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关键词: 龙头鱼 长江口外海 营养生态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体长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海域的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水相、表层沉积物及生物体内的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就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水体中以Cu和Hg污染为主,超标率均为30%,而底层则主要为Hg污染,超标率为35%,Zn和Pb除个别站位超标外,其它站位状况良好;夏季表、底层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以Cu、Zn和Hg污染较为严重,各重金属质量浓度约为春季水体中的2倍。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Zn、Pb、Hg,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As、Hg、Zn、Pb,春、夏季沉积物中各重金属质量分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春季高于夏季。生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状况较好,均符合各类食品安全标准。春、夏季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不同;但总体表现为春季富集能力高于夏季,这可能与泥沙再悬浮造成的重金属重新释放有关;鱼类和甲壳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差异,鱼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Cu、Zn、Hg、As,而甲壳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b、Cd、Hg、Zn、Cu、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的群体结构及其变动
《水产学杂志 》 2011
摘要: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常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0年长江常熟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60种,分别隶属于12目25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各季节鱼类优势种以常见种为主,季节性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种间组成比较均匀,单个品种的优势度不突出。基于个体数量的优势度曲线表明,季节间种类优势度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优势度最接近。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0~2.49,多样性水平较高,季节间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探讨了水利调度及增殖放流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药动模型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证强力霉素(doxycyline)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合理应用,通过建立强力霉素体外药动-药效同步(PK-PD)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强力霉素的药物动力学和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0μg/mL和8.0μg/mL。在消除半衰期为38.61 h的模型内,2M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仅能抑制3 h,模型运行3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 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与药物浓度关系密切。当Cmax/M IC>3.96时,强力霉素能够对嗜水气单胞菌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体外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浸出液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 2011 CSCD
摘要:着重加强长江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与效应评价研究,对于认识区域生态风险源具有指示意义.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为试验材料,对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浸出液毒性进行生物检测,研究浸出液中污染物对藻类生长和藻细胞内酯酶活性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沉积物浸出液对三角褐指藻具有毒性,以3号站毒性最大,该站使1 h时藻类细胞的酯酶活性增加3.1倍,4 d内藻类平均生长速率减少70%.经逐步回归分析,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与浸出液中Cu、Zn、Pb、Cd的含量显著相关(R=0.99,p〈0.05),酯酶活性与Cu、Pb、Cd含量显著相关(R=0.97,p〈0.05).
关键词: 长江河口区 南支 沉积物 生态风险源 毒性效应 三角褐指藻 上海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二)
《科学养鱼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土壤适宜不同的土壤和土质对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养殖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充分调查了解当地的土壤、土质状况。土壤要求保水力强,最好选择粘质土或壤土、砂壤土的场地建设池塘,这些土壤建塘不易透水渗漏,筑基后也不易坍塌。表1为土壤简易鉴别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概述及研究方法
《水产学杂志 》 2011
摘要: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胃肠激素。该类激素除了能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外,还能控制摄食行为、调控消化道运动以及细胞营养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了解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基本概况有助于深入地研究鱼类的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是研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鉴别、定位以及形态学的重要方法,利用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理,对研究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手段,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硬骨鱼类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胃肠激素 组织化学 免疫细胞化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对虾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虾仁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模拟在虾仁中接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再用噬菌体ListexTMP100在常温(20℃)、冷藏(4℃、0℃)和冷冻(-18℃)环境下进行处理,分析虾仁中该菌的抑制效果,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计数。结果表明:噬菌体浓度大于2×107PFU/mL时,能有效杀灭虾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0.05);该浓度在20℃下作用虾仁1 h,便能降低1.50 Log10CFU/g(死亡率为99%以上)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0℃和4℃,作用24 h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死亡率达到99.9%;在-18℃下贮藏30d,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第1天下降了1.38Log10CFU/g。这些结果表明,噬菌体ListexTMP100对虾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杀菌剂用于水产食品中。
关键词: 噬菌体 虾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牟氏角毛藻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的可行性,以牟氏角毛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C/N和CO2/空气2个因素5个水平对海洋产能微藻的生长以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N=2、CO2/空气=1/15时,牟氏角毛藻的相对生长率最高,为1.98/d;C/N=3、CO2/空气=1/25时,平均生长率最低,为1.35/d;C/N=5/1、CO2/空气=1/15时,总脂含量最高,为31.25%;C/N=1/1、CO2/空气=1/5时,总脂含量最低,为26.71%;C/N=2/1、CO2/空气=1/15时,总脂日增长量最大,为0.84 g;C/N=4/1、CO2/空气=1/25时总脂日增量最小,为0.45 g;C/N=2/1、CO2/空气=1/15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快,且总脂肪积累速度也最快,最适合利用牟氏角毛藻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 C/N CO2/空气 总脂含量 相对生长率 总脂日增长量 生物燃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