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松滋市施肥现状与化肥减量增效调查分析

绿色科技 2024

摘要:科学施肥是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采取定田块、定农户入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并对2006年、2021年、2022年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用量大幅下降,2006-2022年,亩平化肥用量(折纯)下降了6.8 kg,下降率为22.3%;同时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也有很大改进,单质肥用量下降,复合肥、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上升,施肥方式也从传统的撒施方式向机械集中深施方式转变。因此,提出了化肥减量增效途径主要体现在“精准施肥减量增效”“调优结构减量增效”“改进方式减量增效”“多元替代减量增效”4个方面。

关键词: 肥料种类 施肥方式 施肥结构 减量增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体系建设和效能提升方面仍存在整体效能不足、低水平重复、转化率偏低等问题.通过借鉴全国部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主要做法,从职责定位、协同模式、学科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效能 湖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复合肥在水稻上应用研究

湖北植保 2024

摘要:本文应用不同品种有机-无机复合肥在同一水稻品种上施用不同量的产量和收益表现,为发展通城县粮食生产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在生产上,施用30%宜施壮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施用30%祥云有机-无机复合肥80 kg/667m~2,产量可达到700 kg/667m~2以上,比习惯施肥产量要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施用30%祥云有机-无机复合肥40 kg/667m~2、60 kg/667m~2的平均产量和施用30%宜施壮有机-无机复合肥20 kg/667m~2、40 kg/667m~2、60 kg/667m~2的平均产量与习惯施肥(施用40%中化复合肥60 kg/667m~2)的平均产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在施肥各处理中,以施用30%宜施壮有机-无机复合肥20 kg/667m~2净收益最好,达到956.8元/667m~2,因此从稳产减肥增效考虑,建议生产上大量推广30%宜施壮有机-无机复合肥20 kg/667m~2。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肥 水稻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66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穗部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是减轻其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59个小麦品种和选育的7份优异品系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对其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抗性基因Fhb1功能性分子标记和主效抗性基因(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连锁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其遗传分布和利用状况;同时分析湖北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株高和小穗密度等性状年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6份供试材料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抗,占比24.2%,以810619品系抗性最好,病情指数略低于苏麦3号;42份材料达到中感,占63.6%.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仅鄂T45048携带Fhb1;鄂麦11、鄂麦18和810619等29份材料(43.9%)可能携带Fhb5和QF-hs.crc-2DL单个或2个抗性基因,说明这2个抗性基因在湖北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中得到了较多应用.赤霉病抗性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近15年湖北小麦品种株高持续降低,但其与赤霉病抗性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和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鉴定 分子检测 株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植物醇提物对血耳木霉病原菌抑菌试验

食用菌 2024

摘要:血耳(Tremella sanguinea)是一种极具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然而目前木霉病害制约其规模化生产。研究采用60%乙醇,超声浸提采自鄂西北地区的襄麦冬、鱼腥草、猫眼草、五香菜粉碎物获得四种植物的醇提物,从生长动力、菌丝生长、孢子萌发3个方面考察4种醇提物对血耳木霉病害的抑制作用。结果,无论是襄麦冬、鱼腥草、猫眼草还是五香菜,其醇提物对供试绿色木霉菌株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活性与醇提物的体积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鱼腥草、猫眼草醇提物的抑制作用最强,处理最高体积质量浓度0.03 g/mL,对木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7.23%、35.97%,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8.57%、72.89%。襄麦冬醇提物对供试木霉菌株的抑制活性最弱,最高体积质量浓度0.03 g/mL,对木霉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率仅为23.89%、54.07%。

关键词: 血耳 木霉 菌丝生长 植物醇提物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粉对白鲢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冷冻白鲢鱼糜为实验原料,向其中添加枸杞粉(wolfberry powder, WP),分析不同添加量[0.25%、0.5%、0.75%、1%、1.5%(质量分数)]的WP对白鲢鱼糜凝胶持水性、蒸煮损失率、白度值、水分分布、凝胶特性、微观结构、感官评价及气味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含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持水性、硬度、咀嚼性和凝胶强度都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WP的添加量为0.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78.55%、(2 716.77±75.76) g、(2 185.15±32.46) g和1 087 g·cm;而蒸煮损失率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0.5%的添加量时,蒸煮损失率最小,为7.49%。在鱼糜中加入WP后,可以减少鱼糜凝胶中自由水的比例,增加不易流动水的比例,使鱼糜凝胶保留更多水分,且当WP在最适添加量0.5%时,鱼糜凝胶中只检测到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未检测到自由水。适量WP的添加会增强鱼糜凝胶的网络结构,使其变得更加致密均匀。WP的添加会减小鱼糜凝胶的白度值和色泽评分,但在最适添加量0.5%时,其颜色总体可接受。此外,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当WP在最适添加量0.5%时,可以显著改善鱼糜凝胶的风味品质。研究结果可为生产高品质的鱼糜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枸杞粉 白鲢 鱼糜 持水性 微观结构 凝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注意力网络尺度特征融合的遥感场景分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针对遥感数据集存在的类内差异性大和类间相似性高的特点导致遥感场景分类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网络尺度特征融合(MSA-CNN)的遥感影像场景分类模型.将遥感图像经过尺度变换操作输入到VGG-16网络提取遥感影像的多尺度特征,使用多选框注意力模型(MS-APN)提取图像多尺度下的目标区域,对目标区域进行剪切和放大并输入到三层网络结构中.融合原始影像的多尺度特征和目标区域的特征,并且利用LBP对全局特征表达,克服遥感图像因拍摄角度不同带来的差异性.将融合的多尺度特征输入到网络全连接层来完成最终的分类预测任务.实验结果显示:MSA-CNN平均分类精度较注意循环卷积网络(ARCNet)和传统细粒度循环注意力网络(RA-CNN)在NWPU-RESISC45公开数据集上分别提升1.63%和2.66%,在UC Merced Land-Use公开数据集上较RA-CNN提升0.64%.结果表明:提出的MSA-CNN能够有效提高遥感图像场景分类的准确率.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场景分类 多尺度特征 多选框注意力模型 LBP特征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病原体,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解析。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至关重要,可精细调控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和定位,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PRRSV在入侵宿主细胞时,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病毒感染宿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宿主对病毒的识别,并参与调节病毒复制、增殖及致病等过程。本文综述了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棕榈酰化、乙酰化、乳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PRRSV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PRRSV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蛋白翻译后修饰 PRRSV 病毒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畜牧与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从送检的病鸡中分离鉴定出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FAdV),为临床诊断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将阳性样品接种SPF鸡胚并传代,利用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鉴定病毒。结果:经过鸡胚传代及病毒特异性检测获得了纯净的FAdV,命名为HB2306;分析Hexon基因序列可知,HB2306株属于血清4型分支,与国内外分离的FAdV-4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9%,HB2306株与国内外的4型高致病性毒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7.9%~99.8%;受试动物临床病理变化显示,HB2306株以104.5 EID50/只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后,引起宿主心包积液,肝脏变黄肿胀、淤血出血,肾出血、肿胀等典型的病理变化,与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所致临床症状相似,且死亡率为100%。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FAdV-4高致病力毒株,丰富了毒种库,为该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调查和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致病性 Hexon基因 遗传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Cd污染稻田修复效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摘要:为验证不同土壤调理剂在轻度Cd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本研究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北大冶连续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0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糙米Cd含量、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并选取2021年试验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调理剂(有机类:P3、P4,无机类:P11、P12),探究其对Cd在土壤-植株中转运累积和在土壤中5种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两年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调理剂处理后水稻产量变化幅度为-9.80%~20.09%,糙米Cd降幅为8.05%~79.57%,土壤pH提高了-0.01~1.13个单位,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4.79%~25.00%,且连续两年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021年试验中4种调理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Cd从土壤到水稻根系的转运系数,且无机类调理剂(P11、P12)效果显著优于有机类(P3、P4);各类调理剂(P3、P4、P11、P12)处理使土壤中可交换态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占比分别降低5.91~17.77个百分点和6.33~8.88个百分点;使土壤中Fe-Mn结合态Cd、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占比分别增加3.47~16.31、0.80~6.50个百分点和4.82~7.05个百分点。有机类调理剂(P3、P4)倾向于将土壤中Cd向有机结合态Cd转化,无机类调理剂(P11、P12)则更倾向将土壤中Cd向Fe-Mn结合态Cd转化。研究表明,选取适宜的调理剂能够实现Cd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荐无机类P12调理剂(主要成分CaO≥28%)作为湖北大冶轻度Cd污染修复调理剂。

关键词: Cd 水稻 土壤调理剂 富集 转运 赋存形态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