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乙酮气相熏蒸抑制葡萄采后灰霉病菌的作用机理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葡萄采后贮藏的主要病害之一,探索苯乙酮气相熏蒸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机理。当苯乙酮为最低抑菌浓度时,通过电镜观察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和结构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灰葡萄孢脂质和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同时测试苯乙酮对葡萄灰霉病的熏蒸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乙酮气相熏蒸对灰葡萄孢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MIC)为62.50μL/L。体内条件下,对照组葡萄的病斑直径为MIC苯乙酮处理组的2.58倍(P<0.05),而2×MIC苯乙酮处理组则未出现发病症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灰葡萄孢受苯乙酮熏蒸后,其菌丝形态表面粗糙,出现干瘪、皱缩的现象,细胞内出现空腔,细胞质基质减少,局部伴有质壁分离现象,而对照组形态和结构则正常。与对照组相比,经苯乙酮气相熏蒸后,灰葡萄孢脂质中神经酰胺类(Cer)显著上调,而磷脂类(PE、LBPA、PS、CL、PA)等显著下调。经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差异极显著的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苯乙酮气相熏蒸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脂肪酸为22个,上调和下调脂肪酸分别为10个和12个。苯乙酮气相熏蒸能够破坏灰葡萄孢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影响其鞘脂代谢和脂肪酸进而控制脂质合成,体内和体外条件下均表现出抑制灰葡萄孢的生长,本研究为研制熏蒸剂应用于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补光光质和基质含水量对黄瓜幼苗形态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补光光质和基质含水量对黄瓜幼苗形态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温室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补光光质设置白、红配比2∶1(L1),全白光(L2),白、红、蓝配比2∶1∶1(L3)3个处理,基质含水量设置55%(W1)、75%(W2)和95%(W3)3个水平,以自然光照射下基质含水量75%为对照(CK),探究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补光可显著改变黄瓜幼苗形态指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在L1W2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显著高于CK,最大叶面积显著小于CK;在W3处理时L3补光条件下幼苗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L1和L2补光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不同光照间差异较大;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在L1光照条件下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L3光照条件下W2处理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知,W1处理在各种光质中得分均最低,3种光照条件下同一水分处理中L3光照条件下得分最高,在L3W3处理下黄瓜幼苗综合生长特性最好。以上研究结果为黄瓜幼苗补光和灌溉量的优化模式提供了参考。


不同基因型海岛棉的氮效率差异及其对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和不同氮效率海岛棉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叶面积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差异,以氮高效品种棉城10号(MC10)和氮低效品种新海14号(XH14)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0(N0)、320(N1)、480 kg·hm-2(N2)3个施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效率海岛棉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光合荧光特性、产量构成及其对氮肥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提高海岛棉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品种间表现为MC10大于XH14,在不同施氮量下分别提高7.5%~22.4%、14.5%~38.0%、32.4%~111.1%。2个品种的相对可变荧光曲线(ΔV_t)在K点出现较大波动,表现为N2、N0处理显著高于N1处理;品种间表现为N0处理下XH14低于MC10,N1与N2处理下XH14高于MC10。2个品种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在J时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与OJIP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_o)均表现为N2>N0>N1,N0、N2处理相较于N1处理降幅表现为MC10>XH14,而光系统Ⅱ(PSⅡ)中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向下游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的能力(ψ_o)和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最大光合量子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_o)、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和从PSⅡ吸收的光子到PSⅠ末端受体减少的能量守恒潜在的性能指数(PItotal)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且MC10均大于XH14。2个品种均在N2条件下Fv/Fm、Fv/F_o、PIABS、PItotal最低,其中XH14降幅较大。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海岛棉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与产量,MC10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较XH14分别增加16.9%~33.8%、3.3%~7.7%、19.4%~41.7%。综上所述,不施氮或高氮处理均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海岛棉叶片PSⅡ损伤,降低其光合性能,并表现出较强的品种间差异。以上结果可为氮高效品种筛选与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微塑料生态风险值的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估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控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种养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壤微塑料毒性数据库,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确定土壤微塑料的预测无效应浓度;运用风险商法和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法,定量评估农田土壤微塑料环境容量;结合物质流分析法,估算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结果表明: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hm2农田可承载的生猪、奶牛、肉牛、肉鸡和蛋鸡数量分别为79.7头、0.7头、1.9头、476.2羽和69.9羽。由于畜禽粪便中微塑料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微塑料已经成为了粪肥施用的限制因素。2)当来自粪肥和农膜的微塑料输入量分别降低30.0%,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可提高42.8%和8.5%。面向农田土壤生态风险防控,微塑料已制约了畜禽粪肥安全施用与农田承载力,建议加强畜禽饲料与饮用水的微塑料监测,防控饲养环节微塑料污染,保障粪肥安全还田与土壤健康。
关键词: 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 微塑料 生态风险评估 土壤环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新疆水稻农艺性状、品质与产量间的关系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水稻品种选育中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指明方向,高质高效完成目标性状选定,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新疆常用的2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等15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高的农艺性状为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关联度高的2个外观品质是粒长和长/宽比;关联度高的2个碾米品质是出糙率和精米率;关联度高的1个蒸煮品质是直链淀粉含量。在研究水稻品质影响因素时应注重考虑粒长、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指标,且应以水稻长/宽比、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等性状作为参考指标。同时产量方面要侧重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的改良。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增氧水输入对沙土土壤氮素硝化与矿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增氧水输入对沙土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方法研究常规水(SCK)、自然空气供氧曝气增氧(SD1)、33%增氧供氧曝气增氧(SD2)和90%增氧供氧曝气增氧(SD3)4种不同增氧水输入对沙土土壤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的影响,利用硝化动力学方程评价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比较NH4+-N初始消耗速率(V0)、最大消耗速率(Vmax)、达到最大消耗速率所用时间(TVmax)变化。结果表明,在4个处理中,SD3处理的V0最大,为2.79 mg·kg-1·d-1,TVmax最短,为3.56 d;相同增氧条件下,沙土土壤净氮矿化量和硝化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沙土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同一培养时间下,沙土土壤净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硝化率以及净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SCK


红花超微粉体理化功能特性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红花为原料,探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红花粉理化、结构以及营养特性的影响。经超微粉碎后,得到3种不同粒径的红花粉,对色泽、容积密度、水合特性、流动性、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探究对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其充填物性和水合特性呈上升趋势(P<0.05),在最小粒径(D50=73.68μm)下,其容积密度、水溶性、持水力和溶胀性较最大粒径(D50=197.90μm)分别提升了40.43%、10.02%、49.23%和17.64%。粒径的降低能够提升红花粉的流动性,休止角和滑动角分别从42.11°、45.02°降低到34.63°、28.04°。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并未改变红花粉的晶体结构。在营养价值方面,粒径的降低能够提高有效活性成分的溶出并提高其生物活性,总酚和总黄酮的溶出量分别从5.66、14.27 mg/g提升至7.71、15.22 mg/g,阳离子交换能力提升了14.28%。研究表明超微粉碎技术能够通过降低红花粉的粒径,提高理化和功能特性,该实验可为红花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来源,选取183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重金属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B 65T3974—2017),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土壤样品中Cr、Ni、As、Cd、Pb、Cu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土壤样品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使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了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6种重金属中As和Cd最大值均超过了风险筛选值,污染程度相对较高。2个产区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3.74、1.40,分别为重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方面,2个产区均以As为最高,即均以As污染程度为最高。污染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经口摄入途径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土壤中Cr、Ni、Cu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人为活动是样品中As、Cd、Pb的重要来源。综上,需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人为活动对研究区甜瓜土壤As、Cd污染的影响。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7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在1.96~2.08,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优,其中千粒重最大为2.08,穗下节长最小为1.96。穗粒数与株高、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下节粗、旗叶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下节粗、旗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9%。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材料依次为新春35号、新春45号、新春41号、新旱688、粮春1571、新春8号、新春20号、粮春1242、新春18号和新春16号,可作为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基于壤土含水量的南疆"干播湿出"棉田出苗水调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新疆南疆壤土条件下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棉田“干播湿出”滴施不同频率出苗水,对棉田出苗率、农艺性状和根系分布的影响,探索壤土条件下“干播湿出”适宜出苗水频率,为新疆南疆棉花“一播全苗”提供理论支撑。以陆地棉‘J8031’为供试材料,在土壤含水量10%~15%、15%~20%、20%~25%条件下,分别设置滴1、2、3次出苗水。结果显示,随着滴出苗水频率的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土壤EC值逐渐降低,同一土壤深度下种穴的土壤EC值小于膜边位置,同一种穴或膜边位置下土壤深度5 cm土壤EC值小于10 cm处;出苗率表现为滴2次出苗水时最大,滴1次出苗水时最小,且有“断头苗”和“卡脖子苗”现象出现;株高、茎粗、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随着出苗水频率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高频率出苗水与根系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出苗水滴水频率的增加和侧根系的向水特性,使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逐渐增加,但根直径在滴3次出苗水时最小。分析结果表明,壤土条件下,在土壤含水量10%~15%、15%~20%、20%~25%时,棉花“干播湿出”滴2次出苗水可以满足棉种萌发、出苗,且在苗期农艺性状和根部形态表现较好。
关键词: 南疆 棉花 土壤含水量 干播湿出 出苗水 苗期 壤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