜质量、干质量和根系活力的增加幅度也随之增大,当使用全沼液进行处理后各参数虽然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相比仍然显著增加;使用沼液浸种后,青菜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其体内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含量随着沼液处理剂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其中以蒸馏水与沼液比例为1∶2的处理效果最好,在全沼液处理下这些指标均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在蒸馏水与沼液比例为1∶1的处理和全沼液处理下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在蒸馏水与沼液比例为1∶1.5和蒸馏水的处理与沼液比例为1∶2的处理下,青菜体内亚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这说明,适宜剂量的沼液浸种可以有效改善作物的品质。


植物表面特性与农药雾滴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药利用率的提高,是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农药雾滴在植物表面上的行为。本文综述了植物表层、叶片生物学特征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等3个方面与农药雾滴行为趋势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当前农药利用率提高过程中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验证及其驱动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1990-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本文首先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验证,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与定量探析,以期为协调农业环境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的低值超越找寻政策着力点。结果表明,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的关系。在影响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和环境需求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农业环境的污染程度;农民非农就业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环境管理体制、蔬菜和瓜果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是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但由于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低下,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效应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化肥投入的污染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摘要:分别从农业化肥投入总量、强度、结构及其粮食增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化肥投入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清单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数量。研究发现,中国化肥投入强度已远超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施肥上限,并呈现出从东到西递减的特点;化肥投入结构仍不合理,利用效率偏低,养分流失现象严重;化肥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已变得不显著,单纯靠增加化肥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已逐渐行不通。同时,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呈现出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牛皮杜鹃和小叶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3种方法(用100、200、400、600和800 mg·L-1GA3浸种24 h、用清水浸种6、12和24 h以及用超声波处理10、20和30 min)对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 Georgi)和小叶杜鹃(R.parvifolium Admas.)种子进行预处理,以未经预处理的种子为对照,选择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以及萌发时滞、萌发高峰期、发芽持续时间为分析指标,对预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预处理方法对牛皮杜鹃和小叶杜鹃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总体上看,GA3浸种的促进作用优于另外2种预处理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GA3浸种24 h,2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萌发时滞和萌发高峰期均较对照缩短;其中,用400 mg·L-1GA3浸种的牛皮杜鹃种子和用600 mg·L-1GA3浸种的小叶杜鹃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分别达到73.50%和81.00%。用清水浸种6 h的牛皮杜鹃种子和用清水浸种24 h的小叶杜鹃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对照。用功率50 W、频率40 kHz的超声波分别处理10或20 min后,2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用超声波处理20 min的牛皮杜鹃种子和用超声波处理10 min的小叶杜鹃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清水浸种和超声波处理对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时滞、萌发高峰期和发芽持续时间的影响均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用400mg·L-1GA3浸泡24 h和用600 mg·L-1GA3浸泡24 h分别是牛皮杜鹃和小叶杜鹃种子的最优预处理方法,可极显著提高2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并缩短发芽时间。


氟啶胺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农药控制作物害虫和疾病可提高农业生产力,然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巨大且日益严重的问题。重复、广泛使用的农药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生物、生物代谢及其生物活性,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氟啶胺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等潜在环境危险,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氟啶胺农药残留动态,以及氟啶胺对土壤呼吸强度、蔗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100 mg.kg-1)氟啶胺在土壤的降解速率常数最大,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范围为0.38~0.59 d。高剂量(50 mg.kg-1、100 mg.kg-1和1 000 mg.kg-1)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低剂量(1 mg.kg-1、5 mg.kg-1)处理表现为抑制-激活-抑制作用,且波动范围较大;10 mg.kg-1氟啶胺对土壤蔗糖酶前期表现为抑制、后期表现为激活作用,波动范围较大。不同浓度氟啶胺胁迫下蔗糖酶促反应的Michaelis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发生改变,但变化不大。土壤中氟啶胺浓度为1 mg.kg-1时蔗糖酶所需的活化能(Ea)比CK高,其他浓度都低于CK;5 mg.kg-1、1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1 000 mg.kg-1所需的活化焓变(ΔH)随氟啶胺的浓度降低而变小;在相同温度下蔗糖酶的活化熵变(ΔS)表现为:1 mg.kg-1 关键词:
氟啶胺
残留动态
蔗糖酶
动力学
热力学
土壤微生物
呼吸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精氨酸对D-半乳糖诱导脑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硒精氨酸(selenoarginine,SeArg)对D-半乳糖(D-gal)所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低硒剂量组、高硒剂量组。通过后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脑损伤模型,以灌胃方式加入SeArg,连续处理6周,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Se和血清Se含量,生化分析法检测脑组织匀浆GSH-Px、GSH、SOD、MDA、NO、NOS和血清NO与NOS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凋亡率,同时对脑组织切片做HE染色及Nissl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eArg组小鼠Se、GSH含量和GSH-Px、SOD活性明显上调,MDA、NO含量以及NOS活性显著降低,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下调。脑组织染色结果与生化检测结果一致。其中,低剂量的SeArg作用效果更佳。结论:SeArg对D-半乳糖所致的小鼠脑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与SeArg能够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