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3种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分析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柄曲霉素(STC)、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的污染情况,为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从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采集家禽配合饲料样品232份,经含20%水的甲醇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加入N-丙基乙二胺(PSA)和C 18吸附杂质,上清液过膜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通过基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STC、OTA、ZEA的检出率和含量.结果显示:3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0.18μg/kg和0.07~0.59μ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3种真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3.0%~98.9%,精密度为0.8%~8.2%,日间差和日内差均<20%.232份家禽配合饲料样品中,ZEA检出率最高(100.0%),其次为STC(70.3%)、OTA(22.0%).其中,海南省样品中ST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0.05).本试验开发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饲料中ZEA、OTA和STC的同时检测分析;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尽管总体污染水平较低,但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普遍,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真菌毒素 饲料 华南地区 HPLC-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叶低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低聚糖(MLO)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为(26.89±1.16) g的大口黑鲈幼鱼45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5%和1.0%MLO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1.0%MLO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0.5%MLO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MLO组(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显著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肠道支原体属(Mycoplasm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白细胞介素-8 (IL-8)、核因子-κB (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肠道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MLO能够降低大口黑鲈FCR、VSI和HSI,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并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益生菌相对丰度,增强其免疫功能。
关键词: 桑叶低聚糖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复杂自然背景下虫咬紫金蝉茶的快速、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5s的主干网络中添加SE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特征提取的能力,降低复杂背景对茶叶特征提取时的干扰;然后采用通道剪枝算法对模型进行剪枝并进行微调,实现虫咬紫金蝉茶叶片的快速、准确检测。结果表明,修剪后的模型相比原YOLOv5s模型,参数量减少60.1%,帧率提升18.6%,运算量减少29.7%,平均精度均值(mAP)为81.3%。
关键词: 茶叶 紫金蝉茶 目标检测 通道剪枝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淀粉和改性淀粉结构特性及其与粉圆品质的关系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粉圆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探究不同淀粉对粉圆品质的影响,明确淀粉结构特性与粉圆品质的关系,为高品质粉圆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市售的 3 种木薯淀粉和 2 种木薯改性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淀粉、醋酸酯淀粉)为原料制作粉圆,分析淀粉的粒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度、溶解度、热力学特性和冻融稳定性差异,以及粉圆的质构特性,并对淀粉结构特性与粉圆的质构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木薯淀粉和改性淀粉的粒径、膨胀度和溶解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改性淀粉的粒径离散度(1.17~1.27)、膨胀度(30.48%~30.91%)显著高于木薯淀粉(粒径离散度 0.89~1.08、膨胀度 24.60%~26.38%).淀粉的离散度、膨胀度与粉圆的硬度、咀嚼性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淀粉的溶解度与粉圆的粘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5 种淀粉的热力学特性与冻融稳定性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5),改性淀粉的初始凝胶温度(55.45~59.90℃)和析水率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的初始凝胶温度(63.80~65.00℃)和析水率.淀粉的凝胶温度、焓变和析水率与粉圆的硬度、咀嚼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品牌木薯淀粉的粒度分布离散度、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与粉圆的硬度和咀嚼性具有显著相关性.3 种木薯淀粉中,以TPK木薯淀粉制作的粉圆品质最好;改性淀粉具有较高的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能降低粉圆的硬度和咀嚼性,具有抗老化效果,适合用于速冻粉圆和免煮速冻粉圆加工.
关键词: 木薯淀粉 改性淀粉 冻融稳定性 粉圆 质构特性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发生种类、分布及动态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监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在广东的发生与扩散动态,2003年-2021年,本课题组对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进行了长期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州、湛江、惠州等14市均有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的寄主植物有番茄、南瓜、甘薯等24种,其中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和危害尤为严重,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从14市采集的病样中共鉴定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21种,其中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TYLCGd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ToLCGdV)、黄蝉曲叶病毒(Allamanda leaf curl virus, AllLCV)、广东雾水葛花叶病毒(Pouzolzia mosaic Guangdong virus, PouMGDV)、十萼茄黄花叶病毒(Lycianthes yellow mosaic virus, LyYMV) 5种病毒为新种;同时,发现危害不同寄主的病毒种类存在差异,危害同一作物的病毒种类也存在动态变化。本文明确了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为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青温度及方式对红碎茶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控温15、25℃,常温(22~28℃)以及沤红4种处理的英红九号茶青制成的红碎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贮青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香气物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15℃贮青能提高红碎茶的鲜爽度、甜度及甜香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而茶青沤红劣变会显著影响红碎茶感官品质和表征品质的化合物含量,实验结果可为茶青管理及红碎茶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或牛磺酸对杂交鳢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旨在探讨饲料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或牛磺酸(Taurine)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a ♀ × C.argus ♂)幼鱼肠道生长、消化、抗氧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均重为(22.02±0.02)g的杂交鳢450尾,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3%N-氨甲酰谷氨酸、1%牛磺酸的3种实验饲料,记作对照组,0.03%NCG组和1%Taurine组,饲喂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3%NCG或1%Taurine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蛋白质沉积率(P<0.05),提高肠道淀粉酶和肌酸激酶活性(P<0.05),促进前肠肌层厚度、中肠绒毛宽度、中肠肌层厚度和后肠肌层厚度生长(P<0.05),增强肠道厚壁菌群和支原体属丰度(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和肠道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群和梭菌属丰度(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0.03%NCG可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缓解肠道病理状态(P<0.05),显著提高杂交鳢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钠钾ATP酶活性(P<0.05),促进前肠绒毛长度、前肠绒毛宽度和后肠肌层厚度生长(P<0.05),并显著提高肠道OUT占比、Chao和Ace指数(P<0.05),增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CG在增强肠道抗氧化活性,缓解肠道氧化损伤方面优于添加牛磺酸,但饲料添加牛磺酸可以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强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维持肠道稳态并促进肠道生长,其作用效果优于补充NC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HSP70家族鉴定及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SP70蛋白作为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 HSP70基因家族成员在应对低温、高温、干旱及盐胁迫环境时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荔枝全基因组中的HSP70基因家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RT-PCR)技术检测HSP70家族成员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Lc HSP70基因家族共包含18个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荔枝的10条染色体上,其蛋白包含479-851个不等的氨基酸,等电点介于5.07-6.95之间,分子质量为52.44-94.07 k Da。Lc HSP70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分布。系统进化分析发现Lc HSP70蛋白分布在5个亚族,分别为Ⅰ、Ⅱ、Ⅲ、Ⅳ和Ⅵ亚族。Lc HSP70s启动子区域拥有多种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及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Lc HSP70s存在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总体上可分为普遍性表达和特异性表达。非生物胁迫表达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成员均可以对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且在不同时间表达差异显著。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荔枝HSP70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的病毒组特征及猴痘病毒筛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明确广东地区灵长动物携带病毒群落的结构特征,并评估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猴痘病毒(MPXV)通过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我国的风险。方法 在广东省14个地级市的20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动物园采集灵长动物样品,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鉴定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携带病毒组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PXV进行检测,以确认MPXV经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的风险。结果 共收集灵长动物口咽拭子和粪便489份。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粪便中的病毒组结构复杂且具有地区差异,其中丰度最高的是Alphaflexiviridae和Virgaviridae的成员,其次为Parvoviridae和Genomoviridae成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广东省内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全部为MPXV阴性。结论 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携带病毒引起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风险极低,且MPXV通过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几乎为零。
关键词: 灵长动物 宏病毒组 猴痘病毒 人兽共患病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卵滞育人工解除方法及机制研究进展
《蚕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滞育是家蚕应对周期性不利自然环境表现出的一种在胚胎形成早期发育停滞的生理现象。为满足蚕业生产需要,通常使用产后盐酸浸渍方法以快速解除滞育。由于使用盐酸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更加安全环保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模式生物,研究其滞育解除的生理变化与分子调控机制,有望育成非滞育系家蚕新品种。本文综述分析了各种人工解除滞育方法的优势和缺陷,并总结了滞育解除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以期为研究人工解除蚕卵滞育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