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478条记录
桑枝低聚糖促枯草芽孢杆菌增殖工艺优化及其对产短链脂肪酸的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增殖的最佳桑枝低聚糖酶解条件,以枯草芽孢杆菌增殖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增殖率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桑枝低聚糖的酶解工艺,并探究桑枝低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桑枝低聚糖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1 008 U/mL、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4 h,该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增殖率为(190.17±3.74)%。优于同等质量浓度下桑枝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增殖率,此外桑枝低聚糖可以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产乙酸和丙酸的能力。桑枝低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促增殖潜力。

关键词: 桑枝低聚糖 枯草芽孢杆菌 增殖作用 工艺优化 短链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或丁酸钠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B)或丁酸钠(S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免疫、抗氧化能力以及低氧应激的影响。试验配制3种等氮(50%)和等脂(9%)的饲料,分别为基础饲料(Con)、基础饲料中添加10 mL/kg的CB的试验饲料、基础饲料中添加1.0 g/kg的SB的试验饲料。选取体重为(5.02±0.01) g的大口黑鲈360尾,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开展8周的养殖试验,随后进行低氧应激试验。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CB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提高(P<0.05),CB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CB组肠体比(ISI)显著增加(P<0.05)。2)与Con组相比,SB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和SB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SB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饲料中添加CB和SB可显著提高肝脏总蛋白(TP)含量(P<0.05),CB组和SB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SB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4)与Con组相比,SB组肝脏中Toll样受体22(TLR2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B组和SB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B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生长激素(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5)低氧应激3 h后,Con、CB和SB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8.75%、31.25%和35.42%。与Con组相比,CB组和SB组累计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CB和SB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肝脏抗炎因子的表达,提高低氧应激下的存活率;与SB相比,添加CB对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效果更佳。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丁酸梭菌 丁酸钠 生长性能 免疫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S-SPME-GC-MS结合GC-O分析不同叶位桑叶挥发性风味物质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桑叶“青草味”分布特点,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粤桑11号’桑树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测定了不同叶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位桑叶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不同叶位共有成分14种,差异性成分24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中分别鉴定出24种、28种、2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叶位桑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均以醛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是构成桑叶风味的主体成分,而被描述为“青草味”的(E)-2-己烯醛在不同叶位叶片的醛类物质中均占比最高,可能是桑叶食品“青草味”的重要成分之一。本研究结合风味强度法和风味轮廓法解析了各个叶位之间的风味特征成分,明确(E)-2-己烯醛消减是桑叶食品风味改良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风味品质优良的桑叶食品原料筛选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桑叶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青草味 (E)-2-己烯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和施用异丙隆对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种植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和施用除草剂异丙隆对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抗异丙隆水稻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盆栽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个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株系及其亲本和施用异丙隆转基因在不同水稻生长阶段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的差异.[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水稻所有生长阶段,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粘球菌门(Myxococcota)是根际微生物中的优势细菌门;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是根际微生物中的优势真菌门.在水稻相同生长阶段,无论是种植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非转基因水稻还是施用除草剂异丙隆,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未受到显著影响(P>0.05,下同);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施用异丙隆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中多数优势微生物门类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个别优势微生物门在水稻特定的生长阶段发生变化.基于相对丰度前15位微生物属的聚类分析显示,在水稻某些生长阶段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施用异丙隆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间存在一定差异.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施用异丙隆的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出现空间分异.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差分解分析显示,水稻生长阶段对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为45.62%,而品种和施用异丙隆对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为1.15%和2.76%;水稻生长阶段对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为48.36%,而品种和施用异丙隆对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为1.36%和2.45%.[结论]种植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和施用异丙隆并未对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但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一定程度上受水稻生长阶段的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除草剂 异丙隆 根际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挡条件下多视角甜椒果实点云三维重构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行表型原位自动化测量,实现甜椒数字化育种和管理,针对原位果实表型测量中的目标遮挡问题,提出一种多视角甜椒果实点云的三维重构方法。通过虚拟叶片的方法,创建增强数据集,建立基于YOLO v5算法的甜椒果实识别模型,实现对不同遮挡程度果实的识别,同时,构建考虑果实位置与遮挡程度的果实表型采集算法,实现多视角的果实三维数据采集。最后,配准甜椒果实三维点云,提取甜椒表型参数,并通过温室甜椒果实表型,对点云重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相较手动测量数据,果实果宽平均相对误差为1.72%,果高平均相对误差为1.60%。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甜椒原位表型点云重构方法,可为遮挡条件下作物表型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可行方法。

关键词: 甜椒 表型 数据增强 遮挡条件 点云三维重构 YOLO v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富含α-亚麻酸食用油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消化特征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α-亚麻酸(AL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多重作用。旨在确定ALA在食用油脂中的物质基础与其功能的构效关系,实现精准的膳食脂质营养,对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总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情况、甘油三酯分子构成、脂质伴随物和消化特性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ALA,其中:紫苏籽油、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ALA含量较高;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蚕蛹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2位,牡丹籽油和火麻仁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1,3位;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脂质伴随物主要为维生素E和甾醇,其中沙棘籽油的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高于其余5种食用油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消化程度和消化速率均低于非富含ALA食用油脂。

关键词: α-亚麻酸 食用油脂 脂肪酸 分子结构 脂质伴随物 消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主要栽培类型的分类及其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遗传信息。该文更新了与栽培香蕉关系密切的芭蕉属内各野生种质的分类,对全球常见的栽培类型及其品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含7个基因组类型在内的18个栽培类群。同时,对常见栽培类群(AAA、AAB、ABB、AB)的起源及演化,特别是近期A基因组的祖先种溯源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该文系统性地总结香蕉栽培品种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可为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指导香蕉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香蕉 栽培类型 起源 演化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和厚朴酚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饲用化前景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和厚朴酚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提取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应激和抗炎等生物学功能,是中药厚朴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改善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和抗镉中毒等作用。因此,和厚朴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饲粮添加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和厚朴酚在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和厚朴酚在畜禽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和厚朴酚 生物学功能 吸收与代谢 作用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香蕉果肉多酚成分鉴定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香蕉为原料提取多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多酚提取物进行成分鉴定,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香蕉果肉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究青香蕉降血糖的部分机制。结果表明:青香蕉果肉多酚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包括21种多酚类化合物、2种有机酸、3种鞣花单宁代谢产物、以及香兰素和香豆素,检测到香蕉果肉中含有秦皮乙素、金丝桃苷、紫云英苷3种多酚类化合物,此外,二甲基鞣花酸和尿石素A为主要色谱峰;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香蕉果肉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存在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α-淀粉酶抑制率为(76.25±3.79)%,半抑制质量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53 mg/mL;质量浓度为160μ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92.54±0.69)%,IC50为35.76μg/mL。因此,多酚可能是青香蕉能够降血糖的活性成分之一。

关键词: 香蕉 多酚 成分鉴定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作物种植对光伏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种植不同作物对坡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在光伏农业坡地项目区内采集玉米、大豆、南瓜片区以及未种植区土壤样品(各处理分别记作YM、DD、NG、CK),测定不同片区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其不同粒径(d>2 mm、0.25 mm≤d≤2 mm、d<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同时对土壤团聚体分布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种植活动使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布比例显著降低,其破坏率显著升高(P<0.05);而不同作物之间,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玉米>大豆>南瓜(P<0.05),YM、DD较NG处理显著提高了44.2%和23.1%。与CK相比,种植区土壤有机碳及水稳定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作物处理之间,NG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高于YM和DD处理19.3%和15.4%,且其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高于YM和DD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布比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团聚体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微团聚体情况则相反(P<0.05)。研究表明,光伏农业坡地项目区种植作物造成土壤团聚体破坏及有机碳流失,但不同作物品种对其影响不同,其中南瓜种植对土壤扰动和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最小,是光伏农业坡地项目区的优选作物。另外,为了缓解项目区土壤团聚体破坏及有机碳流失,应补充土壤有机质,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关键词: 光伏农业 坡地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