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气调元件对软枣猕猴桃冷藏期保鲜品质及电子鼻判别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最适宜冷藏期软枣猕猴桃的箱式自发气调,提高软枣猕猴桃的贮运效果,确保软枣猕猴桃的保鲜品质,研究3种不同气调元件(12、7、6号)对‘长江一号’软枣猕猴桃自发形成的微环境气体含量、保鲜品质及电子鼻判别的影响。结果表明:12号气调元件(CO2:4.3%~5.0%、O2:15.9%~16.4%)处理组在软枣猕猴桃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中均比对照组(CK)的效果差,且在延缓硬度下降、抑制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指标效果中均低于其余两元件;6号(CO2:3.7%~4.7%、O2:16.2%~17.1%)和7号(CO2:2.6%~3.3%、O2:17.6%~18.3%)气调元件处理组的保鲜效果要优于CK组,且7号气调元件在腐烂率、硬度、糖酸含量、Vc含量、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中效果最佳,各指标均与CK组之间存在显著(p<0.05)差异。另外,通过电子鼻对软枣猕猴桃处理的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分析中可以得到,贮藏一段时间后,7号元件的风味成分仍与初值风味最相近,且LDA可以明显将CK组与3种不同气调元件(12、7、6号)处理组的风味区别。综上所述,12号气调元件保鲜效果最差,6、7号气调元件均可抑制腐烂率的发生,延缓可滴定酸和Vc含量的下降,延缓果实后熟保证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抑制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生成速率,且7号气调元件最适宜冷藏期软枣猕猴桃的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文安县玉米顶腐病的发病情况初报
《河南农业 》 2017
摘要:伴随着国家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然而,其上顶腐病的发生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作为玉米传统种植地区,玉米顶腐病于2016年7月首次发现,相关科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国内学者相关理论研究,从增加玉米苗期抗病能力、生长期抗病能力以及使用农药等角度提出防治该病害的措施,以期为文安县有针对地开展玉米顶腐病的进一步蔓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是作物大规模分子育种的关键一步。旨为构建一种快速提取大白菜基因组DNA的方法,以大白菜叶片为试验材料,比较了CTAB法、二步CTAB法以及4种碱裂解法提取DNA的质量,分析了不同方法提取的DNA为模板的PCR扩增效果,还对不同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进行了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法在抗根肿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CTAB法和3种碱裂解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的PCR扩增产物,都可以通过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清晰的条带。其中碱裂解法Ⅲ,不仅提取质量好,而且提取过程简单、快速,能够满足大白菜高通量DNA提取的需要,提取的DNA在4℃和-20℃的条件下保存,将保存至30 d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仍然可以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清晰的条带,说明这种方法保存时间较长,经验证,该方法在抗根肿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效果也较好。碱裂解法Ⅲ显著提高了大白菜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大白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萨福克和杜泊羊新鲜和冷冻胚胎移植效率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优质肉用种用绵羊胚胎移植的效率,试验选取76只黑萨福克羊和27只杜泊羊作为供体,采用"CIDR+FSH+PMSG"法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选取384只小尾寒羊为受体,采用"CIDR+PMSG"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探索供体胚胎发育阶段、胚胎冷冻处理、胚胎体外停留时间以及移植给受体时移植侧黄体数量等因素对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植新鲜囊胚的妊娠率极显著高于桑椹胚(P<0.01);冷冻/解冻囊胚移植妊娠率极显著低于新鲜囊胚(P<0.01),而冷冻/解冻桑椹胚移植妊娠率与新鲜桑椹胚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移植桑椹胚时,移植侧有1个黄体的受体妊娠率极显著低于有2~3个黄体受体妊娠率(P<0.01),但移植囊胚时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知,子宫角移植桑椹胚和囊胚时,移植新鲜囊胚、移植冷冻桑椹胚效率较高;将新鲜桑椹胚移植给移植侧有2~3个黄体受体效果好于1个黄体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新品种‘盛夏109’的选育
《中国园艺文摘 》 2017
摘要:‘盛夏109’是由2个不结球白菜自交不亲和系"07-2号黑7F-4s"和"08-523-1s"配制而成的不结球白菜1代杂种。其株型美观,株高适中,直立性好,优质高产,生长速度快;高抗病毒病,抗软腐病、霜霉病;耐热、耐湿,适应性广,全国各地夏秋季均可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编辑技术及其安全管理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组编辑技术利用核酸酶对生物体内的DNA双链进行断裂,并以非同源末端连接或同源重组的方式对基因组DNA特定位点进行突变、缺失或者基因的插入与替换。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是目前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中的3种关键核酸酶。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在植物基因功能、育种等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组编辑大豆、玉米等产品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基因组编辑作物展现了较传统转基因作物更为优越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概述了主要使用的3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及其原理。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物种分类梳理了利用上述3种技术在动物、植物中突变体建立、基因功能研究、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基因编辑产物的产业化应用前景,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产品较传统转基因技术产品的优势,分析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产品可能因脱靶效应而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对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产品安全管理和商业化应用的政策。文章结合中国现行法规对转基因生物的定义及安全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分析)原则,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初步提出了基于传统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框架的基因编辑产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思路。针对基因编辑产品需要按照个案原则进行评价和管理,安全评价重点开展分子特征及食用安全评价;同时需要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特点建立更加有效、特异的检测新方法,实现对基因编辑产品的有效监测,以促进基因组编辑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腐植酸及pH对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As(Ⅲ)的影响机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不同用量和不同添加顺序的腐植酸(Humic acid,HA)对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1M4BC25)吸附As(Ⅲ)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HA对F1M4BC25吸附As(Ⅲ)的性能存在明显差异,与未添加HA相比,添加5 mg·L~(-1)的HA时最大吸附容量(Qm)为8.39 mg·g-1,增加了5.00%;添加10、50 mg·L~(-1)的HA时,Qm分别为7.59、5.25 mg·g-1,分别降低了5.00%和34.3%。不同HA添加顺序对F1M4BC25吸附As(Ⅲ)的性能有较大影响,Qm顺序为:后添加HA(5.82 mg·g-1)>同时添加(5.20 mg·g-1)>先添加HA(3.30 mg·g-1)。在初始pH=3时,F1M4BC25对As(Ⅲ)吸附能力高于pH=6时。两种pH条件下吸附平衡后溶液的pH值均增大,初始pH=3时增幅大于初始pH=6时;两种pH条件下DOC浓度大小顺序均为:后添加HA>同时添加>先添加HA。研究表明,低浓度HA以及弱酸性条件有利于F1M4BC25对水体中As(Ⅲ)的去除,高浓度HA能够与As(Ⅲ)产生竞争吸附。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辣椒及其栽培土壤中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目的建立用于辣椒和土壤中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辣椒和土壤样品采用乙腈和水提取,盐析后取上清液,通过优化色谱分离等条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结合目标物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过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实验,所建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85.2%~97.8%,相对标准偏差0.1%~2.2%(n=5)。烯酰吗啉在辣椒的定量限为0.04mg/kg,在土壤中定量限为0.01 mg/kg;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mg/kg。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净化效果良好,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关键词: 烯酰吗啉 唑嘧菌胺 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辣椒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