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密度-氮肥互作对糜子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黍9号为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和氮肥互作对糜子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为糜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推进,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同一种植密度下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密度60万株·hm-2下,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显著差异,说明氮肥对糜子的影响效应在60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最好。在施氮量为0、75、150和225kg·hm-2下,单株干物质积累均为30万株·hm-2>60万株·hm-2>90万株·hm-2,密度越大氮肥对单株干物质积累影响越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转TaNHX2基因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条件下,转TaNHX2基因玉米自交系昌7-2和非转基因对照的幼苗生长情况、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植株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植株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但是转基因玉米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几乎所有胁迫浓度下,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植株,丙二醛含量均比非转基因植株低。以上结果说明,转TaNHX2基因玉米幼苗的耐盐性明显优于非转基因对照。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TaNHX2基因 盐胁迫 幼苗生长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细菌XM2的鉴定及其对梨采后黑斑病的生防作用
《微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从西梅(Prunus domestica L.)果实表面分离到拮抗细菌XM2进行鉴定,研究其对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采后黑斑病的生防作用。【方法】根据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XM2的种类;在梨果伤口上进行活体(in vivo)的抑菌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XM2对病原菌丝的影响。【结果】XM2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XM2各种处理液对梨黑斑病防效均显著好于对照,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菌悬液、发酵液、过滤液和热杀死液,其中,菌悬液防效达97.73%;XM2使用浓度越大、病原菌接种浓度越低,防效越好;XM2接种时间相对早的处理防效显著优于相对时间晚的处理,即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菌株XM2可以较好的定殖于梨果伤口;显微镜观察发现,XM2可使病原菌丝部分断裂,细胞内含物外溢,扭曲变形。【结论】本文首次报道成团泛菌菌株XM2,其活菌体和代谢产物对梨采后黑斑病均有生防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水灌溉和镉胁迫对菠菜镉积累及其生长过程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污水灌溉和镉胁迫复合处理对菠菜镉积累和生长过程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用清水和污水分别配制不同浓度(0,1,5,10,30,50 mg/L)的镉溶液,定期对菠菜整个生长过程进行浇灌和喷洒处理。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系列相比,污水灌溉有利于菠菜对土壤镉的吸收,且相同浓度的污水处理系列的菠菜株高、叶面积、每盆平均叶片数、生物量等均低于清水处理系列。与各自的空白对照相比,2个处理系列的菠菜镉含量均随着处理试液镉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双阶段直线相关性;当镉浓度在0~10 mg/L时,清水和污水系列菠菜镉含量与处理试液镉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0.997 6,相关直线斜率分别为1.602 9,1.665 6;当处理试液镉浓度为10~50 mg/L时,二者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9,0.999 8,斜率分别为0.237 3,0.254 8,斜率变小。2个处理系列的菠菜株高、叶面积、每盆平均叶片数、生物量等均在0~10 mg/L表现出低浓度刺激效应,10~50 mg/L表现出高浓度抑制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层积环境对榛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平欧杂交榛品种(系)82-7、85-73、达维和欧榛种子为试材,将种子分别层积在深25、40 cm的层积坑和深4 m的地窖中,以筛选不同种质适宜的层积环境。结果表明,在深25、40cm的层积坑中层积,榛品系82-7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9.72%、80.09%,85-73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6.35%、71.14%,均明显高于在深4 m的地窖层积;榛品种达维种子适宜在深25 cm的层积坑和深4 m的地窖中层积,发芽率分别为60.10%、61.20%;欧榛种子在深4 m的地窖中层积发芽率明显高于在深25、40 cm的层积坑层积,发芽率为49.09%;层积环境对榛幼苗生长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两个C2H2型转录因子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气候已严重影响需水作物大豆的产量,而植物中C2H2型转录因子在应答非生物逆境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充分挖掘优异抗旱大豆种质的基因资源及功能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抗旱大豆种质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从大豆叶片中克隆到2个基因,分别命名为GmZAT9-like和GmZAT5-like。序列特征分析表明二者都属于C2H2型转录因子,均包含典型双锌指结构域和EAR保守基序,且氨基酸同源性低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2个基因分别与拟南芥AtZAT9和ATZAT5基因划分为一类。基于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到2个基因分别在叶片和根部组织特异性表达。通过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大豆幼苗在PEG、SA、ABA、NaCl和4℃胁迫处理条件下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PEG和SA胁迫条件下,叶片中GmZAT9-like基因表达在处理后期有升高趋势,而根部GmZAT5-like基因在处理早期受到诱导表达;ABA胁迫条件下,2个基因均在处理初期呈现表达升高趋势而后下降;盐和冷胁迫条件下,叶片中GmZAT9-like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而根部GmZAT5-like基因表达在冷胁迫处理初期呈现升高趋势。因此推测这两个基因与大豆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线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线辣椒(C.annuumvar.annuum)是一种特有的辣椒类型,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目前对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对20份辣椒种质资源(其中线辣椒13份,其他辣椒资源7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2种标记均能有效鉴定材料间遗传多样性,其中SSR标记优于RAPD标记.RAPD标记共扩增出218条DNA片段,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出3~10条DNA片段,多态性比率(PPB)为77.1%;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15~0.905.SSR标记共扩增出153条DNA片段,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2~8条DNA片段,多态性比率(PPB)为82.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32~0.886.相关性分析表明,RAPD和SSR标记与形态标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和0.710,2种标记与形态标记的相关系数为0.65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具有亲缘关系的资源及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相近的资源聚在一类,说明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具有较好的相符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丰产甜樱桃叶片养分调查研究
《果树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我国甜樱桃营养现状,为甜樱桃种植者提供叶片养分分析参考。【方法】2010—2012年在我国甜樱桃主产区,选优质丰产、无生理病害症状、无大小年的7~15 a生植株,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取树体外围新梢中部叶片,测定氮、磷、钾、钙、镁、铁、锰、锌、硼、铜10个元素,统计分析各元素养分含量范围,以及年度、品种、砧木、地区间差异。【结果】钾、硼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元素有一定差异,但变幅不大;‘萨米脱’、‘红灯’、‘美早’、‘拉宾斯’4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大青叶’与‘吉塞拉5’2个砧木间镁、氮、钾、钙、锌差异显著,铁、锰、硼、铜差异不显著;不同地区间铁、锰2个元素变化较大,其他元素差异不大。将3年数据综合统计分析,得出优质丰产甜樱桃叶片氮、磷、钾、钙、镁、铁、锰、锌、硼、铜养分含量范围分别为(17.35±3.14)g·kg-1、(3.19±0.69)g·kg-1、(10.36±2.81)g·kg-1、(10.15±3.84)g·kg-1、(3.50±0.50)g·kg-1、(133.24±47.35)mg·kg-1、(138.93±59.83)mg·kg-1、(24.86±7.93)mg·kg-1、(36.50±5.29mg·kg-1、(20.81±12.58)mg·kg-1。氮磷钾比例为1∶0.2∶0.6,钙镁钾比例为1∶0.3∶1,磷/锌为126,铁/锰为1,钾/镁为3。【结论】甜樱桃叶片养分组成受砧木影响最大,也因年份、地区不同出现差异,但受品种影响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中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利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3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通常配成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发现,中233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和40条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利用D基因组特异探针pAs1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发现,中233缺少了一对小麦的2D染色体。分子标记鉴定进一步表明,中233的1对小麦2D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所代换。说明中233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初步推断其可能携带有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