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垦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580条记录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棉花黄萎病监测

棉花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监测棉田黄萎病发病情况,为棉花黄萎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分析黄萎病发病棉田冠层的光谱特征,筛选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识别棉花黄萎病的最佳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组合及最佳时相,并基于筛选的最佳时相建立黄萎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棉田影像图,利用平行六面体法、最大似然法及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分类法对影像图进行分类对比和精度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710~760nm波段,不同发病程度的棉株冠层光谱反射率均随着波长的增加明显增加;在760~950 nm波段,棉株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着黄萎病的加重明显减小。随着黄萎病加重发生,棉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植株含水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均降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识别棉花黄萎病的最佳植被指数和最佳波段组合分别是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和B3-5-8(对应的波长分别为550 nm、656 nm和800 nm)。8月中下旬为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识别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的最佳时相。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分类法结合最佳波段组合B3-5-8与DVI综合影像对棉田黄萎病病情的分类精度最高(分类精度为96.64%,Kappa系数为95.61%)。棉田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分类结果与棉株冠层光谱反射率和棉株农学参数的变化相对应,并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结论】利用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分类法、最佳波段组合B3-5-8与DVI综合影像对棉田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分类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类似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无人机 多光谱影像 分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卤肉中36种兽药残留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卤肉中金刚烷胺、磺胺类、喹诺酮类及氯霉素类等36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卤肉样品通过乙腈-水溶液(V:V=8:2)提取,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配有电喷雾离子源(ES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同时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表明,所研究的36种兽药在0.5~20.0 ng/mL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本方法中36种药物的检出限均为0.10μg/kg,定量限均为0.33μg/kg,在高中低3个不同浓度(0.5,1.0和5.0μg/kg)36种兽药的添加回收率为70.8%~106.9%,相对标准偏差(RSD, n=6)0.2%~6.2%。该研究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回收率和重现性好,可同时对卤肉中的36种兽药残留进行测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卤肉 PRiME HLB固相萃取 兽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的综合评价及育种演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66.92%;并对110份早熟陆地棉品种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排名第一的品种为中棉113(0.67),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纤维品质优良和株型相对松散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甘肃审定品种的早熟性显著优于西北内陆和新疆审定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显著低于西北内陆和新疆审定品种.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在30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多数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呈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株型向更为紧凑的趋势演变;早期育成品种的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强度呈负相关,而近期育成品种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强度呈正相关.[结论]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在育种改良过程中,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的主要性状指标分布广泛,逐年呈显著提升的演变趋势;近期育成品种已实现了单株结铃数与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协同提高.

关键词: 陆地棉 早熟 产量 纤维品质 株型 西北内陆棉区 育种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是影响全世界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BVDV由2种生物型和多种不同基因亚型毒株组成,这些毒株具有不同的抗原性、细胞病理学和致病性发病机制。尽管世界各国为控制和预防BVDV的发生与流行做出诸多努力,但仍有BVDV感染动物的报道。笔者主要围绕BVDV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以及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免疫逃避策略、免疫防控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BVDV通过劫持宿主免疫系统以确保病毒复制成功的一些免疫逃避策略,以期为遏制BVDV的出现和传播,从而实现净化、控制该病毒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分子生物学 发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小麦制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杂种优势对提高小麦单产具有重要作用,杂交小麦制种是小麦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小麦在强优势杂交组合选配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由于缺乏优异高异交结实率的制种亲本资源和高产高效杂交制种体系,导致大面积制种效率低.因此,探究杂交制种技术体系进展、亲本种质资源改良和生产流程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将有利于对杂交制种发展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的整体把握.综述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商业化大田杂交作物与新型杂交小麦比较,对杂交小麦快速商业化等方面提出建议,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交制种 杂种优势 精量穴播 商业化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单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的恒虚警检测研究

中国激光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围绕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在噪声背景下的目标检测问题,利用其回波雷达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降噪预处理方法,继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恒虚警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目标回波较弱时自适应地对不同宽度的回波进行检测,同时能够保持较高的检测概率。仿真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信号检测方法,本文所提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实验结果表明,在噪声较强或回波信号较弱的情况下,所提检测方法依然可以以较高的检测概率检测到目标。相比当前的检测方法,在相同信噪比环境下,所提检测方法可使目标的平均检测概率提高40%。

关键词: 量子光学 激光雷达 单光子计数 目标检测 恒虚警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WAS和WGCNA分析挖掘玉米花期相关候选基因

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期是玉米重要性状之一,解析玉米花期的遗传基础,挖掘玉米花期关键基因,对于选育广适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在580份玉米自交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中, 3年种植测定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等3个花期性状,利用分布全基因组的31,826个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合自交系B73的14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挑选与玉米开花相关的组织特异性模块和关键基因。GWAS在多环境(2个环境以上)下共定位标记14个,挖掘到潜在候选基因10个, WGCNA挖掘到花期潜在候选基因17个, 2种方法共同挖掘到候选基因3个。Zm00001d052180编码一个MADS-box转录因子19,Zm00001d016814编码NAC转录因子133, Zm00001d048082编码MADS-box转录因子8,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调节花序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解析玉米花期遗传基础及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花期性状 GWAS WGCNA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和氮肥互作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生物炭和氮肥互作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基于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仅施用生物炭、仅施用氮肥、同时施用生物炭和氮肥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与矿质态氮量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可提升非盐渍化和中度渍化土壤pH值,但对重度盐渍化土壤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氮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非盐渍化土壤和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挥发总量分别相比仅施氮处理降低了18.06%和50.88%,氨挥发速率分别降低了14.57%和43.68%。【结论】添加生物炭可显著降低非盐渍化土壤与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损失。

关键词: 生物炭 氮肥 盐渍化土壤 氨挥发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负载量对南疆矮化自根砧苹果树体生长、光合能力及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负载量对南疆地区矮化自根砧嘎拉苹果树体生长、光合能力及果实发育和品质周年动态变化的影响,为南疆地区矮化自根砧苹果负载量调控及开发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疆6年生皇家嘎拉/M9-T337苹果为试材,以单位主干横截面积果实数(个·cm-2)为标准设置5个负载量处理(0.3、2.3、4.4、6.1和8.2个·cm-2),测定各负载量条件下树体生长、枝类组成、叶片光合、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并估算当年经济效益.[结果]负载量增加会显著降低主干、主枝横截面积和冠幅,降低中、长枝比例,增加短枝比例,从而使总枝数显著增加而叶面积指数减小.除长枝梢在0.3个·cm-2负载条件下生长不受抑制外,其他各负载量处理新梢长度和粗度会停止生长;长、中、短枝梢停长时间分别为花后60、45和30 d,且负载量越小,中、长枝梢的长度和基径越大.负载4.4个·cm-2处理的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冠层任何部位均保持较高水平.负载4.4、6.1和8.2个·cm-2处理在光合周年动态变化和日变化中均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光合周年动态变化中,0.3个·cm-2负载在盛花后120 d达到最大,而其他处理光合能力在盛花后90 d达到最大.0.3和2.6个·cm-2光合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而其他负载处理呈"单峰"曲线.负载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叶片光合能力.然而,负载量的增大会显著降低果实单果质量、纵横径、果形指数、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优果率等指标,负载量4.4个·cm-2时,果实品质、产量(44.38 t·hm-2)及经济效益(20.19万元·hm-2)达到最佳.[结论]南疆地区矮化自根砧皇家嘎拉苹果以每平方厘米主干横截面积留果4.4个左右为适宜负载量,有利于叶片光合能力提升及形成良好的树体结构和枝类比例,维持优良树势并获得优质的果实和最佳收益.

关键词: 苹果 负载量 生长发育 光合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适配体识别-纳米金比色法快速检测苏丹红

分析试验室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苏丹红Ⅲ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无标记的纳米金为颜色指示剂,NaCl溶液作为纳米金聚集诱导剂,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苏丹红可视化比色检测方法.对适配体浓度、NaCl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将其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Ⅲ的快速检测,并与国标法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在适配体浓度100nmol/L、NaCl浓度40 mmol/L、反应时间10min等最优条件下,纳米金吸光度比值(A620/A520)与苏丹红浓度在1.8~57.6n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81),方法检出限范围0.76~1.12ng/mL,裸眼可视化检出限为7.2ng/mL,检测时间为12min.特异性分析显示,本方法对苏丹红Ⅰ,Ⅱ和Ⅳ有交叉反应,表明可以用于检测苏丹红Ⅰ~Ⅳ.食品中苏丹红Ⅲ加标回收率为82.1%~94.7%,相对标准偏差3.9%~7.7%,与国标方法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该方法适用于批量样品中苏丹红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苏丹红 适配体 纳米金 比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