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理石纹是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牛骨骼肌细胞与牛脂肪细胞共同发育形成.通过最大程度模拟体内肉质形成过程中牛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互作效应,建立体外两种细胞共培养体系,探究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因子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牛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利用表型鉴定法和标志基因表达谱鉴定法共同鉴定所分离细胞的纯度和分化潜能,进一步构建牛骨骼肌细胞和牛脂肪细胞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体系以及 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EdU 染色和油红 O染色等方法检测共培养条件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对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牛骨骼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2、CCNE2和CCND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此外,成脂标志基因FABP4和PPAR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另一方面,在Transwell共培养条件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CCND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CNA、CDK1和CCNE2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且成脂标志基因FABP4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PARγ、C/EBPβ和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可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 PCNA、CDK1、CDK2、CCNE2和CCND1以及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C/EBPβ和LPL的表达抑制牛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脂肪细胞 骨骼肌细胞 共培养 细胞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药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的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减少宁夏越冬代稻水象甲数量和叶片取食斑数的作用,以及防治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选用6种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调查发现:药后1~15 d,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菊素处理的虫口防效均在80%以上,处理区内残虫少;球孢白僵菌处理区水稻叶片新增取食斑的数量最少;球孢白僵菌、鱼藤酮处理区水稻较对照增产明显,增幅分别为10.82%和18.40%。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杀虫剂 取食斑 防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春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构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以宁夏历年选育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植株茎秆形态特征、穗部性状、茎秆强度及抗倒伏指数等25个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明确不同品种性状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出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构建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60个春小麦品种在茎重、茎长和抗倒伏指数表型性状上变异明显;与抗倒伏指数相关性较大的性状是第二节间抗折力、穗重和茎秆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二节间抗折力对抗倒伏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穗重和茎秆强度对抗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不一致,主要由于农艺性状之间相互影响造成;重心高度、穗重、植株鲜重、茎粗、茎秆强度、第二节间抗折力、第二节间茎长等8个性状可作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性鉴定指标。

关键词: 春小麦 抗倒伏 茎秆强度 主成分分析 评价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是苜蓿的高效传粉昆虫之一,为明确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为指导苜蓿切叶蜂的扩繁地选择及引种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当前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点,使用MaxEnt模型评估其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筛选主导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MaxEn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951,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是影响苜蓿切叶蜂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为31.4%。历史气候情景下,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和宁夏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其在全球的总适生区收缩,在中国的总适生区扩张。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高适生区分布随气候变暖逐渐北移,高适生区面积在低强迫时增加,高强迫时减小;在中国的高适生区随气候变暖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等地。【结论】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的适生区较为广泛,未来实现进一步扩繁的可能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可作为选择适宜扩繁地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在引种和本土扩繁时需加强风险评估、有害生物检疫及蜂群管理。

关键词: MaxEnt模型 独居蜂 传粉 引种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辅料添加对奶牛粪便高温堆肥效果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同一C/N下不同发酵辅料对奶牛粪堆肥效果,于2022年7—8月通过在不同组合及混合比例牛粪中添加不同组合及混合比例的葡萄枝条粉、糠醛渣、菇渣、油渣,探究添加辅料后奶牛粪堆肥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方面,T1至T4处理均在50℃以上高温阶段稳定发酵7~15 d; T1至T3处理pH值在6.25~8.48的弱碱性环境下,适宜微生物的好氧发酵;T1至T4处理电导率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堆肥结束时电导率<4.0 mS/cm;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均高于30%;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总体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各处理全氮含量在7~21 d呈现不同程度增加,发酵后期基本保持稳定;与发酵初期相比,后期各处理全磷含量增加23.5%~31.5%,全钾含量增加21.1%~45.5%,各处理总养分均呈增加趋势,且>4.0%;T3处理脲酶活性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在7 d后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稳,且堆肥结束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堆肥初期。综上可知,在奶牛粪中添加辅料可以加速堆肥酵解,有效提高堆肥温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同时有利于保氮,增加总养分和酶活性,且堆肥产品毒性较低,符合行业标准。

关键词: 奶牛粪 辅料 高温堆肥 发酵效果 理化性质 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对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宁夏地区牛粪堆肥进程及发酵品质的作用效果,试验以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的牛粪为研究材料,全程40 d监测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及环境温度变化;在第0,5,10,15,20,25,30,35,40天采集堆肥样品检测pH值及水分、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全钾及粗纤维含量,并监测大肠埃希菌等常见微生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牛粪堆体在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第4天时进入高温期(>45℃),最高温度达到57.8℃,高温持续15 d。在整个堆肥过程中pH值先升高后降低至9.07,水分含量由53.53%降至27.58%;有机碳含量从369.35 g/kg降低至139.65 g/kg,全氮含量由14.06 g/kg降至10.37 g/kg,碳氮比由26.27降至13.47;铵态氮含量由506.14 mg/kg降低至262.85 mg/kg,硝态氮含量由303.74 mg/kg升高至855.34 mg/kg,全磷、全钾含量存在轻微的波动,大肠埃希菌含量由4×10~8 cfu/mL降低至0,每克堆肥样品中寄生虫卵数(OPG)由1 200个降低至0。说明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发酵牛粪污不仅可以杀灭牛粪中的大肠杆菌和寄生虫,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牛粪静态堆肥产物的质量。

关键词: 牛粪 枯草芽孢杆菌 堆肥 理化性质 效果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尻链霉菌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和C. plurivorum,以及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拮抗活性、抑菌活性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观察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对平头炭疽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尻链霉菌9-13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3种病原菌平头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C. plurivor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3种大豆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56.67%~87.04%,且抑制活性与发酵液的浓度呈正相关。此外,野尻链霉菌9-13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同样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4.79%~77.80%和46.53%~58.33%。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9种供试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00%。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可以破坏平头炭疽菌菌丝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发酵液处理后平头炭疽菌菌丝表现出膜相关的红色荧光斑点。表明野尻链霉菌9-13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的生防菌株。

关键词: 大豆炭疽病 野尻链霉菌 抑菌机理 生物防治 抗性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生草条件下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果园优势功能草种类型并进行获益评价,选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苜蓿Medicago sativ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长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等4种具备潜在绿肥功能的草种以及自然生草进行果园行间长期生草处理,以清耕模式为对照,对生草试验3年后不同功能草种条件下的果树生长发育及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调查,解析不同生草品种条件对果园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综合影响。不同草种生草对苹果生长发育及病虫害的影响不同,即人工播种长柔毛野豌豆、高羊茅、黑麦草及自然生草均可促进果树生育与果实产量品质的提升,减少蚜虫、叶螨发生量,增加瓢虫、草蛉的种群数量。人工播种苜蓿则会显著抑制果树的生育,并使斑点落叶病发生率提高37.62%。果树生长发育与病虫害及天敌发生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树短枝率与捕食性天敌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2),单株产量与捕食性天敌瓢虫(R2=0.64)及草蛉(R2=0.57)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螨、蚜虫、早期落叶病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0.462<0.77);此外,捕食性天敌草蛉与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瓢虫与叶螨及蚜虫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2>0.62)。综上,果园行间播种长柔毛野豌豆能促进果树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即果树的获益程度最高,具体表现为(相较于清耕):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方面,可使短枝率提高15.91%,单果重提高12.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5.9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54%,可滴定酸含量降低21.43%,使蚜虫发生量降低36.10%,叶螨发生量降低22.46%,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果园的优势功能草种。

关键词: 果园生草 苹果 功能草种 生长发育 产量品质 病虫害 获益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能蛋水平对滩羊羔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饲粮能蛋水平对滩羊羔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出生日期相近、体重(5.00±0.46)kg、健康的滩羊羔羊公羔60只,随机分为4个,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羔羊,分别为高能高蛋组即HEHP组(13.45 MJ/kg,20.55%)、高能低蛋组即HELP组(13.26 MJ/kg,16.10%)、低能高蛋组即LEHP组(11.40 MJ/kg,20.50%)和低能低蛋组即LELP组(11.50 MJ/kg,16.00%).预试期7d,正式试验期53 d.结果显示,LEHP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EHP组的pH值最高,极显著高于HEHP组(P<0.01).HEHP组的瘤胃氨态氮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HEHP组的微生物蛋白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LELP组和HELP组(P<0.01),显著高于LEHP组(P<0.05);HEHP组的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HEHP组的丙酸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LEHP组和HELP组(P<0.01),显著高于LELP组(P<0.05);LELP组的丁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HELP组(P<0.05).LELP组OTU数目、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最高,显著高于HEHP组(P<0.05).各试验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均超过了 88%.HEHP组和LELP组瘤胃液中蓝藻门细菌相对丰度高于HELP组和LEHP组,LELP组的瘤胃液中的螺旋体门细菌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各试验组都以琥珀酸弧菌科UCG-001、普雷沃氏菌属和Shuttleworthia为优势菌属,HEHP组和HELP组的Shuttleworthia属相对丰度高于LEHP组和LELP组,HEHP组瘤胃液中小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LEHP组.研究表明,滩羊羔羊早期补饲饲喂低能高蛋饲粮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效果较好.

关键词: 能蛋水平 滩羊 瘤胃发酵 微生物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田间防效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生防真菌哈茨木霉M-17研制成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研究以哈茨木霉M-17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筛选及配方优化,获得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其组成为20%的厚垣孢子粉、68%的凹凸棒土为载体、4%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润湿剂、7%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分散剂、1%抗坏血酸为紫外保护剂。该可湿性粉剂的厚垣孢子含量为3.1×10~8 CFU/g,润湿时间为56.5 s,孢子悬浮率为82.27%,pH为6.79,含水量为2.26%,98%能通过74μm标准筛,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并对马铃薯干腐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70.32%,增产率为19.03%。本研究为将哈茨木霉M-17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开发成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微生物杀菌剂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哈茨木霉 厚垣孢子 载体 可湿性粉剂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