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胁迫对文心兰顶叶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高温是影响文心兰Oncidium生长和开花的重要逆境因素。通过光照培养箱模拟高温胁迫对文心兰的影响,探讨顶叶叶绿素、可溶性糖、还原糖、脯氨酸(Pro)等含量及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以期了解高温胁迫下文心兰顶叶若干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持续的高温胁迫能显著(P<0.05)提高顶叶相对电导率和Pro含量,但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高温胁迫21d内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至42d时显著低于对照;高温胁迫7d时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5d后显著低于对照;高温胁迫下POD活性不断提高,7~21d时低于对照,但35d后显著高于对照。相对电导率、Pro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可作为文心兰耐热性分析关键指标。


黑白花兔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中国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黑白花兔肌肉营养品质特性,试验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化学分析法,对黑白花兔肌肉(腿肌)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比例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其蛋白质营养价值。结果显示,黑白花兔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3.43%、21.67%、3.83%和1.13%,公、母兔间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黑白花兔肌肉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6.53、78.64和70.80 mg/g;以氨基酸评分(AAS)为标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以化学评分(CS)为标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公、母兔间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构成比例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为1.74;除棕榈油酸(C16∶1)和亚麻酸(C18∶3)外,公、母兔间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黑白花兔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平衡性较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


台湾黑僵菌F061菌株孢外酶活性及其对柑橘粉蚧毒力的相关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测定台湾黑僵菌F061菌株的孢外酶活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毒力,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2种胞外酶活性均在1.00×10~8和1.00×107孢子·mL~(-1)2个处理时较高,其中蛋白酶活性达7.63U·mL~(-1)和7.61U·mL~(-1),几丁质酶活性达5.45U·mL~(-1)和5.67U·mL~(-1);供试菌株对柑橘粉蚧的LT50也在1.00×10~8和1.00×107孢子·mL~(-1)2个处理时较短,分别为4.98d和5.39d;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对柑橘粉蚧的LT50与菌株蛋白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株几丁质酶活性呈中度负相关。可见,台湾黑僵菌F061菌株蛋白酶活性比几丁质酶活性强,在侵染柑橘粉蚧过程中起更直接的作用。


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奶牛泌乳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高精料日粮对泌乳奶牛乳产量的影响,选择12只健康经产奶牛,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0∶60(对照组)和60∶40(高精料组)的日粮,试验期12周,每周监测乳产量。试验期间每周采集血液样品用于测定外周血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试验结束,采集瘤胃液置-70℃保存待测,肝脏和乳腺组织于液氮速冻后置-70℃保存待测。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的饲喂显著降低了瘤胃pH(P<0.05);奶牛外周血GH含量和IGF-1含量从第7周开始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HR)、蛋白质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5A(STAT5A)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5B(STAT5B)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乳腺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果提示,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会降低血液中GH和IGF-1含量,抑制GH-IGF-1轴的基因表达及关联的JAK2-STAT5信号途径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减少了乳产量。
关键词: 高精料日粮 GH/IGF-1轴 基因表达 乳产量 奶牛


构建县域早稻氮磷钾施肥的系统聚类方法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县域早稻氮磷钾施肥类别,探讨多点肥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类方法。【方法】以仙游县26个早稻"3414"设计的氮磷钾肥试验结果为例,探讨不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类别间差异显著性。【结果】对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差异较小的县域肥效试验资料,以能使类别间距离空间扩展范围较大的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为最佳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将26个试验资料清晰地分成3类,分别对应于该县的高产、中产和低产稻田类型;两两类别间的空白区产量和平衡施肥产量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且在95%置信区间下,稻谷产量水平在3个类别间几乎不出现交叉重叠。在此基础上,根据3种施肥类别对应的试验点资料,分别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类特征肥料效应方程,进而得到这3个施肥类别的推荐施肥量。【结论】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系统聚类分析是县域多点肥效试验资料的一种有效定量分类方法,可将仙游县早稻分为具有统计显著性差异的3个氮磷钾施肥类别。


长期不同施肥下黄泥田土壤-水稻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黄泥田土壤-水稻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C、N、P计量比对水稻N、P养分供应状况的指示意义,基于黄泥田长期施肥28年后的4个年份收获期数据,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与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处理收获物水稻植株和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比值。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增幅11.3%~39.1%、19.3%~43.1%、34.5%~69.0%,均以NPKM处理最高。土壤有机C、全N、全P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籽粒、秸秆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N、全P也分别与对应的植株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C与植株有机C呈显著负相关;2)不同处理籽粒N:P变化范围为4.99~6.29、秸秆N:P变化范围为7.28~11.76。随着外源N、P的补充,各施肥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籽粒与秸秆C:N、N:P、C:P,与NPK处理相比,NPKM与NPKS处理籽粒、秸秆的上述比值呈进一步降低趋势,NPKM降幅尤为明显;3)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植株N:P及C:P与土壤P素、植株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显示黄泥田各施肥不同程度地受到P素限制而N素供应相对丰富,这与土壤养分化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上述说明,土壤有机C、全N、全P总量供应水平是影响黄泥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NPKM处理对黄泥田定向培肥效果最为明显。植株N:P与产量关系对揭示该类稻田N、P限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即较高的植株N:P而较低的产量暗示土壤P素供应相对N素缺乏。表征黄泥田水稻P素限制的植株N:P阈值范围可能较湿地生态系统(14~16)低。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泥田 有机-无机肥配施 限制性养分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性实证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分析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性,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福建省农科院)下属的15个研究所为研究对象,统计各研究所"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科研人力、财力投入和科研成果产出量化分数,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以投入和产出为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经费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量化数存在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且人才和经费投入弹性系数a+b>1,福建省农科院各研究所的发展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益,促进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VP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制备抗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结构蛋白VP1的单克隆抗体(MAbs),本研究以pGEX-VP1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同时以纯化浓缩的全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筛选抗VP1蛋白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间接ELISA方法,经融合、筛选制备杂交瘤细胞及鉴定MAbs的稳定性、特异性、腹水效价和中和活性等生物学活性,获得了2株持续且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A2和5G3)。MAbs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3.2×104和1∶2.0×106。亚类鉴定均为IgG1/κ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2株MAbs均能与DHAV-1aVP1蛋白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MAbs能与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DHAV-1a发生交叉反应。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G3株具有中和活性。结果表明2株MAbs的ELISA效价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均能与DHAV-1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中一株具有中和活性。


黄秋葵新品种闽秋葵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闽秋葵1号是以东园2号为母本,以gz136-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黄秋葵一代杂种,植株长势旺盛,果形美观,无刚毛。株高1.5~2.0m,始花节位为第6~7节;果实绿色,5棱,果长13cm左右,横径1.8cm左右,单果鲜质量15g左右。每667m~2平均嫩果产量2614.2kg,适宜在福建省种植。


紫色黄秋葵转录组功能基因测序及分析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秋葵为药食兼用型植物,富含花青素、多糖、黄酮及萜类等活性成分。为探讨黄秋葵次级代谢过程中这些活性物质合成的遗传基础,以紫色黄秋葵嫩茎叶为材料,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23 026 500个短读序,经组装获得42 484个Unigene,平均长度877 bp。31 931个和21 926个Unigene分别在Nr和Swiss Prot数据库有同源比对信息;Unigene与COG、K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功能各分为24类和25类;通过Pfam数据库,所注释到的20 031个Unigene分属于7 277类蛋白结构域;GO注释到18 602个Unigene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等三大类的51个功能组,其中大量Unigene与细胞部分、细胞、催化活性、结合活性、代谢进程及细胞进程相关;根据KEGG数据库,可将7 619个Unigene定位到119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有1、3、35、61、13和70个Unigene分属于花色素苷、黄酮、类黄酮、N-多糖、二萜类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路径,它们可能参与这些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开展黄秋葵花青素、黄酮类等物质代谢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