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川党参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川党参种子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有机肥(OM)、生石灰(QL)和钙镁磷肥(CMP)3种改良剂对川党参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以期为通过土壤改良消减川党参连作障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OM、QL和CM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川党参产量,增幅分别为37.9%、77.9%、117.4%。2)OM、QL和CMP处理均提高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幅分别为31.6%、18.2%、25.3%和28.7%、18.0%、24.0%。3)OM和QL处理下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显著提高,而■含量均显著降低。4)QL和CMP处理下川党参的黄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31.5%和17.6%。OM处理下川党参生物碱含量显著提高了58.7%。5)QL和CMP处理的pH较CK分别提高了10.9%和9.8%,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5.4%和69.1%。OM、QL和CM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了16.7%、21.0%和20.1%。6)3种改良剂处理对川党参形态发育、产量和光合色素积累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进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石灰(CE=1.31)>钙镁磷肥(CE=1.11)>有机肥(CE=1.02)。综上,土壤改良剂能够通过调控光合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土壤酶活性来消减川党参连作胁迫。3种改良剂对连作川党参的促生增产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石灰(3 000kg·hm-2)>钙镁磷肥(3 000kg·hm-2)>有机肥(4 500kg·hm-2)。


响应面法优化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率,以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其总黄酮,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料液比1∶60、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76℃。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提取率为0.80%,与模型预测值0.83%接近,表明该提取条件合理可行,可以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率,利于忍冬桑黄产品精深加工及桑黄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 忍冬桑黄 总黄酮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 响应面试验 提取工艺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 (T1)、107 (T2)、108 (T3) 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132份葡萄种质资源叶片对灰霉病的抗性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32份葡萄种质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鉴定其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对灰霉病表现高抗(highly resistant,HR)的种质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51%;表现抗(resistant,R)的种质14份,占总数的10.61%;表现中抗(middle resistant,MR)的种质89份,占总数的67.42%;表现感病(susceptible,S)的种质 22 份,占比 16.67%;表现高感(highly susceptible,HS)的种质5份,占比3.79%.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葡萄种质,其中圆叶葡萄较抗病;其次为美洲种、欧美杂种;欧亚种易感病.此外,地方种质资源郧西葡萄对灰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研究结果为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柑橘的重要害虫。本文基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石蜡切片观察,对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雌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前生殖腔(包含布氏交配囊、桑葚腺、生殖腔片)、后生殖腔(阴道和产卵针)组成。雄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精泵、输精管、附腺、输入射精管、输出射精管、后附腺和阳茎组成。其雌虫有泄殖腔,位于产卵针前端稍后,雄虫无泄殖腔。雌虫前生殖腔表面被2对肌肉包裹,内部的布氏交配囊、桑葚腺和生殖腔片不易被观察。精泵是一个淡黄色球体,由射精突(精泵内骨骼)、肌纤维(肌肉)、射精囊组成。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形系统形态结构或组织经过进化,从而适应其伪产卵器的运动、交配、产卵等行为机制。为理解昆虫繁殖生理、进化和多样性,以及昆虫的产卵、交配和代谢物排泄等行为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柑橘大实蝇 内生殖形系统 布氏交配囊 桑葚腺 精泵 泄殖腔


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的截短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大量表达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并建立一种可检测坦布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试验首先将去除跨膜域的截短坦布苏病毒E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利用His标签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然后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鸭待测血清为一抗、HRP标记兔抗鸭IgG为二抗,通过反应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抗原包被条件、封闭液、封闭时间、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液、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度、一抗(待测血清样品)孵育条件、二抗稀释度、二抗孵育条件和显色条件]的优化和临界值的确定建立间接ELISA方法;最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通过临床样品检测比较该方法与Western-blot方法的符合性。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大小为1 227 bp的坦布苏病毒截短E基因,经双酶切与测序验证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tr。诱导后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9 ku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条带单一,可与鸭源坦布苏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建立的ELISA方法优化后的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5μg/mL,抗原包被条件为4℃过夜,封闭液为2%BSA,封闭时间为60 min,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液为1%BSA,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度为1∶800,一抗(待测血清样品)孵育条件为37℃、30 min,二抗稀释度为1∶7 500,二抗孵育条件为37℃、90 min,显色条件为37℃、10 min,阴阳临界值为0.368;仅可检测出鸭源坦布苏病毒阳性血清,无法检测出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新城疫病毒、禽腺病毒、禽流感病毒、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1∶3 200(Western-blot方法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度仅为1∶1 600);批次内重复变异系数(CV)为1.7%~4.7%,批次间重复CV为1.4%~5.7%;对137份临床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81.7%,与Western-blot方法比较样品阳性率较高,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6%。说明成功表达了坦布苏病毒截短E蛋白,并建立了一种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可检测坦布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E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抗体


改进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饲料中的环匹阿尼酸
《色谱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离检测,建立了饲料中真菌毒素环匹阿尼酸(CPA)的快速分析新方法。详细优化了UPLC-MS/MS分离检测条件和影响CPA回收率的QuEChERS条件,优化后的分析方法如下:1.0 g饲料加入2 mL水和4 mL 0.5%乙酸乙腈溶液进行提取,再加入提取盐包(0.4 g氯化钠和1.6 g无水硫酸镁),离心分层后,取1 mL乙腈提取液,加入150 mg无水硫酸镁和50 mg C18吸附净化,上清液进行UPLC-MS/MS分离检测;采用Waters HSS T3柱(100 mm×2.1 mm, 1.8μm),以含0.5%甲酸的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定量。CPA在2~200 n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0.999 5),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和2μg/kg,饲料中CPA在10、100、5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1%~78.5%,日内RSD为4.1%~5.8%,日间RSD为6.1%~7.2%。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饲料样品中CPA的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将改进的QuEChERS方法应用于饲料中CPA的提取净化,为饲料中CPA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技术。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匹阿尼酸 饲料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糖饮食诱导秀丽线虫衰老的分子机制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高糖饮食对衰老影响的分子机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探究高糖饮食对秀丽线虫体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糖饮食造成线虫体内4 183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表明,高糖处理后线虫差异表达基因在衰老、未折叠蛋白反应、压力应激响应、自噬、转移酶活力、催化酶活力、热休克蛋白连接等方面显著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线虫寿命调节途径、自噬调节、丙酮酸代谢、FOXO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谷胱甘肽代谢、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也显著富集.通过对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发现高糖会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热应激抗性和抗氧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阐释高糖饮食对寿命及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预制乌鳢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实验以预制乌鳢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160、320、480、640和800 W的微波功率加热处理下温度分布、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及水分子分布的变化,优化预制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160、320、480、640和800 W下鱼肉在70~80℃之间鱼肉已完全熟化,通过熟化度、感官评价确定不同微波功率由低到高相应的最佳熟化时间分别在8、6、4、3和2 min,其对应最小剪切力为67.85、51.9、63.70、71.39、66.44 g。随着样品表面温度不断升高,肌肉蛋白变性,肌肉对水的束缚能力下降,自由水比例不断升高,鱼肉的剪切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分析和水分子分布的结果,640 W处理3 min,鱼肉完全熟化,剪切力最高,其鱼肉嫩度最受欢迎,感官评分最佳,为预制乌鳢鱼片最适微波熟化参数。


纳米二氧化硅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化市场十日讯 》 2024
摘要:在现代农业中,农药是减少植物病虫害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大部分化学合成农药存在生物毒性、抗药性和环境危害性等问题,而且传统农药剂型有效利用率偏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型高效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植物病虫害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其独特的表面特性和小尺寸效应,以及新颖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有助于克服现有农药产品的许多固有限制.在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中,纳米二氧化硅因其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表面易修饰、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纳米二氧化硅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植物病虫害 化学农药 纳米二氧化硅 化学合成农药 现有农药 农业生产效率 农药剂型 有效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