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亚精胺对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瓜(Cumumis melo)品种‘GL~(-1)’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基质栽培方式,研究了0.1~2 mmol·L~(-1)的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Spd)对低温胁迫[昼(12±1)°C/夜(6±1)°C]及恢复下甜瓜幼苗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以探讨外源Spd调控低温胁迫对甜瓜幼苗伤害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低温胁迫能显著影响甜瓜幼苗的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系统的相关指标。适宜浓度的外源Spd能不同程度缓解甜瓜幼苗所受低温胁迫伤害,并以1 mmol·L~(-1) Spd处理效果最好,其显著促进了幼苗生长,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也提高了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及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研究表明,外源Spd缓解甜瓜幼苗低温胁迫伤害具有剂量效应,以1 mmol·L~(-1) Spd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外源Spd处理可增强甜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剂含量,维持As A-GSH循环系统的稳定性,降低H_2O_2和MDA的积累及O_2~-产生速率,从而减轻活性氧对甜瓜幼苗的伤害,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抗低温能力。


LED光质对非洲菊组培苗增殖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非洲菊增殖培养的效率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发光二极管(LED)设置不同比例的红蓝光组合,研究光质对非洲菊离体培养增殖阶段的影响,通过对丛生苗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筛选出最适LED光质条件,并初步探讨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不同LED光质条件下,非洲菊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差异显著,其中RB4(红蓝光比例为4∶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丛生苗的株高在复合光处理下显著低于R(单一红光)和B(单一蓝光)处理;鲜重和干重在红蓝复合光RB2、RB4、RB8(红蓝光比例分别为2∶1、4∶1和8∶1)处理下均显著高于R、B和对照处理。(3)RB4处理下丛生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提高了89.62%。(4)LED复合光处理下丛生苗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呈现随红光比例增加而不断降低的趋势;RB2、RB4和RB8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除R处理外,其他LED光质处理的丛生苗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以RB4处理丛生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研究表明,RB2、RB4和RB8处理有助于提高非洲菊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和干鲜重,并能够促进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增强植株自身对活性氧的解毒能力,减轻植株的膜脂过氧化作用,且以RB4处理表现最优,其非洲菊丛生苗的增殖系数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干鲜重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最高,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除单一红光外的其他处理。


猴头菌子实体醇提物的生物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了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剩余水分部共5个分部,通过定性鉴定分析了其中次生代谢物质的成分,并以保护PC12细胞损伤和抑制DPP-IV酶的活性为实验模型,寻找具有抗衰老、降血糖等生物活性组分。结果表明,猴头菌子实体的醇提取物中可能含有生物碱、酚类(或鞣质)、甾类(或萜类)、蒽醌等物质。5个分部对NaN3诱导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均具有一定恢复作用,与对照(69.5%)比,剩余水分部活性最强(84.6%)。石油醚分部和剩余分部在浓度为1.0mg/mL时对DPP-IV酶的抑制率超过了阳性对照药(25.25%),而氯仿萃取分部在浓度为0.4mg/mL时活性已超过阳性对照药,说明氯仿分部具有较强的降血糖潜力。
关键词: 猴头菌 保护PC12细胞损伤 DPP-IV酶抑制活性


一株含有5个原噬菌体的单增李斯特菌比较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但现阶段对其进化规律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运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一株中国单增李斯特菌WaX12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该菌的微进化规律。结果表明:WaX12的基因组与Finland 1998相似度最高,但两者基因组间存在135个基因的差异,主要集中在WaX12的原噬菌体上。进一步分析可知,WaX12的基因组携带5个原噬菌体,除原噬菌体1外,其余4个原噬菌体均未存在于Finland 1998中。原噬菌体3和原噬菌体5来源于其他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而原噬菌体2和原噬菌体4则分别来自于大肠杆菌和粪球菌。由此可见,原噬菌体是该单增李斯特菌微进化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微进化的发生不仅限于同一种属的细菌之间,还可能源于不同种属细菌间的基因转移。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人工湿地对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去除速度与净化效果,采用4级复合人工湿地以间歇进水的方式处理低浓度猪场废水,监测不同时期各级湿地进出水中TN、TP、NH_4~+-N、COD_(Cr)等污染物指标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进水中TN、TP、NH_4~+-N、CODCr年平均初始浓度分别为41.6、8.4、21.4、253.9 mg·L~(-1),去除率分别为94.66%、79.36%、91.04%、32.32%。其中1级湿地(芦苇-砾石垂直渗透流)对TN、TP和CODCr去除速度较快,分别为2.9、0.6、7.5 g·m~(-2)·d~(-1);2级湿地(芦苇-沸石垂直渗透流)对NH_4~+-N去除速度较快,为1.8 g·m~(-2)·d~(-1);3级湿地(芦苇-砾石水平潜流)和4级湿地(稻田水平表面流)对污染物的去除速度较低,对TN、TP、NH_4~+-N的去除速度均小于0.4 g·m~(-2)·d~(-1),对COD_(Cr)的去除速度小于2.3 g·m~(-2)·d~(-1)。污染物去除率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食用菌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细胞体外糖代谢的影响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和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两种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对9种食用菌(桑黄、灵芝、香菇、杏鲍菇、鸡腿菇、灰树花、猴头、姬松茸和蛹虫草)醇提物、桑黄和灵芝的4种有机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萃取物的体外降糖活性进行了研究。HepG2模型研究结果表明,9种食用菌醇提物中灵芝和桑黄醇提物促进细胞葡萄糖消耗效果最好,并且两者高浓度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均好于阳性对照组;桑黄3种有机溶剂萃取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和灵芝4种有机溶剂萃取相促进细胞葡萄糖消耗效果较好,均好于阳性对照组。3T3-L1细胞模型结果表明,9种食用菌醇提物中灵芝和桑黄醇提物的促进葡萄糖消耗效果最好,均好于阳性对照组;灵芝及桑黄4种有机溶剂萃取相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的葡萄糖消耗效果较好。
关键词: 桑黄 灵芝 HepG2细胞 3T3-L1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免疫剂量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Ⅰ,PPMV-Ⅰ)(S-1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剂量。本试验采用3批PPMV-Ⅰ(S-1株)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以不同剂量肌肉注射免疫30日龄低抗体幼龄鸽(HI抗体≤2)和120日龄低抗体青年鸽(HI抗体≤2),分别在免疫后第14,28天对试验鸽进行攻毒,对试验鸽进行临床症状、抗体检测和攻毒保护测定。结果显示,该疫苗对低抗体鸽有保护作用,对30日龄幼龄鸽和120日龄青年鸽的最小免疫剂量分别为0.05,0.2mL/只。因此,为了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PPMV-Ⅰ(S-1株)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规程中疫苗用法用量规定:幼龄鸽肌肉注射,0.2mL/只;青年鸽和种鸽肌肉注射,0.5mL/只。
关键词: PPMV-Ⅰ(S-1株)灭活疫苗 最小免疫剂量 免疫剂量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食用菌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顺利完成,部分生物全基因组的测序也相继完成,生命科学研究随之步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作为后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食用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却相对较少,并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面。本综述对蛋白质组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常用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当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最后对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及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蛋白质组学在食用菌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高温胁迫对葡萄高温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适宜的温度是葡萄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南方地区葡萄在成熟期常常经历连续高温环境,叶片容易失水干枯,果实会发生明显的日灼,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效益。选择不同树龄葡萄树进行高温胁迫的相关研究,以解释高温对葡萄的伤害,为生产中高温逆境的抵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南方地区常见的鲜食葡萄品种‘巨峰’‘巨玫瑰’‘醉金香’‘夏黑’‘申玉’‘申丰’‘申华’和‘沪培1号’为试验材料,其中葡萄幼苗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1年生扦插苗移至人工气候培养箱,在可控条件下培养7 d后于每天10:00—16:00(模拟夏季高温发生时段)进行不同温度处理(25℃、35℃、45℃),观察处理后0、3、6和150 h高温应答反应;葡萄成年树选择6年生树为试验材料,在2015年夏季观测到2个处理点分别为:"37℃"处理(2015年7月23日13:00 h最高气温为37℃)和"42℃"处理(2015年7月31日13:00 h最高气温为42℃),观察以上处理的8个不同葡萄品种在高温胁迫下叶片表型变化,对抗逆基因(HSFA2、GLOS1、HSP70、HSP17.9)和HSP21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申玉’‘夏黑’和‘申华’在高温发生初期,顶部新梢和老叶有失水,并在150 h时有所恢复;‘巨峰’和‘巨玫瑰’叶片在高温发生3 h时轻微失水,6 h时大面积失水,‘申丰’‘沪培1号’‘醉金香’叶片在高温发生3 h时大面积失水,6 h时整株干枯。同时对葡萄幼苗和成年树的抗逆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温度处理(35℃/45℃/"42℃")下不同葡萄品种的抗逆基因均被诱导表达,但是表达丰度有所不同,表现为温度水平越高,基因的上调倍数越大。另外,‘申玉’‘申华’‘醉金香’‘巨峰’和‘巨玫瑰’的GLOS1、HSFA2和‘申玉’‘申华’‘夏黑’和‘巨峰’HSP70表达在长期高温处理后恢复至原初水平;并观察到HSP17.9在高温发生后上调表达,但并未因为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表达倍数。高温处理(45℃/"42℃")会诱导葡萄幼苗和成年树的HSP21蛋白水平,但是在一些品种(‘醉金香’和‘申丰’)中HSP21蛋白表达量有所减少。【结论】不同葡萄品种对高温的耐性有差异,其中‘申玉’‘申华’和‘夏黑’抗性最强,而‘申丰’‘沪培1号’和‘醉金香’属于抗性较弱的葡萄品种。树龄和高温发生方式是影响葡萄幼苗和成年树的抗逆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的主要因素。


刺芹侧耳下脚料多糖的纯化与结构解析
《菌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滤分离结合乙醇沉淀的方法,从刺芹侧耳下脚料水提物中纯化获得一多糖组分PEP30。苯酚硫酸法检测其糖含量约为94.2%,HPSEC-MALLS-RI系统分析其重均分子量(Mw)为3.74×106Da,多分散系数为1.03,为窄分布样品。通过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GC-MS分析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P30为一种β-D-葡聚糖,其主链以β-(1→3)-糖苷键连接,支链以β-(1→6)-糖苷键连接,支链与主链上糖残基的摩尔比为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