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对福建龙岩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和氮排放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对产蛋高峰期龙岩蛋鸭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选用540只140日龄健康蛋鸭,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7.31%的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饲喂16.20%和15.30%粗蛋白平衡氨基酸的饲粮。正式试验期为9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试验2组相比,试验1组的蛋黄重和蛋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试验2组和对照组的干物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随着粗蛋白水平的降低,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粪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产蛋高峰期蛋鸭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7.31%时降低1.0%~2.5%的粗蛋白水平,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无负面影响,并且可以降低粪氮含量。

关键词: 龙岩蛋鸭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饲粮 蛋品质 抗氧化 氮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对养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于2022年6―10月逐月监测上海市崇明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内水质指标,同时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养殖期内水体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功能结构特征,并探讨了二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养殖池塘在养殖中后期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p H、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在养殖期水体中,6―8月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7―8月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优势门为细菌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病毒中的尾噬菌体门(Uroviricota),而在属水平上,丰度占比前10的优势属在多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如7月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细菌和8―10月的有尾噬菌体目(unclassified_o_Caudovirales)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的主要功能为代谢功能包括能量代谢、全局和概览图、氨基酸代谢等,不同月份的功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6―7月代谢途径丰度明显高于8―10月,而优势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上述功能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影响趋势一致,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总磷的影响作用稍弱。在养殖水体中,丰度占比较大的致病菌为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养殖水质调控及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养殖塘 中华绒螯蟹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群落 功能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智能灌溉系统的构成及应用

上海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解决目前大型农场大田水稻种植中存在的灌溉用工难、管水难等问题,特研发了一套大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农渠中的传统闸门进行改造,配合自主研发的智能灌溉控制器,可实现对无网、无电、无基础设施的农田进行智能化灌溉管理。为促进大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现将大田智能灌溉云平台、智能灌溉控制器、灌溉小助手等大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及其在上海农场的应用效果进行介绍。

关键词: 大田智能灌溉系统 云平台 智能灌溉控制器 灌溉小助手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特异性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型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外源插入片段的旁侧序列为靶标,建立了转化体特异性实时荧光PCR和单通道微滴式数字PCR精准定量检测体系,并邀请8家农业农村部检测中心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转化体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定量极限达到50 copies∕μL,检测极限达到5 copies∕μL.该检测方法有望作为检测标准用于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的定量检测,为该大豆品系的商业化应用及转基因标识等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抗除草剂大豆ZH10-6 转化体特异性 定量检测 实时荧光PCR 微滴式数字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蚕豆地方资源鉴定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蚕豆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的43份蚕豆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这些蚕豆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5.7%-37.5%.相关分析显示,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560%,主要与产量、籽粒和荚果性状相关.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两大类群,分别包含32份和11份蚕豆资源.第Ⅰ类群又分为2个亚群,亚群Ⅰ-1籽粒大、单株产量高、种皮浅褐色,亚群Ⅰ-2籽粒较大,可作为大粒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第Ⅱ类群籽粒较小、单株荚数较高,可作为小粒多荚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蚕豆品种改良提供材料基础.

关键词: 蚕豆 地方资源 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上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水稻轮作 紫云英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市售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的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摘要:本文采用相关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45批次现磨咖啡样品和14批次速溶咖啡样品中多种营养物质的成分(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元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A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咖啡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为可溶性固形物,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体补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及部分人体必需的元素.因咖啡配方不同,各类咖啡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部分咖啡样品糖度较高,或钠含量较高,消费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择.

关键词: 咖啡 营养 蛋白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上海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分析

上海农村经济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质照射对白玉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上海蔬菜 2024

摘要:为探明不同光照条件对工厂栽培白玉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作者将搔菌后的白玉菇栽培瓶分别置于红光、蓝光、绿光、红蓝光、红绿光、绿蓝光、红绿蓝光、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白玉菇为对照,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白玉菇的产量、农艺性状、质构品质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光照条件下白玉菇子实体的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白玉菇产量较高(分别为196.53 g和188.22 g),红光处理产量最低(168.08 g);红蓝光和红绿蓝光处理子实体的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绿蓝光、红蓝光和蓝光处理白玉菇子实体品质的综合得分较高,黑暗环境处理品质得分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工厂化栽培白玉菇光质条件提供参考,对进一步提高白玉菇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白玉菇 光质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鳝种养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稻鳝种养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系统,分析了稻鳝种养模式下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完全氨氧化微生物(Comammox)]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明确该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试验设置两个处理(常规稻田处理和稻鳝种养处理),分别在处理小区的中心区域和沟渠边缘区域取样,即:常规稻田中心区域(CCS)、常规稻田沟渠边缘区域(CMS)、稻鳝种养处理中心区域(ICS)和稻鳝种养处理沟渠边缘区域(IMS)。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处理相比,稻鳝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减少了稻田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间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差异,增加了土壤硝化势;相较于常规稻田处理,稻鳝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AOA、Comammox Clade-A和Comammox Clade-B的丰富度,显著降低了AOB的丰富度;同时,IMS显著提高了AOA的群落多样性,但降低了AOB的群落多样性;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是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AOA和Comammox促进了土壤硝化速率,而AOB反之;稻鳝种养模式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并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内部连接更加紧密。研究表明,稻鳝种养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因子,特别是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显著影响了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稻鳝种养 氨氧化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