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问题及调控途径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酸化问题正在成为限制茶园土壤健康和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对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机制及调控途径尚缺乏系统性总结,制约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系统阐述茶园土壤酸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解析了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土壤元素转化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针对茶园酸化土壤改良目标,提出酸化土壤的有效调控途径,旨在为茶园土壤健康管理和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土壤 酸化 茶园 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茶中主要儿茶素、氨基酸单体呈味分属性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建立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绿茶主要滋味单体混合后的呈味强度.[方法]采用电子舌检测技术,以绿茶中主要的3种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3种氨基酸单体(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为研究对象,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绿茶滋味属性评价模型.[结果]所配比溶液中智能感官强度遵循鲜味>涩味>苦味.ECG、EGCG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互作与苦味具有正效应;天冬氨酸、谷氨酸分别与茶氨酸的互作对苦味强度有负效应;GCG、ECG对涩味有正效应,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和谷氨酸分别与天冬氨酸、茶氨酸互作对涩味有负效应;谷氨酸、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及儿茶素间互作对鲜味有正效应,ECG、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的互作、天冬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谷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对鲜味有负效应.构建单体滋味属性评价模型为Y(苦)=17.033 1+0.927 0X4+0.002 5X23+0.000 2X26+0.001 9X2X5+0.009 3X4X5-0.003 7X4X6-0.000 7X5X6;Y(涩)=-32.097 5+0.199 8X2+0.455 3X3+1.222 9X4+0.000 6X22+0.004 4X25-0.000 1X1X6-0.002 6X2X3-0.008 1X3X4-0.017 3X4X5+0.001 4X5X6;Y(鲜)=80.221 8-0.703 7X3+0.555 6X5-0.355 4X6+0.000 7X26-0.001 6X1X2-0.002 7X1X5+0.000 8X1X6+0.007 9X2X3-0.009 7X2X5+0.014 3X3X5-0.002 4X4X6-0.004 8X5X6;模型相关系数均>0.890 1,决定系数均>0.792 2,参考模型滋味强度鲜味为15.17~53.58,苦味为3.03~15.76,涩味为5.94~16.52.[结论]以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EGCG、GCG和ECG单体组成的溶液,一定程度上能模拟绿茶茶汤滋味强度,根据3个模型能匹配出绿茶滋味属性的最高强度和最低强度.

关键词: 绿茶 呈味单体 滋味表征 数字模型 智能感官 呈味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酶协同正交试验对3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影响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酶组合对3种饲草原料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菌酶制剂与饲草组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4因素分别为纤维素分解菌(A)、乳酸菌(B)、酶制剂(C)和原料(D),每个因素3水平.试验共9个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纤维素酶+甜高粱,2组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多年生饲草玉米,3组为枯草芽孢杆菌+鼠李糖杆菌+淀粉酶+象草,4组为泛菌+粪肠球菌+木聚糖酶+象草,5组为泛菌+植物乳杆菌+淀粉酶+甜高粱,6组为泛菌+鼠李糖杆菌+纤维素酶+多年生饲草玉米,7组为草螺菌+粪肠球菌+淀粉酶+多年生饲草玉米,8组为草螺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象草,9组为草螺菌+鼠李糖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各组青贮60 d后对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参数以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组、5组和9组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组和6组(P<0.05),3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1组和9组(P<0.05),4组和8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4组的pH和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组、7组和8组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1组、2组和5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9组的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除9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综合平衡法正交分析结果表明,4因素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原料>酶制剂>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正交筛选最优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

关键词: 纤维素分解菌 乳酸菌 酶制剂 青贮发酵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挖掘优异的鲜食花生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分等方法,对287份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286%~19.506%,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046~2.073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1.467%.通过聚类分析,287份材料被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脂肪、硬脂酸含量较高,共计100份材料;第Ⅱ类群共有61份材料,油酸含量较高;第Ⅲ类群含126份材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基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权重,构建了综合评分公式:F=0.588F1+0.277F2+0.135F3,据此公式筛选出了综合评分大于1的材料51份,其中大于5的材料有3份,可为今后花生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品质性状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大树茶形态学特征及生化成分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贵州大树茶种质。【结果】贵州大树茶生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形态学性状高,7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0%(长宽比)—145.61%(子房茸毛),平均变异系数为41.1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7(腋芽茸毛)—2.07(长宽比),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3;14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15%(儿茶素总量)—99.54%(没食子酸),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6(表儿茶素,EC)—2.07(儿茶素总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多数贵州大树茶的形态学特征为腋芽有毛,子房无毛,大叶或中叶,叶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贵州大树茶生化成分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咖啡碱、茶叶碱、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碱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等8个生化性状呈平缓且对称的正态分布趋势。贵州大树茶形态学性状和生化性状大多与地理信息及气候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海拔、纬度的上升及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贵州大树茶叶片越阔圆,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物质含量越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0个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关键性状: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酯型儿茶素、EC、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EGCG、可可碱和腋芽茸毛,可用于区分不同县(市)大树茶种质。基于10个生化组分可将121份贵州大树茶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20份来自惠水的大树茶种质,其EC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Ⅱ类包括16份大树茶种质,其EC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第Ⅲ类包括9份大树茶种质,多数来自惠水,其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Ⅳ类包括76份大树茶种质,主要来自习水、桐梓、道真和务川,其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EGC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以14个生化性状开展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4%,第1主成分中的决定生化因子EGCG、生物碱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是评价贵州大树茶生化品质的关键。【结论】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黔南的惠水大树茶种质与黔北6县(市)大树茶种质形态表型及生化表型均差异较大;GT-XS-08、GT-TZ-11、GT-DZ-06、GT-DZ-13和GT-TZ-03是生化品质综合评价较优且生化成分含量优异的大树茶种质,可作为高潜力育种材料以选育茶树新品种。

关键词: 贵州 大树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茶树嫩芽 图像识别 YOLOv8n 注意力机制 采摘机器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南明区和云岩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中药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贵州省南明区和云岩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的本底资料,为今后建立良好的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采用样地和样线(带)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法,获得药用植物资源相关的调查资料。结果:两区共有药用植物140科402属548种;物种结构大多以小型科和单种科为主,科占比分别为46.43%和38.57%;多年生草本为主要生活型。重点调查了79种药用植物,均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蕴藏量超过1 000 t的药用植物有艾、千里光、野菊、何首乌、车前、天冬等;共有125种分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常用药,如苗药、布依药、水族药、毛南药、侗药等,其占比为22.81%。结论:该研究对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贵州 云岩区 南明区 中药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相关性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甘蓝型油菜理想株型,系统分析了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2019年度连续2年试验种植600份来源于主要生态区域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采集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分析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油菜一次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单株产量与实收产量间呈直线回归关系,其余性状与实收产量间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且各性状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角粒数对单株产量和实收产量的贡献最大。【结论】依据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求极值,得出其理想株型,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4.21 g,理论产量可达314.73 kg/667 m2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因素 理想株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力育种技术筛选铁皮石斛新株系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力育种技术是利用叶片的电学行为,获取作物的胞内水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植物生理动力学参数,表征作物生命力和生产力(双力).以"双力"为评价指标在线快速评价作物的生长机能、发育机能、代谢能力和抗逆机能等,对常规育种中的表型和株系、杂交育种的后代以及分子育种的基因型实现在线快速筛选和评价.利用双力育种技术,对16份仿野生附树栽培铁皮石斛资源的叶片胞内水代谢、营养转运能力以及代谢活力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得分高低从中筛选出5份适应喀斯特林地附生干燥树皮的铁皮石斛优异株系.继续对得分最高的3份铁皮石斛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价,最终获得两次排名均为第一的适宜仿野生干旱逆境铁皮石斛品系LH1,表明双力育种技术能使优良株系筛选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双力育种 电生理参数 抗逆机能 优良株系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薏苡ClSAD、ClFAD2基因单倍型鉴定与相关脂肪酸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薏苡仁油是薏苡仁主要功能性物质之一,脂肪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9个省份的19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检测其种仁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ClSAD、ClFAD2基因序列多态性并鉴定单倍型,进行脂肪酸含量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薏苡种质种仁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为15.84%~23.0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22~5.23,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硬脂酸含量最低,各脂肪酸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lSAD和ClFAD2内部各有14个和3个SNP,分别鉴定到5个单倍型组合,ClSAD基因单倍型Hap3和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分别与参考基因组一致。ClSAD基因单倍型Hap3与硬脂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利于硬脂酸向油酸转化。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利于亚油酸的积累,而Hap2与亚油酸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不利于亚油酸的合成。在2个基因内部各鉴定到1个关键SNP位点,分别是形成SAD和FAD2酶活性差异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将为高油薏苡优良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和相关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薏苡 脂肪酸 单倍型 硬脂酸脱饱和酶SAD基因 油酸脱饱和酶FAD2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