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森林草莓MYB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莓MYB基因家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L.)基因组中MYB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基因进化及花药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莓基因组中可能含有105个R2R3-MYB、4个MYB3R、1个MYB4R基因,它们不均匀分布在7条草莓染色体上,其中5号染色体上数量最多为26个,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理化分析发现这些MYB蛋白长度和大小差异较大,但均具有保守的R2和R3型结构域,R重复单元均含有特征性的氨基酸,包括最保守的有序间隔出现的色氨酸(W)残基.通过系统进化关系和基因结构信息,草莓MYB基因家族被分成了34个亚组(A1~A34),同时利用拟南芥基因功能预测草莓中对应的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草莓MYB基因家族参与调控黄酮物质合成、细胞发育、生物/非生物胁迫.花药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分析发现FvMYB2、FvMYB85、FvMYB74、FvMYB28在花药发育的5个时期中表达量逐渐升高,尤其是发育后期表达量较高,表明这些基因可能调控花药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草莓MYB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危害风险及其残留检测用广谱特异性抗体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药残留是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危害因素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对象.当前已被开发和投入使用的农药种类纷繁复杂,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任务多、责任大,因此建立一套可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用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一直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目标.本文分门别类梳理农产品中主要农药残留及其危害,探讨国内外抗体创制领域最新热点技术,并就农药残留检测用广谱特异性抗体研发和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及展望,旨在为指导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条件下薄膜包装对西兰花采后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薄膜包装对西兰花采后品质的影响,以品种优秀西兰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0±1)℃和80%~90%相对湿度下,采用5种薄膜[聚偏二氯乙烯(P1)、高密度聚乙烯(P2)、聚乙烯(P3)、聚氯乙烯(P4)、纳米银薄膜(P5)]对西兰花进行包装,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筛选出最适宜西兰花包装的薄膜;再以此最适薄膜材料于(10±1)℃、(15±1)℃、(20±1)℃温度下分别对西兰花进行包装,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薄膜包装对西兰花品质、营养成分、抗氧化酶活性及采后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筛选出的最适宜西兰花包装的薄膜为P5;与对照组相比,纳米银薄膜袋在(10±1)℃,(15±1)℃,(20±1)℃条件下,皆可有效降低西兰花的呼吸速率,延缓失水及叶绿素降解,维持其组织较高的V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有效抑制其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同时不同程度地保持西兰花组织较高的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OH、O2·-等的清除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纳米银薄膜袋有效抑制了西兰花组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通过抑制其表面菌落生长以减少组织亚硝酸盐的生成,从而防止西兰花的腐烂.因此,纳米银薄膜袋有利于不同温度下西兰花采后品质的保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胍盐聚合物添加量对抗菌食品包装膜抗菌性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出一种安全高效的抗菌食品包装材料,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7%)的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PHMB)抗菌母粒到聚乙烯基材中,制成PHMB抗菌膜,比较PHMB母粒添加量对抗菌食品包装薄膜的抗菌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MB母粒添加量的增大,薄膜抗菌性增强.PHMB母粒添加量为4%时,薄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杂菌样品的抗菌率分别为99.1%、99.2%和83.4%,且存放6个月后薄膜仍保持较强的抗菌作用;添加PHMB母粒后,薄膜的透光率、水蒸气透过率影响较小;薄膜的力学性能在PHMB母粒添加量为4%时最优;PHMB(4%)抗菌膜对实际试样(鳕鱼干)表现出良好的微生物抑制作用.因此,确定抗菌薄膜中PHMB母粒最佳添加量为4%,薄膜具备强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性能.该研究为抗菌材料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膜 聚乙烯 菌 薄膜材料 PHMB 抗菌 使用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PKM2基因的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RT–PCR技术克隆猪PKM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PKM2基因的组织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猪PKM2基因CDS全长1 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79×104,等电点为7.96,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为稳定蛋白;PKM2蛋白含有丙酮酸激酶家族的barreldomain和alpha/beta domain 2个结构域,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占主要类型;猪PKM2蛋白序列在物种间非常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兔的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显示,猪PKM2基因在肾、小肠中相对高表达,而在肝脏与肌肉中相对低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PKM2蛋白在猪3D4/21和PK15细胞中表达于细胞质,而不表达于细胞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粪稻秸超高温预处理促进后续堆肥腐殖化条件优化
《中国环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粪稻秸为原料,设计超高温预处理温度(75,85,95℃)、时间(2,4,8h)和通风量(0.3,0.6,0.9L/kgTS·h)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超高温预处理条件对猪粪稻秸理化特性及后续模拟堆肥腐殖质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和通气量对猪粪稻秸后续高温堆肥腐殖化系数影响各不相同,各因素对后续好氧发酵累腐殖化系数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大小顺序为预处理时间>温度>通气量;最佳超高温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温度为95℃,停留时间为4h,通气量为0.6L/(kgTS·h),与CK相比,最佳预处理参数下猪粪稻秸后续高温发酵60d腐殖化系数提高119%,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分别增加105%、116%,而富里酸含量降低17.2%,结合预处理前后物料理化特性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超高温预处理促进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有机碳,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组分降解溶出,促使其更多转化为多酚,同时增加了腐殖质前体还原糖、氨基酸的含量,从而有利于腐殖质的生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坦布苏病毒受体蛋白的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拓展对坦布苏病毒受体的认知,为研究其在鸭体内的感染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取9日龄SPF鸭胚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提取DEF膜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出DEF膜蛋白中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的蛋白,经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验证后通过LC-MSMS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同时人工合成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序列的开放阅读框(1905 bp),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SP70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鸭HSP70血清,与DEF细胞共孵育后接种坦布苏病毒,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DEF膜蛋白中分子量约70 kD的蛋白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经LC-MSMS质谱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确定该蛋白即为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重组质粒pET32aHSP70的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4 h后,SDS-PAGE检测发现在分子量约85 kD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的重组鸭HSP7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标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鸭HSP70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鸭HSP70血清可封闭DEF细胞上的HSP70,而竞争性抑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结论】HSP70是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的受体,可作为新的靶点用于抗坦布苏病毒药物设计。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鸭胚成纤维细胞 热休克蛋白70 受体 免疫共沉淀 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梨中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分离、表达特点及酶活性分析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变化,结合其催化产物含量、编码基因表达特点分析,明确该酶是否参与豆梨应对镉胁迫的调控过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谷胱甘肽池组成及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RT-PCR和PCR克隆PcGRchl和PcGRcyt的cDNA和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比较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它们在镉胁迫下转录水平变化。【结果】镉胁迫情况下,豆梨叶片GR活性上升,谷胱甘肽池中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T-GS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减少、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上升,H_2O_2积累增加。豆梨叶绿体PcGRchl和胞质PcGRcyt的序列长度、基因结构及所编码蛋白特征各不相同,它们在豆梨叶片中的表达量上调以响应镉胁迫信号,以PcGRchl的转录占主导。外源GSH预处理有助于豆梨预先储存GSH,减缓镉胁迫下H_2O_2的积累,与Cd(2 mmol·L~(-1)CdCl2·2.5H_2O+Hoagland营养液)组相比较,GC(2 mmol·L~(-1),GSH预处理12 h转入2 mmol·L~(-1)CdCl2·2.5H_2O+Hoagland营养液)组PcGRchl和PcGRcyt的表达水平没有太大变化,但GR活性部分受抑制;外源BSO预处理抑制植株叶片GSH合成,镉胁迫下BC(2 mmol·L~(-1)丁硫氨酸-亚砜亚胺预处理12 h转入2 mmol·L~(-1)CdCl2·2.5H_2O+Hoagland营养液)组H_2O_2产生加剧,GR活性上升幅度变大,但PcGRchl和PcGRcyt的转录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GSH预处理或BSO预处理,可改变豆梨叶片GSH池的组成,从而在蛋白质水平上反馈调节镉胁迫情况下GR活性。【结论】豆梨GR参与应对镉胁迫的调控过程。镉处理后,豆梨叶片中GSH减少,促使GR酶活性上升,以补充植株应对逆境所需GSH,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叶绿体PcGRchl的转录上调来实现;GSH或BSO预处理,改变植株GSH含量,从而影响GR活性,减缓或加剧镉胁迫下H_2O_2的产生,这一过程主要是在GR基因翻译后的蛋白水平上进行反馈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