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203条记录
雷笋采后木纤化及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雷笋采后贮藏过程中木纤化规律,将雷笋分别置于常温(25℃)和低温(4 ℃)条件下贮藏,研究木质素含量及组分变化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贮藏至6d,笋肉表现出黄化、腐烂等变化.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第24天,笋肉出现黄化、腐烂现象.低温贮藏至6d时,木质素含量为13.22 mg/g,到24 d时木质素含量增至26.31 mg/g.氨基酸总量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变化不大.在常温条件下,其呈缓慢下降趋势,贮藏第6天时氨基酸下降了21.78%.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木质素代谢相关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常温贮藏下的酶活性高于低温贮藏的酶活性,表明低温时通过降低雷笋木纤化相关酶活性,减缓木纤化进程.在低温贮藏环境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数不断增加.低温贮藏24 d时基因下调程度最明显,上调基因各组差别不大;贮藏12 d时上调基因数最少.LAC-10、POD-10、HCT-10、CAD-10和CCR-10等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低温下整体呈上升趋势,而COMT-10基因相对表达量一直减小.本研究结果为雷笋采后木纤化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雷笋 贮藏 木纤化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Xene材料在重金属电化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检测重金属污染已成为风险防控、农业绿色发展、食品安全及生态保护等领域重要的技术保障。目前有许多方法来检测重金属离子,其中电化学检测法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可同时对多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等优点,成为了重金属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MXene是具有类石墨烯结构的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材料,它具备良好的亲水性、导电性和丰富可调节的终端基团。本文综述了MXenes在电化学检测重金属离子领域的研究进展: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简述;其次,概述MXene的合成方法,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MXene电化学检测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及其传感机制和检测性能分析;最后,讨论了MXene材料在电化学检测重金属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关键词: 重金属 MXene 电化学传感器 检测 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姜提取物种类、生物学活性及其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姜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并且广泛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多糖、萜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使生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神经保护、抗糖尿病等药理特性。本文综述目前对生姜提取物种类和生物学活性的认识,并讨论生姜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生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引起人们对生姜及其进一步应用的关注,以促进生姜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 生姜 提取物 生物学活性 食品包装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与前沿探索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智能感知技术是一种利用传感器模拟人类感觉器官捕捉样品各种感官属性信息,再结合智能识别算法信号处理,实现食品等样品品质拟人化综合评价的前沿仿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作为传统感官评价技术的现代化延伸和补充,具有检测速度快,样品无需前处理,操作简便,实时在线分析等技术特性,是深度感知食品感官品质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食品领域中几种主要的智能感知技术,如模拟味觉的电子舌技术,模拟嗅觉的电子鼻技术,模拟触觉的质构分析仪和仿生视觉系统的电子眼等。另外,文章还归纳总结了智能感知技术在食品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智能感知技术在静态感官、动态感官和情绪感知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可能性。随着生物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智能感知技术有望从样品整体感官特性的区分、识别应用,提升至食品嗜好和情绪的检测表征,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 智能感知技术 电子舌 电子鼻 电子眼 质构分析仪 静态感官 动态感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性"一步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2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分析化学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磁性纳米材料建立了磁性"一步法"前处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实现了水产品中2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精准定量分析.针对水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和脂肪酸的特点,选择磁性聚合物(聚二乙烯基苯-吡咯烷酮,Fe3O4-PLS)为净化剂,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和π-π键等相互协同作用高效吸附基质干扰组分,净化样品.优化了萃取溶剂类型及用量、盐析与除水剂、Fe3O4-PLS和C18 用量等实验条件.在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下,28种有机磷农药的方法检出限(MLOD)为0.03~0.85 μg/kg,方法定量限(MLOQ)为0.50~2.00 μg/kg;不同添加浓度水平下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0.1%~119.0%,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8%~19.0%,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与QuEChERS方法对比,本方法在萃取溶剂、盐析与除水剂和净化剂用量以及分析效率等方面均展现出明显的优势.采用本方法检测不同种类水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为水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提供新的方法依据.

关键词: Fe3O4-PLS 磁性一步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有机磷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肉源热杀索丝菌的致腐差异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牛肉中热杀索丝菌的致腐能力和致腐基因分布特点,经分离纯化、形态观察和PCR鉴定,获得29株热杀索丝菌.将其接种于4℃牛肉汁中,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和乙偶姻指标,评价分离菌株的致腐能力.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分析热杀索丝菌强、弱腐败株基因特点.结果表明,29株热杀索丝菌分离株的TVB-N含量形成较慢,仅有2株菌在第9天超过11.5 mg N/100 g,而产乙偶姻能力强,且有明显差异,其中菌株BT27和BT25含量分别为139.3μg/mL和59.5μg/mL.测定强、弱致腐菌株BT27和BT25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发现,热杀索丝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其中编码糖苷水解酶的基因数量最多,糖基转移酶基因次之.比较基因组学显示,强致腐株BT27被注释到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相应酶的编码基因数量均多于弱致腐株BT25,而两者在编码氨基酸代谢的基因数量相近.研究表明,热杀索丝菌致腐性强、弱与编码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数量密切相关,研究从基因层面为阐明肉源微生物的致腐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牛肉 比较基因组学 热杀索丝菌 致腐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RISPR/Cas的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分析化学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源性病原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的健康,因此,对食源性病原菌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规则成簇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系统(CRISPR-associated systems, Cas)生物传感器是在引导核糖核酸(RNA)的作用下,使Cas蛋白与RNA形成RNA复合体,并对靶标基因进行特异性识别,从而将靶标信号转化为可检测的物理和化学信号。CRISPR/Cas生物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好、可编程以及使用简便等优势,在病原菌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Cas蛋白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不同,分别介绍了不同CRISPR/Cas系统的作用原理和特点,概述了基于不同CRISPR/Cas的生物传感的信号识别、信号放大、信号输出策略及其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基于CRISPR/Cas的多重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原理及其在多病原菌同时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基于CRISPR/Cas的生物传感器在病原菌快速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CRISPR/Cas 生物传感器 评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咸鸭蛋"黑黄"产生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影响盐腌鸭蛋中“黑黄”产生的因素,本实验通过色度值和金属离子含量测定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对比“黑黄”咸蛋和正常咸蛋不同部位的差异,初步确定与“黑黄”形成有关的因素,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黑黄形成程度和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Cu含量越高,蛋黄色度值越小,“黑黄”越黑,推测卵黄高磷蛋白中Fe2+与S2-结合形成的硫化物是使蛋黄变黑的原因,半胱氨酸的降解脱硫是蛋黄产硫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浓度、温度、p H值是影响黑黄产生的主要因素,鸭蛋载菌量和腌制温度越高,黑黄率越高;p H 7.0~8.0范围内均可产生H2S,其中p H 7.5时产气速率最快。综上,可以推测“黑黄”是由蛋黄内硫元素与铁元素之间的变色反应造成,腌制过程中的温度、p H值以及鸭蛋本身的载菌量对“黑黄”现象均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鸭蛋 微生物 硫化氢 变色反应 蛋白质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蒸制对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考察蒸制前、后甘薯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组成及性质的差异.方法:为获得高品质甘薯SDF,以提高提取得率和SDF总多糖含量为 目标,采用响应面分析和满意度函数方法优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个参数,建立甘薯SDF提取工艺.从蒸制前、后的甘薯中提取得到生鲜甘薯膳食纤维(SDF-F)和蒸制甘薯膳食纤维(SDF-S),对比两者提取得率、多糖组成、膳食纤维含量以及持水力和持油力等理化性质差异,并做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6、提取温度40 ℃、提取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SDF-S的提取得率[(6.13±0.25)%vs(2.89± 0.18)%]、中性多糖含量[(59.31±0.73)%vs(46.83±0.63)%]、酸性多糖含量[(25.36±0.48)%vs(9.60±0.14)%]、膳食纤维含量[(54.71±6.70)%vs(35.69±3.25)%]、持水力[(4.60±0.31)g/g vs(3.27±0.21)g/g)]和持油力[(3.30±0.40)g/g vs(1.82±0.28)g/g)]显著高于SDF-F(P<0.05),而SDF-F的抗消化性优于SDF-S.结论:蒸制处理虽提高了甘薯SDF的可及性,但导致SDF的抗消化性减弱.

关键词: 甘薯 蒸制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中性多糖 酸性多糖 模拟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F-NMR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品质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规律及品质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干燥过程的双孢菇进行弛豫特性及质子密度成像分析,并研究干燥前、后双孢菇微观结构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泵温度分别为45,55,65 ℃时,双孢菇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分别为510,420,390 min.双孢菇的T2反演谱有3个不同的弛豫峰:T21(3~23 ms)、T22(25~155 ms)和T23(155~1 084 ms),分别代表双孢菇中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干燥初期,T23左迁幅度很大,干燥后期,左迁幅度变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自由水的流动性降低.干燥结束时,T23对应的弛豫峰下降约99.8%,只剩下部分T21和T22对应的峰,说明自由水几乎被完全去除,双孢菇内仅剩结合水和少量不易流动水.低场核磁共振图像显示,65℃条件下,干燥360 min,水分基本被脱除,而55℃和45 ℃处理组分别在干燥390 min和450 min才基本脱除.双孢菇外侧的水分先被脱除,内部的水分向外迁移,并且温度越高,内部水分迁移速率越快.另外,65℃条件下的双孢菇的BI值分别比45 ℃和55 ℃条件下的BI低30.55%和22.69%,说明65 ℃更能维持双孢菇原有的色泽.65 ℃条件下干燥的双孢菇的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干燥前下降84.62%,55.80%和36.78%,与45 ℃和55 ℃相比,65 ℃下双孢菇营养成分的损失最小.本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为双孢菇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也可为双孢菇的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工艺优化干燥参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双孢菇 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