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钙、磷含量对断奶仔猪肠-肝-肾轴钙、磷吸收的影响及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钙(STTD Ca)和标准全消化道可消化磷(STTD P)含量对7~25 kg断奶仔猪钙、磷吸收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重接近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44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阉公猪和母猪各2头)。第1~6组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比例均为1.2,STTD P含量分别为0.18%、0.26%、0.34%、0.42%、0.50%、0.58%,STTD Ca含量分别为0.216%、0.312%、0.408%、0.504%、0.600%、0.696%。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降钙素(CT)、甲状腺素(T4)、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D3]、甲状旁腺素(PTH)含量逐渐升高,且6组显著高于1组(P<0.05)。1组血清中钙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中2、4和6组的血清钙含量较于其他组更高;1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5组(P<0.05)。2)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对胃内容物及盲肠内容物pH无显著影响(P>0.05)。3)所有组肠道结构完整,1和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5和6组(P<0.05), 2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5组(P <0.05)。4)在十二指肠中,2和3组维生素D受体(VDR)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和5组(P<0.05),1和2组钙磷结合蛋白1(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4、5和6组(P <0.05),1组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4A1(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空肠中,4和6组的钙离子通道6(TRPV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和5组(P<0.05),6组S100钙结合蛋白G(S100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组(P<0.05),4组ATP酶质膜钙离子转运蛋白1(ATP2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组(P<0.05),5和6组溶质载体家族蛋白34成员A3 (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和2组(P <0.05),1组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回肠中,CYP24A1和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1和2组CYP24A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组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在结肠中,1组TRPV6、ATP2B1和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肾脏中,甲状旁腺素1受体(PTH1R)和钙离子通道5(TRPV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当升高到NRC(2012)推荐STTD P添加量(STTD P含量为0.34%~0.42%)时到达最大;3和4组PTH1R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组TRPV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肝脏中,2组SLC34A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4组(P<0.05),1组CALB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比例为1.2时,随着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逐渐升高,十二指肠和结肠对钙、磷的吸收能力逐渐减弱,空肠对钙、磷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肝脏对钙、磷吸收能力逐渐降低。当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增加到NRC(2012)推荐的STTD P添加量(饲粮STTD P含量为0.34%~0.42%)时,肾脏对钙、磷重吸收的能力最强。结合血清钙、磷含量数据,当饲粮中STTD Ca和STTD P的含量分别在0.216%~0.312%和0.18%~0.26%时,断奶仔猪能有效利用饲粮钙、磷。
关键词: 断奶仔猪 STTD Ca STTD P 肠道 肾脏 肝脏 钙、磷吸收


发酵柑橘渣对90~120日龄清远麻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盲肠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柑橘渣对清远麻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盲肠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90日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清远麻鸡母鸡54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柑橘渣(柑橘渣组)和10%发酵柑橘渣(发酵柑橘渣组)的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柑橘渣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0.05
关键词: 发酵柑橘渣 清远麻鸡 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盲肠微生物 臭气物质


黄芩汤治疗蓖麻油致小鼠腹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芩汤对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洛哌丁胺(5mg/kg)组和黄芩汤高、中、低剂量(20、10、5g/kg)组,每组10只.连续3dig给药,末次给药30min后ig0.5mL蓖麻油制备腹泻模型.测定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采用qRT-PCR检测肝脏中α-1-酸性糖蛋白(alpha 1-acid glycoprotein,AG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白蛋白(albumin,ALB)和小肠中水通道蛋白 3(aquaporin3,AQP3)、AQP4、Na/H 离子交换器 2(Na/Hexchanger2,NHE2)、NHE3、NHE8mRNA 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中AQP3和NHE8蛋白表达;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16SrRNA测序.结果 黄芩汤显著降低小鼠的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P<0.05),下调肝脏AGP、CRP的mRNA表达(P<0.05),下调小肠AQP3、NHE8的mRNA 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粪杆菌属 Faecalibaculum 和 Ruminococcaceae_UCG-014 丰度,增加 Jeotgalicoccus 和 Candidatus_Arthromitus 丰度,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值.结论 黄芩汤可能通过下调肠上皮转运蛋白和急性期蛋白表达,改变肠道菌群,从而减轻蓖麻油引起的腹泻.
关键词: 黄芩汤 16SrRNA 腹泻 肠上皮转运蛋白 急性期蛋白 肠道菌群 芍药苷 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苷 甘草酸铵


雷琼牛与利雷杂牛皮肤结构及被毛性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研究雷琼牛及利木赞-雷琼牛杂交一代(利雷杂)的皮肤和被毛性状特征,试验选取雷琼牛和利雷杂各 10 头,对不同部位皮肤的被毛长度、细度、皮肤厚度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雷杂臀部绒毛长度、尾部和臀部粗毛细度、背中部和臀部处皮肤厚度均显著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腹中部汗腺密度、体积及皮脂腺密度均显著低于雷琼牛,但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显著大于雷琼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汗腺密度与皮脂腺密度呈正相关(P<0.05),粗毛细度与粗毛长度呈正相关(P<0.05),而粗毛长度与皮肤厚度呈负相关(P<0.05).形态结构观察发现,雷琼牛和利雷杂表皮中可见Ⅲ期、Ⅳ期黑素体,但雷琼牛表皮中的黑素体分布在棘细胞核周及胞质、基底层细胞胞质及核周,而利雷杂牛主要分布于基底层细胞质和核周,且数量比雷琼牛少.雷琼牛皮肤中特络细胞在血管和毛囊周围分布较多,细胞周围较少,而利雷杂分布较为分散,在细胞、血管及毛囊周围较多.综上,利雷杂牛臀部绒毛长度、粗毛细度和皮肤厚度均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高于雷琼牛;皮肤中Ⅲ期、Ⅳ期黑素体及特络细胞分布在 2 个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说明利用利木赞杂交改良雷琼黄牛对耐热性能有潜在影响,加强皮肤性状的选育对其杂交后代对湿热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意义.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生境类型 生态治理


饲料中添加蚕沙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肠组织形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蚕沙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肠组织形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32.34±36.9)g的草鱼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在93 d饲养期中,对照组投喂常规基础饲料,10%蚕沙组投喂添加10%蚕沙的饲料,2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脏体比、肥满度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肠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10%蚕沙组草鱼肝脏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结构清晰,无细胞空泡化和细胞核偏移现象.③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肌肉蛋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天冬氨酸、谷氨酸、鲜味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蚕沙组脂肪、灰分、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0%蚕沙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肌纤维密度和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弹性、回复性和剪切力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10%的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不会损伤草鱼肝脏和肠道的组织形态,会降低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提高肌肉的蛋白质、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改善草鱼肌肉质构特性,提高肌肉品质.


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和芒果果实中的残留分布
《农药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建立了香蕉、芒果果实中氯氟醚菌唑残留的检测方法,并依据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 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1 年 6 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分布情况.样品经乙腈提取,GCB和C18 组合吸附剂净化,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 0.001~1 mg/kg添加水平下,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 83%~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2.3%~5.9%;在芒果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1%,RSD为 2.9%~6.0%.定量限(LOQ)均为 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400 g/L氯氟醚菌唑SC按有效成分 133.3 mg/kg施药 3 次,施药间隔 7~10 d,距末次施药后 21、28 d,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中的残留量为 0.03~0.09 mg/kg,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001~0.004 mg/kg;按有效成分 160 mg/kg施药 3 次,施药间隔 7~10 d,距末次施药后 14、21 d,氯氟醚菌唑在芒果全果中的残留量为 0.04~0.28 mg/kg,在芒果果肉中的残留量为 0.001~0.003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香蕉、芒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提供参考.


基于CFD模型的双膜大跨度拱棚热环境模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多层覆盖对大跨度拱棚典型季节热性能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双膜大跨度拱棚模型,探究夏季无风和冬季有风2种较为极端环境下拱棚内热环境的分布规律,并与单膜大跨度拱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拱棚内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3%,均方根误差0.75 ℃,构建的CFD模型可准确模拟双膜大跨度拱棚内的温度分布;夏季工况下双膜大跨度拱棚在缓冲区域会产生高温积聚,导致双膜大跨度拱棚平均温度比单膜大跨度拱棚高约1 ℃;冬季工况下双膜大跨度拱棚内外层空间温差较大,双膜大跨度拱棚平均温度比单膜大跨度拱棚高5.1~10.6 ℃.综上,双膜大跨度拱棚更适用于寿光地区的气候环境.
关键词: 双膜大跨度拱棚 CFD模型 热环境模拟 冬季保温性能


发酵黑水虻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21.22±0.01) g大口黑鲈,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J0)、2%(J2)、4%(J4)、6%(J6)、8%(J8)和10%(J10)发酵黑水虻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与J0组相比,J8和J10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J2组脏体比、肝体比和J8、J10组肝体比均显著降低(P<0.05),J6~J10组腹脂比显著提高(P<0.05)。与J0组相比,J8和J10组体成分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J4~J10粗蛋白含量、J8和J10组粗灰分、钙和总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与J0组相比,J2组肝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J2、J6、J1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J2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J6和J8组肝脏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J0组相比,J4和J6组血糖浓度显著提高(P<0.05),J8~J10组三酰甘油浓度、J10组胆固醇浓度、J6和J10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J10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随发酵黑水虻添加量增加,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J0组相比,J4~J10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J4和J6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J2组总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J10组丙二醛浓度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肠道组织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发酵黑水虻可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显著降低肝体比、血清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浓度,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抗氧化能力,建议添加水平为8%~10%。
关键词: 发酵黑水虻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抗氧化指标 肠道组织结构


水稻淹水萌发对低氧胁迫的适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传统移栽种植模式对我国的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要素变革,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迫切需求轻简化的生产方式.水稻淹水直播能节省劳力、节约资源、有效降低杂草危害,是一种高效、经济和节约型的轻简栽培模式,在当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淹水萌发时低氧胁迫造成的出苗率低是阻碍水稻淹水直播的首要因素,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存在耐淹水萌发优异资源和基因,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异资源和基因并培育适宜淹水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是突破目前直播稻推广和应用瓶颈的关键.本文围绕水稻淹水萌发的生理特点、鉴定评价方法、优异种质鉴定、遗传规律、响应机制研究以及功能基因的育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稻耐淹水萌发的机制研究和萌发耐淹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