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树莓汁中黄酮的初级分离纯化

食品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开发树莓资源,采用膜分离结合聚酰胺层析分离纯化树莓汁中黄酮。以膜渗透性、黄酮和水溶性糖的截留率指标,考察膜分离回收黄酮的表现,将黄酮的浓缩液采用聚酰胺层析进行纯化。研究发现:UE005和UE001分别适宜于黑、红树莓汁中黄酮回收,当操作压力1 MPa,浓缩率80%,400 r/min搅拌时,其黑、红树莓汁截留液中黄酮浓度分别从(53.400±0.020)μg/mL和(19.779±0.040)μg/mL上升到(257.753±0.314)μg/mL和(93.828±0.384)μg/mL,回收率分别为(96.535±0.384)%和(94.876±0.731)%。聚酰胺层析可以脱除膜截留液中残留的水溶性糖,且80%乙醇能有效洗脱黄酮,黑、红树莓汁黄酮回收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膜分离结合聚酰胺层析回收纯化树莓汁中黄酮方法可行,这为树莓汁黄酮资源的开发奠定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膜分离 树莓 黄酮 聚酰胺层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耐低磷种质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磷高效芝麻种质的形态鉴定指标,并筛选出耐低磷能力强的芝麻种质,以筛选的19个芝麻品种为材料,利用大田长期施肥形成的土壤低磷水平和正常磷水平筛选苗期和成熟期耐低磷能力鉴定指标,并对不同品种的耐低磷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各芝麻品种苗期和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影响,但不同品种同一性状对低磷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各指标低磷处理相对值变异系数的大小,筛选出根直径、根系总长、主根长、根尖数、根体积、地下部鲜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7个指标的低磷处理相对值作为芝麻种质苗期耐低磷能力评价的形态指标;而主根长、须根数、单株籽粒质量、主根干质量、荚皮干质量、单株蒴果数、地下部干质量、根冠比8个指标的低磷处理相对值可以作为成熟期芝麻种质耐低磷能力的筛选指标。分别以13个苗期指标和16个成熟期指标归一化的变异系数计算各性状的权重,并以权重为基础,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对各芝麻品种的耐低磷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县黑芝麻和波阳黑在苗期和成熟期均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能力;鄂芝1号、河北八大杈、小伏芝麻和安乐芝麻仅在苗期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能力;裂口黄、豫芝11号、驻芝10号和日本7400仅在成熟期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能力。

关键词: 芝麻 耐低磷能力 筛选 综合评价 模糊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犬新型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CIRD),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复杂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鼻分泌物和喷嚏等。一直以来,犬副流感病毒、犬Ⅱ型腺病毒、犬Ⅰ型疱疹病毒,被认为是CIRD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体,且往往并发,或伴发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虽有疫苗可对这些病原体提供保护作用,但在已接种的犬群中仍会暴发呼吸道疾病,则提示CIRD还有尚未知晓的病原体。近年来,陆续报道的CIRD相关的新型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麦仁面条工艺优化及品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丰富面条种类及提高其营养价值,以青麦仁全粉和面粉混合制作青麦仁面条,研究了青麦仁全粉、水分、食盐和食品改良剂添加量对青麦仁面条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面条蒸煮品质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青麦仁面条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三种食品改良剂的使用均可改善面条的蒸煮品质,其中瓜尔豆胶的效果最好;当青麦仁粉的添加量为20%,加水量为50%,食盐添加量为0.3%,瓜尔豆胶的添加量为0.6%时,青麦仁面条感官评分达87.3分,断条率0.00%,吸水率89.59%,吸光度0.186,硬度5.23 N,粘性2.86 N,弹性0.270,最大拉伸力22.14 g,蛋白质含量12.56%,碳水化合物含量67.5%,脂肪含量1.46%,膳食纤维含量5.38%,面条的品质特性最佳。

关键词: 青麦仁面条 加工工艺 改良剂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烤烟对不同种类钾肥的吸收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小区田间试验,研究了优质烤烟对不同种类钾肥的吸收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钾对照相比,施钾增加了烟株干物质积累。不同钾肥品种间相比,在移栽60 d以后,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施钾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和烟株钾含量,在移栽后45 d以前,以碳酸钾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和烟株钾含量的提高效果最好;在移栽60 d以后,土壤中速效钾和烟株各部位钾含量均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最高。收获期与常规硫酸钾处理相比,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和碳酸钾处理钾素利用率分别提高16.81和7.93个百分点。从烤后烟叶钾含量分析,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和碳酸钾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烟叶钾含量。综合分析,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和碳酸钾肥代替常规硫酸钾肥能提高钾素利用率和烟叶钾含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烤烟 钾肥 钾素吸收 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组分对芝麻酱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芝麻主要组分对芝麻酱的贮藏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建立芝麻酱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来自河南、安徽和湖北三个芝麻主产区较大规模种植的10个芝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重点考察不同芝麻组分与贮藏稳定性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灰分、粗脂肪含量与离心析油率、沉降析油率呈较强的正相关,不利于芝麻酱体的稳定,而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与离心析油率、沉降析油率呈负相关,有利于芝麻酱体的稳定。根据各组分与芝麻酱贮藏稳定性的相关性大小,建立了基于芝麻组分含量的芝麻酱加工适宜性的评分模型,计算出适宜加工芝麻酱排名前三的芝麻品种依次为:鄂芝4号、郑太芝13号、皖芝3号。

关键词: 芝麻 组分 芝麻酱 贮藏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麦仁种皮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麦仁种皮为原料,通过测定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对酶-碱法、双酶法、超声辅助酶法、微波辅助酶法4种提取方法进行评价,制备高抗氧化性膳食纤维。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法为青麦仁种皮高抗氧化性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优提取方法,其总黄酮含量为1.486 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76.85%、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17.96%,还原能力(吸光度)为0.312;双酶法为青麦仁种皮高抗氧化性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优提取方法,其总黄酮含量2.467 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78.5%、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9.80%、还原能力(吸光度)为0.514。

关键词: 青麦仁 水溶性膳食纤维 不溶性膳食纤维 黄酮 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水剂和免耕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促进了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各处理中,以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布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8.3%和20.0%。以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1.6%和23.8%。而深松处理的小麦-玉米复合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处理,其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增产14.9%和14.3%。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的总水分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高,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提高了18.5%和18.1%。说明深松和免耕处理更利于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产。

关键词: 土壤结构改良 保墒耕作 小麦 玉米 耗水特征 周年水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响应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和评价耐高温、干旱能力强的玉米杂交种,利用人工控水坑栽和高温设施进行干旱和高温处理,研究了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6个审定杂交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对6个玉米杂交种花期抗高温、干旱的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均延长了玉米雌雄间隔期,降低了比叶重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玉米果穗穗粒数明显减少,百粒质量及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且干旱+高温复合胁迫对玉米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高于单一胁迫。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玉米品种的抗高温能力与抗干旱能力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不同玉米品种各性状耐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的系数和隶属函数值分析,浚单20、郑单958、郑单538花期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强,迪卡653中等,农华101、先玉335最弱。

关键词: 玉米 干旱 高温 复合胁迫 抗逆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蚜酮在棉叶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分析及棉子中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农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吡蚜酮在棉叶、土壤上的消解趋势,土壤及棉子上残留水平。[方法]通过建立的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乙腈定容的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的仪器方法,研究了棉叶和土壤中吡蚜酮的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吡蚜酮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5%~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5%~8.9%之间,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为0.01 mg/kg,棉叶和棉子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5 mg/kg。棉叶中吡蚜酮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1.5~2.2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为1.1~1.8 d。按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吡蚜酮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5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032 mg/kg。[结论]吡蚜酮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为0.06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45%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吡蚜酮 棉花 最终残留量 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