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黄皮辣椒新品种‘豫椒101’的选育

中国瓜菜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豫椒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培育成的黄皮辣椒杂种1代,母本‘24-7’来源于绿皮羊角椒‘海花辣椒(24)’,父本‘P59-25’来源于黄白皮辣椒‘硕丰12号(P59)’。‘豫椒101’早熟,商品性好,产量高,高抗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该品种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青熟果黄色,老熟果红色,味微辣,风味好,果实纵径20.4 cm,果肩横径3.4 cm,果肉厚度0.31 cm,果实心室数2.7个,果形指数6,平均单果质量62.1 g,一般667 m~2产量3 611.89 kg,适宜河南各地早春保护地种植。2016年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

关键词: 辣椒 新品种 ‘豫椒101’ 花药培养 杂种1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在猪人工授精技术中,良好的稀释剂是提高猪精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传统的猪精液保存稀释剂Zorlesco(-BSA)为基础稀释液,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CMC(0、8、16和24μmol/L)对原精液进行稀释和保存。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仪(CASA)检测精子活率和活力,低渗肿胀法(HOST)检测精子质膜完整性,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精子顶体完整性。结果显示,在猪精液保存的前3d内,添加不同浓度CMC组的精子活率和活力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保存4~7d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6μmol/L CMC组的精子活率和活力明显升高(P<0.05)。在保存的前4d内,添加不同浓度CMC组的精子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保存至5~7d时,添加16μmol/L CMC组的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猪精子活力、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在Zorlesco稀释剂中添加8~24μmol/L的CMC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猪精子活率、活力、质膜完整性以及顶体完整率,其最佳添加浓度为16μmol/L。CMC可作为精液稀释剂中的悬浮剂,用于减缓精子沉降速率,提高猪精液保存质量。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钠 猪精液 常温保存 精液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流行毒株检测方法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建立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田间主要流行毒株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比对当前田间主要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针对ORF5基因的通用引物和针对Nsp2基因的鉴别引物。RTPCR结果显示,两对引物针对不同的毒株均可以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条带,通用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田间主要的流行毒株,鉴别引物可以区分当前田间主要流行的不同毒株。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控和快速检测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5基因 Nsp2基因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养方式对芦花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芦花鸡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6周龄芦花鸡雏鸡200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笼养、地面散养两种方式饲养60 d。各组随机选取8只,于晨饲前采血后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胸肌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组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笼养组翅膀率和腿肌率较高;散养组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5或(P<0.01);散养组胸肌中苏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丝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1)。散养组胸肌中甘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笼养组(P<0.05),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笼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不同饲养方式对卢花鸡胸肌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总的来看,传统散养方式有利于氨基酸含量的提高,但会降低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

关键词: 散养 笼养 芦花鸡 屠宰性能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不同产地香椿基本成分及风味物质分析

食品科学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方法检测河南省4个不同产地香椿中总蛋白、总皂苷、总生物碱、总黄酮含量,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鉴定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4个产地中,洛阳香椿的总蛋白、总皂苷、总生物碱、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个产地。4个产地均检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洛阳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最高,二者含量分别为274.82?mg/g和86.09?mg/g。4个产地香椿共检出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原阳检出52种、中牟48种、安阳47种、洛阳46种,4个产地相对含量高的均为萜烯类物质,且洛阳种类最多。香椿基本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呈现产地差异性。综合分析河南洛阳香椿品质比较优良,应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原料产地。

关键词: 不同产地 香椿 营养成分 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方法,以郑麦9023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对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辐照剂量为4 Gy,辐照处理后以继代培养24 h时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负压抽拉处理结果表明,抽拉10次可明显提高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转基因抗性再生植株ba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改良的遗传转化处理方法(4 Gy辐照+辐照后培养24 h+负压抽拉处理10次),可将遗传转化效率由2.2%提高至3.5%,优化后的小麦农杆菌转化方法可应用于小麦遗传转化。

关键词: 小麦 再生体系 农杆菌 遗传转化 辐照 负压处理 GUS瞬时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噻草胺与二甲戊灵混配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控制作用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麦田恶性杂草多花黑麦草的防治措施,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氟噻草胺与二甲戊灵混用对小麦及多花黑麦草的抑制活性。液体培养法测定表明,氟噻草胺、二甲戊灵对多花黑麦草的生长抑制中剂量(ED_(50))分别为0.13 mg/L、0.16 mg/L。氟噻草胺与二甲戊灵以1∶1、1∶2、2∶1混配,对多花黑麦草的ED_(50)值为0.12 mg/L、0.04 mg/L、0.24 mg/L,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3.8、346.7、59.8,表明氟噻草胺与二甲戊灵以1∶1、1∶2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治有增效作用,尤其以1∶2混配增效显著。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播后3 d、苗后5 d、苗后15 d,喷施氟噻草胺∶二甲戊灵为1∶2的混合药剂对多花黑麦草与小麦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15、0.24、0.28,表明在播后苗前施药对多花黑麦草的选择性最高,能一定程度控制多花黑麦草的发生和生长,而苗后施药对多花黑麦草选择性相对较差。

关键词: 氟噻草胺 二甲戊灵 小麦 多花黑麦草 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菌酯施药措施与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英文)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嘧菌酯 花生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及有效防控药剂筛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黄河故道地区造成梨树根腐病的病原菌的种类,研究18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对梨树根腐病发病根系样品病原菌的分离和单孢纯化,根据代表性菌株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抑制的化学药剂进行筛选,并对部分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从发病根系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致病菌;结合致病性试验结果,确定该致病菌是腐皮镰刀菌(Nectria haematococca,无性态Fusarium solani)。化学药剂筛选结果表明:72%霜脲·锰锌、1.8%辛菌胺醋酸盐和80%代森锰锌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虽然80%碱式硫酸铜、3%噻霉酮、75%百菌清抑制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效果较差,但对其孢子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腐皮镰刀菌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95%吡唑醚菌酯和80%代森锰锌对菌丝生长的毒力最强,72%霜脲·锰锌的毒力居中,1.8%辛菌胺醋酸盐的毒力最差;72%霜脲·锰锌、1.8%辛菌胺醋酸盐和80%代森锰锌田间实际防效比95%吡唑醚菌酯好。[结论]黄河故道地区梨树根腐病由腐皮镰刀菌(Nectria haematococca,无性态Fusarium solani)引起;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72%霜脲·锰锌、80%代森锰锌或1.8%辛菌胺醋酸盐对梨树根腐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梨树 根腐病 病原菌 鉴定 杀菌剂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菜籽中草除灵乙酸

分析试验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油菜籽中草除灵乙酸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中残留的草除灵乙酸,用氨水和甲醇混合溶液提取,经MAX固相萃取柱净化,以C_(18)色谱柱(250 mm×4.6 mm,粒径5μm)分离,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1.00 mg/L范围内,草除灵乙酸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1mg/kg。对油菜籽空白样品进行了4位不同检测人员、3个水平(0.1,0.2,0.4 mg/kg)和6次重复的添加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75%~100%,相对标准偏差为1.1%~6.9%。同时又进行了4个实验室间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室内重复性相对标准差为3.6%~6.9%,实验室间再现性相对标准差为5.8%~17%,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关键词: 草除灵 油菜籽 农药残留 液相色谱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