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连作菜地土壤磷库特征

草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既是作物营养必需元素也是重要面源污染因子,研究集约化菜地土壤磷库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菜地磷养分管理措施,降低菜地磷素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以珠三角地区(广州、江门、肇庆、惠州等地)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共采集89份城郊菜地土壤样品,采用修正的Hedley磷库分级法分析土壤磷组分,探明土壤性质与磷库相关性。赤红壤菜地土壤磷库以无机磷(Pi)为主要赋存形态,无机磷在磷库占比达88%,有机磷(Po)、残余磷在磷库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1%、3.9%。菜地土壤无机磷含量为1176.78 mg·kg-1,远高于有机磷(109.03 mg·kg-1)和残余磷含量(52.19 mg·kg-1)。无机磷库中,H2O-Pi、Na HCO3-Pi、Na OH-Pi、稀HCl-Pi、浓HCl-Pi含量分别为46.35 mg·kg-1、264.64 mg·kg-1、427.45 mg·kg-1、274.82 mg·kg-1、163.52 mg·kg-1,在总磷中相应占比分别为3.32%、20.74%、31.29%、16.32%、14.13%。有机磷库中,Na HCO3-Po、Na OH-Po、浓HCl-Po含量分别为27.24mg·kg-1、62.35 mg·kg-1、19.44 mg·kg-1,占总磷比例依次为2.33%、5.70%、1.56%。Na OH提取磷(Na OH-P)在菜地无机磷库、有机磷库中均占主导地位。从土壤磷活性角度分析,活性磷、中等活性磷、稳定性磷含量分别为338.23 mg·kg-1、764.62 mg·kg-1、235.15 mg·kg-1,在总磷中相应占比分别为25.3%、57.1%、17.6%。几乎全部89个样点土壤活性磷与中等活性磷之和在总磷库占比均超过50%。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均与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浓度效应。赤红壤菜地土壤总体上磷含量丰富、有效性高。施肥、耕作管理等人为活动及赤红壤特性共同影响土壤磷库形成。考虑到赤红壤区的强降水气候特征,常年菜地磷素面源污染风险大,应注意通过合理施肥降低磷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 赤红壤菜地 Hedley磷库分级法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磷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V-C处理对'黄金'百香果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黄金'百香果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的UV-C照射处理(0、2.02、4.04 和 6.06 kJ/m2,0 kJ/m2 为对照),20℃环境中贮藏 18 d.贮藏第 9 天时,与对照相比,UV-C处理能显著抑制L*值的下降和b*值的上升(P<0.05),显著抑制可滴定酸(TA)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P<0.05),保持a*值为负值,降低果实的腐烂指数和皱缩指数,2.02 和 4.04 kJ/m2 剂量的UV-C处理果实后,维生素C(V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2.66和2.11 mg/100 g,2.02和6.06 kJ/m2 处理果实的呼吸强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低7.84和 16.96 mg CO2/g FW h,但都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总酚含量以及硬度值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6.06 kJ/m2处理增加了细胞膜的透性,使总酚含量降低.综合来看,2.02 kJ/m2 处理的效果较好,好于对照和其他剂量UV-C处理的效果,可作为有效处理为UV-C在百香果采后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UV-C处理 百香果 采后贮藏 皱缩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辅助酶法嫩化对鹅肉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狮头鹅为原料,以未处理鹅肉为对照组(CK),木瓜蛋白酶(Papain,E)、静态超高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静态超高压(HHP)联合木瓜蛋白酶(E)-HHP+E处理的鹅肉为对照组,不同处理鹅肉在4 ℃贮藏条件下,贮藏期内的色泽、pH值、蒸煮损失率、嫩度、脂质氧化(TBARS)、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的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对照比较,在0~12 d的贮藏期,300 MPa条件下鹅肉的a*、b*值变化规律与空白对照组相同,L*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接近空白对照组;HHP+E处理的鹅肉的剪切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H值的变化与空白对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证明了HHP+E处理保持鹅肉良好的嫩度作用且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HHP处理促进TBARS值的升高,而HHP+E处理处理有效缓解了这种脂质氧化升高趋势.综上所述,在4 ℃贮藏条件下,经300 MPa-15 min辅助酶法技术处理条件下贮藏12d后,TBARS的值为0.35 mg/kg、TVB-N的值为9.18 mg/100 g、微生物菌落总数为6.47 lg CFU/g,符合鲜肉的一般建议标准.因此,超高压辅助酶法嫩化处理不仅改善鹅肉嫩度,同时有利于提高鹅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为鹅肉的现代化加工和保鲜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超高压 木瓜蛋白酶 嫩化 鹅肉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源光谱信息融合的采后荔枝蒂蛀虫无损检测

现代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一种荔枝果实蒂蛀虫的无损检测方法,采用多源光谱技术采集荔枝可见/近红外光谱、高光谱图像和X射线成像信息,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则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SNV)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再使用连续投影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提取光谱特征波段后,对三种单一检测方法以及多源信息融合分别进行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建模识别对比.结果表面:单独使用一种检测方法时,荔枝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所建立的MSC+SPA+SVR模型最佳,训练集模型参数R2=0.84,RMSE=0.20,测试集模型参数R2=0.79,RMSE=0.23.采用不同检测方法组合的特征信息融合结合SVR进行建模识别,通过对比得到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X射线成像的检测效果最佳,训练集模型参数R2=0.90,RMSE=0.15,测试集模型参数R2=0.84,RMSE=0.19,区分准确率为95.00%.由此可见,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和X射线成像的多源光谱信息融合能够获得较好的荔枝蒂蛀虫无损检测效果,研究可为后续荔枝蒂蛀虫果无损检测装备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荔枝 高光谱成像 X射线成像 多源光谱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甜叶菊绿原酸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非常规饲粮中添加甜叶菊绿原酸(SCA)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48头初始体重为(95.50±3.90) kg的健康“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非常规基础饲粮,SC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CA。试验期31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SCA有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P=0.063)和降低料重比(F/G)(P=0.093)的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SCA组宰前重(P=0.055)和眼肌面积(P=0.089)有提高趋势,背膘厚有降低趋势(P=0.057)。3)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背最长肌24 h黄度值显著降低(P<0.05),48 h黄度值有降低趋势(P=0.062),大理石纹评分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有提高趋势(P=0.065),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A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背最长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 <0.05),血清T-SOD(P=0.061)、GSH-Px(P=0.072)以及肝脏T-SOD活性(P=0.087)均有提高趋势。6)对生长性能、胴体性状与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IgG含量与ADG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G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MDA含量与AD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F/G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宰前重和眼肌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肝脏GSH-Px活性与宰前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肌肉品质与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MDA含量与肌肉24 h黄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24 h黄度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T-SOD活性与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CAT活性与24 h黄度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非常规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CA有改善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趋势,并且能显著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肌肉大理石纹评分,改善肉色。

关键词: 甜叶菊绿原酸 育肥猪 生长性能 肉品质 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营养保健砂对种鸽繁殖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乳鸽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评估复合营养保健砂对种鸽繁殖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乳鸽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明确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选用96对年龄、体重和繁殖性能相近的米玛斯种鸽,随机分成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4只乳鸽,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保健砂,试验组饲喂复合营养保健砂。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种鸽的采砂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种鸽在哺乳期1~14 d的总体重损失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雌鸽在哺乳期第21天和休产期第7天的体重显著降低(P<0.05),试验全期雄鸽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受精蛋的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但出壳重、受精率和产蛋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乳鸽平均窝重、平均个体重、蛋品质无显著变化(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雌鸽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尿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复合营养保健砂会降低种鸽的采砂量,从而影响种鸽生长与繁殖性能,可能与复合营养保健砂的适口性下降有关。

关键词: 种鸽 复合营养保健砂 生长性能 繁殖性能 血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创制及遗传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芸薹属B基因组及其可能的优良性状,以黑芥为芸薹属B基因组供体,将白菜型油菜与黑芥远缘杂交获得的三倍体杂种作为母本,与白菜型油菜亲本不断回交,利用分子标记、细胞学、形态学手段鉴定出附加黑芥B7和B8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并对2个单体附加系进行表型考察和染色体行为观察。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黑芥B7和B8染色体单体附加系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表型,B7单体附加系雌不育严重,种子种皮颜色表现为淡黄色,叶片表现出亲本黑芥的毛刺表型;B8单体附加系表现出亲本黑芥植株高大、一次分枝数多的表型。细胞学分析表明黑芥B7和B8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黑芥B7染色体上存在45S rDNA位点。雌雄配子传递率分析发现B7和B8染色体的传递率均较低,分别为B7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9.14%、雄配子传递率6.58%,B8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20.17%、雄配子传递率9.05%。本研究创制的白菜型油菜-黑芥B7和B8单体附加系将有利于深入解析黑芥基因组信息及利用其优良性状。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黑芥 单体附加系 细胞学 表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荚果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其荚果大小与单株产量紧密联系,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以大果地方品种“东莞半蔓(DB)”和小果材料“ZLA”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利用花生10K液相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4个种植环境下的荚果大小(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厚和百果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总共检测到30个QTL,分布在A01、A03、A05、A06、A07、A08、B02、B04、B06和B10等10条染色体上, LOD值为4.04~34.17,贡献率为3.10%~33.52%,加性效应为–2.43~16.64。检测到13个与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厚和百果重有关的主效QTL, LOD值为4.41~34.17,贡献率为11.21%~33.52%。在这些主效QTL中, qPLA07在4个种植环境下均被稳定检测到, qPWA08.1、qPWB02、qPTB06在3个种植环境下均被稳定检测到。另外,检测到14对上位性QTL, LOD值为5.07~6.67, PVE为4.21%~21.84%。对qPWA08.1、qPWB02、qPTB06定位区间内的基因进行了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和花生不同组织中基因表达分析,预测了4个候选基因,分别是Ahy_A08g039622、Ahy_B02g057642、Ahy_B06g085859和Ahy_B06g085890。该研究结果有望为花生荚果产量关键基因挖掘和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荚果 QTL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饮料泡沫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及外观等,了解并掌握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阐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泡沫生成过程中不同因素(如茶叶成分、温度和pH等)的影响,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领域中常用消泡剂的类别,为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饮料 泡沫 消泡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重测序的菠萝基因组InDel标记的开发

生物技术通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菠萝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发菠萝InDel分子标记,为菠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份代表性菠萝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鉴定插入/缺失长度大于30 bp的InDel位点。根据InDel位点信息设计InDel标记引物,选择扩增条带清晰、分离效果好的引物用于菠萝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4份菠萝种质中鉴定到插入/缺失长度大于30 bp、测序深度大于10×的InDel位点1 559个。基于InDel位点的上下游序列信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设计候选InDel标记引物372对,其中264对引物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70.97%。采用50对多态性高的核心标记引物分析58份菠萝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03个;各标记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Ne)为1.816 4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I)的变异范围为0.272 8-0.746 4,平均值为0.634 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32 9-0.425 1,平均值为0.342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0.143 1-0.514 3,平均值为0.441 2。通过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5处将58份菠萝种质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群。采用群体结构分析将58份种质划分为2个稳定群体,其中POP-1群体与聚类分析获得的第Ⅳ-2亚群重合,主要由纯种卡因类种质组成。【结论】研发的50个菠萝核心InDel标记能精准区分不同菠萝品种,对于深化菠萝遗传多样性分析、完善遗传图谱构建和加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菠萝 重测序 InDel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