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评估石雀滩海洋牧场岩礁鱼类碳储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采捕的渔获量数据,采用元素分析法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统计并预测了岩礁鱼类现存生物量的碳储量(以下简称岩礁鱼类碳储量)。结果显示,岩礁鱼类干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42.95%~50.19%,平均值为(46.11±2.34)%;鲜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11.05%~13.25%,平均值为12.30%。2017年春季、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和2020年冬季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分别为293.46、104.49、119.40和48.48 t,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对照区分别为21.64、59.07、6.73和0 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验证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8%,较GM(1,1)模型预测精度提升了12%。经预测,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春季、2022年冬季、2023年春季和2024年冬季分别为64.84、49.84、25.28和19.43t。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岩礁鱼类碳汇潜力提供依据,为建立渔业碳汇基础上的海洋牧场岩礁鱼类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岩礁鱼类 碳储量 GM(1,1)模型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鳜弹状病毒N蛋白与鳜c-Myc互作调控谷氨酰胺代谢机制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鳜弹状病毒(SCRV)如何调控鳜c-Myc (Sc-c-Myc)进而调控谷氨酰胺代谢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蛋白质谱寻找可能与Sc-c-Myc互作的病毒蛋白,初步分析确定为核衣壳蛋白(N蛋白);Co-IP结果显示,SCRV的N蛋白与Sc-c-Myc存在相互作用。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带有Flag标签序列的SCRV-N基因的ORF片段,并构建了SCRV-N蛋白过表达载体pcDNA-N-Flag;将pcDNA-N-Flag质粒转染鳜脑组织细胞系(CPB细胞系),荧光共定位结果显示,Sc-c-Myc与SCRV-N在细胞质内存在共定位现象;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和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转染pcDNA-N-Flag的CPB细胞系中Sc-c-Myc及谷氨酰胺代谢通路关键酶(GLS1、GDH和IDH2)的表达变化,发现Sc-c-Myc、GLS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综上表明,SCRV的N蛋白与Sc-c-Myc互作促进Sc-c-Myc的表达,进而调控宿主细胞谷氨酰胺代谢途径,为SCRV防控提供了新的靶点。
关键词: 鳜 鳜弹状病毒(SCRV) 鳜c-Myc 蛋白互作 谷氨酰胺代谢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关键词: 鄱阳湖 鲶 乌鳢 饵料生物 克氏原螯虾幼体 捕食选择性


喷点雪印小丑鱼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在水温为(27±0.5)℃时,受精卵约需197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15±0.412) mm,身体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剩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9日龄全长(6.813±0.835) mm,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21日龄全长(10.581±2.659) mm,身体被鳞,体色、纹路开始分化。35日龄全长(15.512±4.927) mm,形成4种不同体色、纹路的幼鱼。作为人工选育的品系,喷点雪印小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幼鱼期体色、纹路等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分化。
关键词: 喷点雪印小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仔、稚鱼 纹带


南海区单船有袖单囊拖网网囊网目对金线鱼的选择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是南海区拖网渔业的重要经济种类.为提高拖网对金线鱼的选择性,在南海区使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分别为30、35、40和45 mm的4组网囊开展了试验.使用双重拔靴法拟合网囊对金线鱼的选择性参数和选择性曲线,比较网囊间的选择性差异,并估算网囊的捕捞方式指数.结果显示,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50%选择体长(L50)增大,选择性曲线的置信区间变窄,网囊对金线鱼幼鱼的渔获比例减小.试验网囊的L50均小于金线鱼的开捕规格(15.0 cm),网囊对金线鱼的抛弃率大于67%.研究表明,增大网目尺寸能够优化网囊的选择性,但选择性仍需进一步提升,才能更好地促进金线鱼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象山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5N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考察了象山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牡蛎生物沉积对底质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为(408.66±64.19)~(3873.76±590.41)μmol·m-2·h-1,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0.05),牡蛎养殖区((1967.69±1457.84)μmol·m-2·h-1)显著高于参照区((933.50±600.52)μmol·m-2·h-1)(p<0.05).影响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海水温度、颗粒有机氮(PON)、颗粒有机碳(POC)、NO2--N、NO3--N和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ORP)、S2-、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NO3--N.牡蛎生物沉积的沉降可以向底质输入大量的有机质(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2.26±2.06)mg·ind-1·d-1,颗粒物沉降通量为(76.16±3.41) g·m-2·d-1),显著提高了养殖区的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其影响程度在秋季最高,其次依次为夏季、春季和冬季.牡蛎生物沉积对底质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制为:牡蛎生物沉积向海底释放了大量有机质,为反硝化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提高了沉积物的还原性,从而促进了底质反硝化过程.


基于AMBI和M-AMBI法的桑沟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环境评价是衡量海水养殖活动是否健康、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为掌握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于 2017 年 4 和 7 月对桑沟湾全湾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走航调查取样,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及群落结构;运用 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指数法和 M-AMBI(Multivariate-AMBI)指数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评价了沉积环境质量状况.研究表明,在两次调查中多毛类均为优势种,其中 4月多毛类 36 种,占总种数 63.16%;7 月 32 种,占总种数的 60.38%.AMBI法的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各站位以受到轻度扰动为主,个别站位受到中度扰动和无扰动,干扰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海带区<海草区<混养区<贝类区;M-AMBI 法的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或优的站位占 60.00%~68.42%,海草区环境质量状况要明显好于养殖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缓解了桑沟湾近海生态系统的养殖压力,使得桑沟湾受人为干扰较小,海草区环境质量为优,贝类区、混养区和海带区的环境质量处于中等和良之间.
关键词: 桑沟湾 大型底栖动物 AMBI指数 M-AMBI指数 底栖生态环境质量


POU1F1基因SNP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分析尼罗罗非鱼高要亲代群体的这些位点与其体质量及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等6个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并在尼罗罗非鱼高要子代群体和番禺群体中验证,将获得的体质量和形态相关位点进一步在尼罗罗非鱼海南群体中验证.[结果与结论]高要亲代群体和子代群体中,分别有6个位点[S3(A-400G)、S4(A-469T)、S5(I-539D)、S6(A-881G)、S7(A-888G)和S12(C-1365T)]和5个位点[S3、S5、S11(I-1358D)、S13(C-1511T)、S14(A-1539T)]与体质量、形态性状相关.POU1F1基因11个SNP位点中,未发现与番禺群体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相关联的位点.POU1F1基因6个SNP位点与海南雌雄群体关联分析表明,S4位点与海南雌性群体体质量相关,S3和S5位点与雄性群体体质量相关.双倍型与各群体体质量、各形态性状关联分析表明,在高要亲代群体中获得体宽相关双倍型2个;在高要子代群体、番禺群体及海南雄性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双倍型;在海南雌性群体中获得与体质量相关的双倍型1个.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POU1F1 SNPs 双倍型 体质量 形态性状


草鱼仔鱼三类耳石锶标记特征及日轮形成时间验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应用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可行性,利用80mg/L的六水氯化锶对约9日龄的草鱼仔鱼进行2d浸泡标记。浸泡完成后,在恢复饲养的过程中对鱼体进行定期取样,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前处理后的3类耳石样本进行面分布和线分析检测,以探讨锶元素对草鱼仔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同时根据耳石日轮计数来探究草鱼3类耳石第一日轮的确切形成时间及锶标记时滞。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80 mg/L的SrCl2·6H2O水溶液浸泡标记2d能够在草鱼仔鱼耳石上形成锶标记峰值。微耳石和矢耳石的锶标记峰值大于星耳石,随着恢复饲养时间的增加,锶标记高峰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在3类耳石Sr值或Sr/Ca比值未出现上升的阶段,微耳石和矢耳石的Sr值和Sr/Ca比值检测值也均大于星耳石。面分布检测结果与线分析保持一致,3类耳石标记区域显示出明显的红色,未标记的低锶耳石区域显示为蓝色。此外,本研究通过对锶标记特征及耳石的生长日轮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草鱼仔鱼的3类耳石中,星耳石的形成时间晚于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草鱼仔鱼孵化第12天时才形成第1日轮,而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日轮形成于草鱼仔鱼孵化后第2天。微耳石和矢耳石锶标记开始形成与浸泡开始,及锶标记消失与浸泡结束分别存在1 d的时间差,在星耳石上观察到锶标记出现在耳石核心处,锶标记信号的消失与浸泡结束存在1 d的时间差。从实验鱼存活及行为来看,本研究设计的Sr剂量范围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到由于不同耳石对锶元素的吸收程度造成的标记检测效果,和耳石自身形态结构差异及取样的难易程度,推荐微耳石可作为观测草鱼仔鱼Sr标记最适合的耳石样本,本研究结果可为草鱼及其他鲤科鱼类的增殖放流标记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乌苏里江饶河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其产卵场位置推测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地评估乌苏里江饶河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了解现存鱼类的繁殖规模和产卵场位置,于2017年6月至8月,对乌苏里江饶河段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2 977粒,共鉴定出2目3科11属11种,其中包括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重要经济鱼类;鱼卵平均密度为0.263 5 ind./m~3,6月15日密度最高,为2.116 ind./m~3;根据调查结果,推测乌苏里江饶河段调查点上游4~120 km范围内存在2处鲢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1.2×10~8粒,20~90 km范围内存在3处翘嘴鲌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3.3×10~8粒;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对鱼卵密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水体透明度和水温,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等鱼卵密度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显著负相关(p<0.05);贝氏?(Hemiculter leucisculus)鱼卵密度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 乌苏里江 鱼类早期资源 种类组成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