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不同贮藏条件对稳定化米糠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

摘要:目的 探究光照和空气对米糠贮藏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 以新鲜及高温高压蒸汽稳定化处理的米糠为原料,探究贮藏过程中光照、空气等对其酸值、过氧化值、γ-谷维素含量、色度等理化指标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影响。结果 贮藏过程中,光照和空气对稳定化米糠的酸值、γ-谷维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对色度指标L*、a*、b*影响有限,但对过氧化值影响显著,稳定化处理后的米糠,在光照和空气存在下,其过氧化值最大升高25倍;随贮藏时间延长,米糠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均不断增加,避光和真空处理则可以有效避免其醛、酮、醇等氧化产物产生,而在光照和空气存在下,稳定化的米糠其醛、酮类物质浓度分别提升至6倍和26倍。结论 高温高压蒸汽稳定化处理的米糠贮藏过程中酸值受光照和空气影响小,但过氧化值及其氧化产物会显著增加,表明避光真空处理是延长稳定化米糠货架期的关键,为其贮藏及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米糠 光照 空气 贮藏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香蕉种植产业科技现状与支撑实效

热带农业工程 2025

摘要:广东香蕉产量占全省水果产量超过25%,是广东主要的水果产品,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本文综述了科技对广东香蕉产业种植生产环节的支撑现状、取得的成效与发展路径,总结了2010—2022年广东香蕉种植单产技术水平概况、产业科技平台概况、品种审定情况、香蕉科技创新成果状况,分析了2010—2022年广东香蕉产业的科技推广支撑效应、产业绿色技术支撑效应、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情况,同时针对广东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支撑广东香蕉产业发展路径,以促进广东香蕉产业长效发展、促进广东香蕉产区富农增效。

关键词: 广东香蕉 产业科技 品种创新 技术创新 科技推广 技术社会化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花青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花青素(PACs)又称缩合单宁,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PACs因其多样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已证实了PACs在调节炎症反应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方面的显著作用,揭示了其作为抗炎活性物质的突出潜力。体内和体外等研究发现,PACs的抗炎作用机制涉及多种不同途径。首先,PACs能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其次,PACs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具有调节作用;此外,PACs还能通过影响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来抑制炎症反应。本文旨在综述PACs的抗炎活性、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为PACs在畜禽生产中的合理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花青素 抗炎 机制 畜禽生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余甘子新品种绿田油甘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田油甘是从余甘子实生群体中通过单株选育而成的鲜食新品种。其果实扁圆形,果棱明显,果皮黄绿色,肉质爽脆,甘甜、涩味轻;平均单果质量11.0 g,最大单果质量17.34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9.44%,总糖含量7.2 g·100 g-1,可滴定酸含量10.81 g·kg-1,维生素C含量294.0 mg·100 g-1,可食率92.6%。在广东潮汕地区,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成熟,属于晚熟品种;成熟期和挂果期较长,生理落果不明显。该品种果实大、商品性好,适应性强,易栽培管理,具有回甘浓、品质优、丰产稳产等特点,适合在广东及相似气候区种植。

关键词: 余甘子 新品种 绿田油甘 鲜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葡萄腐烂病新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蓟水提物抗大口黑鲈虹彩病毒活性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大蓟水提物(Cirsiumjaponicumaqueousextract,CJAE)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bass ranavirus,LMBV)的抑制活性,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分析CJAE的抗LMBV效果,CCK-8实验证明CJAE在鳜脑细胞(Siniperca chuatsi brain cells, SCB3)上的安全浓度为≤1000μg/mL, CC50值为1487.0μg/mL; qPCR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表明CJAE可以有效抑制病毒核酸与MCP蛋白在SCB3细胞中的表达, EC50值为457.3μg/mL;并且CJAE在LMBV的入侵与复制阶段对病毒抑制率分别达到98.46%与99.31%。CJAE按0.5%、1.0%与1.5%剂量添加至基础饲粮,饲喂大口黑鲈15 d后,以1×106 TCID50 LMBV攻毒,结果表明CJAE可以提供35%~60%的攻毒保护率;攻毒后6 d测定大口黑鲈组织病毒拷贝数,结果表明脾脏、肝脏、肾脏与肠道的病毒载量降低87.57%~99.99%;吞噬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头肾白细胞的吞噬活力上调35.88%~60.75%; mRNA表达测定结果表明CJAE激活吞噬通路基因(FcγRIa、CFL、Lyn)的表达;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CJAE明显减轻LMBV感染造成的大口黑鲈炎症,进一步研究发现,CJAE显著激活抗炎因子(IL-10)表达并抑制促炎因子(TNF-a、IL-1β)的表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CJAE抗LMBV效果与机制,为其应用于抗LMBV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大蓟提取物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 EC50 吞噬 炎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连作菜地土壤磷库特征

草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既是作物营养必需元素也是重要面源污染因子,研究集约化菜地土壤磷库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菜地磷养分管理措施,降低菜地磷素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以珠三角地区(广州、江门、肇庆、惠州等地)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共采集89份城郊菜地土壤样品,采用修正的Hedley磷库分级法分析土壤磷组分,探明土壤性质与磷库相关性。赤红壤菜地土壤磷库以无机磷(Pi)为主要赋存形态,无机磷在磷库占比达88%,有机磷(Po)、残余磷在磷库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1%、3.9%。菜地土壤无机磷含量为1176.78 mg·kg-1,远高于有机磷(109.03 mg·kg-1)和残余磷含量(52.19 mg·kg-1)。无机磷库中,H2O-Pi、Na HCO3-Pi、Na OH-Pi、稀HCl-Pi、浓HCl-Pi含量分别为46.35 mg·kg-1、264.64 mg·kg-1、427.45 mg·kg-1、274.82 mg·kg-1、163.52 mg·kg-1,在总磷中相应占比分别为3.32%、20.74%、31.29%、16.32%、14.13%。有机磷库中,Na HCO3-Po、Na OH-Po、浓HCl-Po含量分别为27.24mg·kg-1、62.35 mg·kg-1、19.44 mg·kg-1,占总磷比例依次为2.33%、5.70%、1.56%。Na OH提取磷(Na OH-P)在菜地无机磷库、有机磷库中均占主导地位。从土壤磷活性角度分析,活性磷、中等活性磷、稳定性磷含量分别为338.23 mg·kg-1、764.62 mg·kg-1、235.15 mg·kg-1,在总磷中相应占比分别为25.3%、57.1%、17.6%。几乎全部89个样点土壤活性磷与中等活性磷之和在总磷库占比均超过50%。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均与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浓度效应。赤红壤菜地土壤总体上磷含量丰富、有效性高。施肥、耕作管理等人为活动及赤红壤特性共同影响土壤磷库形成。考虑到赤红壤区的强降水气候特征,常年菜地磷素面源污染风险大,应注意通过合理施肥降低磷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 赤红壤菜地 Hedley磷库分级法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磷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V-C处理对'黄金'百香果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黄金'百香果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的UV-C照射处理(0、2.02、4.04 和 6.06 kJ/m2,0 kJ/m2 为对照),20℃环境中贮藏 18 d.贮藏第 9 天时,与对照相比,UV-C处理能显著抑制L*值的下降和b*值的上升(P<0.05),显著抑制可滴定酸(TA)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P<0.05),保持a*值为负值,降低果实的腐烂指数和皱缩指数,2.02 和 4.04 kJ/m2 剂量的UV-C处理果实后,维生素C(V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2.66和2.11 mg/100 g,2.02和6.06 kJ/m2 处理果实的呼吸强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低7.84和 16.96 mg CO2/g FW h,但都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总酚含量以及硬度值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6.06 kJ/m2处理增加了细胞膜的透性,使总酚含量降低.综合来看,2.02 kJ/m2 处理的效果较好,好于对照和其他剂量UV-C处理的效果,可作为有效处理为UV-C在百香果采后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UV-C处理 百香果 采后贮藏 皱缩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技术与品种对华南籼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5

摘要: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粮食自给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为定量分析华南地区水稻生产碳足迹及构成特征,明确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本研究在广东省4个典型的水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不同栽培技术模式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广东省籼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 235.3~1 487.7 kg CO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12~0.31 kg CO2-eq/kg;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次数和单位产量碳足迹有显著影响。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显著减少氮肥用量,并提高了水稻产量,栽培技术和品种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相同技术模式下,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在相同种植条件下选用高产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单位产量碳足迹。示范区的多点试验表明,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增加3.67%~2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1.68%~60.81%,每季平均减少灌溉次数4次,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值分别减少6.11%和16.19%。柴油和氮肥是影响间接碳足迹的关键因子,两者碳排放分别占总间接排放量49.65%~52.88%和30.62%~34.70%。平均每减少1 kg氮肥,碳足迹降低2.49 kg CO2-eq/hm2。水稻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单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能有效减少水稻单产间接碳足迹。综上表明,华南地区水稻生产可通过选用高产水稻品种,结合水肥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氮肥和灌溉水投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实现高产与低碳排的协同。

关键词: 籼稻 碳足迹 生命周期法 碳减排 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华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华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家科技 2025

摘要:三华李,作为一种享有盛誉的优质果品,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全面的营养成分,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提升三华李的产量与质量,关键在于其高效的栽培技术与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本文深入剖析了三华李高效栽培的核心技术,内容涵盖土壤培育、优质苗木筛选、科学定植、肥水合理调配、树形修剪与整形,以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等多个方面.不仅详细阐述了这些关键环节的实施要点,还针对性地提出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旨在为三华李的种植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三华李的健康生长,提高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从而满足市场对优质三华李的需求.

关键词: 三华李 高效栽培 关键技术 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