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及其田间合理布局提供指导,也为玉米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个市(县)的疑似小斑病玉米叶片进行单孢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基于rDNA-ITS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选用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Mo17、B73、丹340、罗31、掖478、齐319、昌7-2和掖107),采用喷雾接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分别从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地各分离到1株菌株,依次标记为DT、RD、FX和DH,形态学观察发现分离菌株存在类似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以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550 bp左右的预期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小斑病菌多个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7%;结合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的江苏分离株.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分离株(DT)独立一枝,说明其来源较特殊.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来自东台的菌株(DT)致病力最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菌株上的抗感性差异较大,对玉米小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有齐319和Mo17.[结论]可选用东台菌株(DT)作为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的接种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可挖掘齐319和Mo17的抗病基因,为玉米小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类型肥料对向日葵穴盘苗素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类型肥料对向日葵穴盘苗生长的影响,筛选适用于向日葵穴盘的肥料类型和壮苗指数.以观赏向日葵'夏日微风'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不同类型肥料对向日葵穴盘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多多高氮钾比例肥提高向日葵穴盘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株高和茎粗,增加幼苗同化物积累;硫酸钾型复合肥更有利于根系生长及根同化物积累.与其他肥料相比,花多多高氮钾比例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植株干重、植株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分别平均增加15.6%、10.0%、6.6%、15.1%、11.4%、16.6%、13.8%;硫酸钾型复合肥处理的根系干重、根系鲜重、主根长分别平均增加13.3%、35.0%、4.9%.4种肥料肥效大小依次为:花多多高氮钾比例肥>硫酸钾型复合肥>控释肥>花多多1号肥.综上所述,向日葵穴盘苗施肥优选花多多高氮钾比例肥,茎粗/株高*单株鲜重*100可作为向日葵穴盘苗的壮苗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雾滴沉积仿真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的风场分布特性和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非稳态模拟,通过建立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在温室内作业的气流速度场仿真模型及雾滴沉积分布仿真模型,分析了该系统在3组作业参数(液压为0.05MPa,气压为0.2、0.3、0.4 MPa,3组作业参数分别对应的喷头出口截面平均气流速度为200、400、600 m/s)下的气流速度分布特征及在3组作业参数、4组高度水平(0、40、60、80 cm)和2个雾滴沉积区域(喷头正下方区域和喷头中间区域)下的常温烟雾系统的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并对雾滴沉积分布特性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作业时可在棚室内形成涡旋气流,有益于雾滴在整个棚室内的漂浮、弥散和沉积,根据仿真和试验结果得出本系统的最优作业参数为气压0.3 MPa、液压0.05 MPa。喷头正下方和喷头中间区域的雾滴最大沉积量分布在喷头喷射方向前方1 m区域(采样点5),且沿喷头喷射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试验条件下,雾滴沉积量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喷头正下方的雾滴地面沉积量低于中间区域的雾滴地面沉积量,而在高度水平40、60、80 cm下,喷头正下方相应的雾滴沉积量高于中间区域。正下方区域的雾滴主要沉积分布在60~80 cm的高度区间,中间区域的雾滴主要沉积分布在高度40、80 cm区域。不同作业参数下雾滴在不同高度的仿真和实测沉积量相关系数范围为0.990~0.924。雾滴沉积量仿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08~0.374,说明CFD仿真可较准确地预测模拟常温烟雾系统气流速度场与雾滴沉积分布特性,指导实际作业参数优化。
关键词: 温室 常温烟雾系统 固定管道式 二相流 雾滴沉积 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透光率纸袋对红肉桃果肉色泽及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透光纸袋处理后对红肉桃果肉色泽及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红肉桃品种半斤桃为试材,于盛花后40 d分别进行50%透光的黄色单层袋、0透光的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以不处理(100%透光)为对照.分别于盛花后71、82、90、95 d测定半斤桃果肉的色差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50%透光处理对果肉B值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对色差C、H值没有影响,且仅在盛花后82 d时降低了色差A值;0透光处理对果肉色差A、C值没有影响,且仅在果实成熟时降低了色差B、H值;不同透光强度在果实成熟时均显著提高了果肉色差L值.不同透光强度处理对果肉类胡萝卜素5个成分总含量、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均没有影响;果实成熟时,不同透光强度处理均降低了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但50%透光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黄素含量,0透光处理显著提高了叶黄素含量.[结论]在田间栽培生产过程中,可在盛花后40 d对半斤桃进行50%透光套袋处理,提高果肉玉米黄素含量,或用0透光套袋处理,提高果肉叶黄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茉莉花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茉莉花的内参基因,以5种组织(根、茎、嫩叶、成熟叶、花)和4个发育阶段的花(幼蕾期、膨大花蕾期、最长花蕾期和初绽期)为试验材料,选择较常见的8个候选内参基因进行引物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内参基因均扩增出单一条带,溶解曲线均只有明显的单一峰。采用qRT-PCR技术分析8个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各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其他样品。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RefFinder对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用于不同组织(有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SAND和UPL7;适用于不同组织(无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UPL7和GAPDH;而适宜不同发育阶段花的最优内参基因为Actin和EF1α。进一步利用JsDXS和JsPAL2对筛选的内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以稳定性好的Actin、EF1α及Actin+EF1α组合为参照时,JsDXS和JsPAL2在花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用最不稳定的PP2A为参照时,花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总之,本研究对茉莉花内参基因进行了筛选,不同组织(有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SAND和UPL7;不同组织(无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UPL7和GAPDH;花发育不同阶段的最优内参基因为Actin和EF1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尾草酸抑制油酸甲酯热氧化反应作用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油脂氧化劣变对人体健康存在影响,有效控制油脂氧化劣变,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鼠尾草酸如何有效抑制油酸甲酯热氧化反应这一问题,利用国标法、液相色谱、电子顺磁共振分析鼠尾草酸对油酸甲酯热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加入抗氧化剂能够显著降低油酸甲酯主要特性指标游离脂肪酸、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总氧化值和抑制主要醛类羰基化合物和自由基的产生.鼠尾草酸对油酸甲酯FFA、AV和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效果略好于TBHQ,而在POV、PAV、TOTOX和醛类羰基化合物方面稍逊于TBHQ.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表明鼠尾草酸比TBHQ对油酸甲酯中自由基含量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加入抗氧化剂可以提高油酸甲酯的热氧化稳定性,其作用效果可与TBHQ媲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因素诱发雏鹅痛风的机制剖析及营养调控技术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雏鹅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并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囊、关节软骨、关节周围、胸腹腔及各种脏器表面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造成雏鹅死亡和经济损失.研究发现,饲粮营养结构不合理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诱发雏鹅痛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综述因饲粮营养结构失衡(如蛋白质水平偏高、钙磷比例失调、钠钾平衡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诱发雏鹅痛风的生理机制,并据此提出营养调控技术建议,为有效预防雏鹅痛风提供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成熟度对'金艳'猕猴桃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以不同采收期的中华猕猴桃'金艳'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果实品质及香气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以盛花期后110天为第一次采样时间,之后每隔10天采一次样,共采样6次(采收期Ⅰ~Ⅵ).果实采收后立即测定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于果实达可食状态后测定果实内在品质,并采用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分析可食期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采收期越晚,单果重越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采收期Ⅵ果实硬度较前期急剧下降.采收期Ⅴ果实达到可食时的总酸含量最低,固酸比及总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对香气成分分析时发现酯类种类最多,相对含量最高.研究认为'金艳'猕猴桃在采收期Ⅴ时,果实适宜采收,果实可食期内在品质最好,酯类香气种类最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在7.5%左右,总酸含量在1.3左右,固酸比在5.5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D1501发酵黄浆水的抑菌活性及其中细菌素的分离与鉴定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植物乳杆菌D15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1501)接种于黄浆水中,37 ℃静置培养24h后制成酸浆.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酸浆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假丝酵母有弱的抑菌活性,但对酿酒酵母和2株霉菌没有抑制作用.经中和及酶解实验推测酸浆中的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将经过30、10、3 kDa超滤分离得到的无细胞超滤液旋蒸浓缩定容后,采用RESOURCE-Q阴离子交换柱和300SB-C18反相层析柱依次纯化,得到色谱纯度细菌素物质,命名为Lp100.该细菌素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确定分子质量约为1 434.90 Da,氨基酸序列为MCCKVLLLLSRR.最终细菌素比活力为7 247.00 IU/mg,纯化倍数为79.94 倍,回收率为1%.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D1501 酸浆 细菌素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对大气PM2.5贡献率较高,从源头上控制氨挥发对降低大气污染物含量、减少雾霾,以及大幅度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业源氨排放中,由农业活动(主要是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占整个农业源氨排放的40%,其中,中国南方稻田氮素损失严重,氨挥发占较高比重.因此,对国内外关于稻田氨挥发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影响稻田氨挥发的机理和主要因素,对稻田氨挥发减排措施的制定有指导意义.从分析氨挥发机理入手,概述稻田氨挥发的规律;并通过对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影响稻田系统NH3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温度、光照和降雨、风速和湿度)、土壤理化性质(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以及粘土含量等)、施肥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耕作方式、施肥时期以及灌溉),其中温度、土壤pH、有机质以及施肥量与NH3挥发呈正相关,而土壤粘土含量则与NH3挥发呈负相关.此外,就控制稻田氨挥发的措施进行探讨,主要包括稻渔共作、套养浮萍、放养满江红,以及施用新型生物炭等措施;同时对稻田系统NH3挥发减排措施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展望,指出可从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入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的氨挥发减排技术体系,以期为水稻最佳栽培管理模式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为实现农业的高产和高效、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